再论“停烛”

2024-04-27 11:12:58王九鼎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王九鼎

【摘要】中古文献常见“停烛”一词,“停”为何义至今难确,有“两两对称”“留存不灭”“停放”“点燃”“调整”等说,其中“点燃”说近年来渐成主流。本文综合婚俗、核心义以及文献书证进行分析,认为“停烛”即“留烛”,“停”应释为“留存不灭”,而非“照耀”或“点燃”。

【关键词】停烛;留烛;俗语词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11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36

中古以来,文献中常见“停烛”一词,“停”作何解,众说纷纭。其中针对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的讨论尤多,影响力较大的说法有五种:第一种,“两两对称”说。任二北(1954)指出“停——有两两对称之意。”刘逸生(1984)、梁特猷(2000)持此说;第二种,“留存不灭”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停,停留,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 ①,迟乃鹏(2011)也认为“停”应解释为“留存不灭”,但只论“停”则未必有“通夜长明”之义,这一解释只有新婚语境中才能成立;第三种,“停放”说。金性尧(1980)提出“停”即“停放”;第四种,“点燃”说。朱金城、朱易安(1983)认为“‘停灯二字,是一种接近俗语的说法,即‘点灯,并不一定强调‘停留或‘放置。” ②熊飞(1986)、陶亚舒(1991)、杨琳(2016)持此说;第五种,“调整”说。杨柳桥释“停”为“调”,他认为“‘调烛,即调整烛芯的长度,使它不致昏暗或熄灭,同其他诗词中的‘挑灯‘剔灯是一样的意思。” ③

“对称”“停放”及“调整”三说多有创见,但成立的例证较少,凡能成立的例子也都可用“留存”或“点燃”顺释,迟乃鹏与杨琳二文均已指出这一点,因而此三说从者不多。近年来,惟“留存不灭”说与“点燃”说应者云集,其中杨琳先生之“点燃”新说总结了前人的论述,别出心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杨琳认为“飞霄四会,八达洞清,三光“三光停晖,七元焕明,山海静波,诸天肃清”(唐张君房《朝礼诀法》)中之“停”有“照停晖,夜烛朗明”(东晋道经《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耀”义,而照耀与点燃息息相关,因而,“停烛”与“停灯”之“停”可以解释为“点燃”。至于理据,杨琳则认为“停”之所以有“点燃”义,原是“烶” “   ”的借字,而这一意义引申自异体“锭”的“燃烧”义。

一、“停”不应释为“燃烧”“点燃”

本文以为杨琳先生所谓的“锭”之燃烧义有待商榷④,“停”实不必解释为“照耀”或“燃烧”。《释名》:“停,定也”,上所举二例以及其文中的其他书证若释“停”为“定”,也完全可行。

另从词的聚合关系来看,文献中“停”字搭配的组合还有“停明”:

(1)金波掩照,华耀停明。运动时来,跃飞风举。澄氛海岱,开景中区。(宋·有司《奏上封禅仪注》)

又,“停光”:

(2)急电无停光。疾雷无余声。(晋·孙绰《孙子》)

(3)惨惨岁云暮,寒日无停光。(宋·张耒《九月下旬有作二首》)

(4)白日无停光,岁蛇行赴壑。(元·马臻《除夕》)

如例(3)描绘的是“岁末日光受遮蔽,没有稳定的日光”,其中“停”表“定”义是比较明确的。又,“停晖”:

(5)端居感慨忽自寤,青天闪烁无停晖。(宋·詹大和《王安石年谱三种》)

(6)清秋有微警,西风生薄阴。日中无停晖,俯仰忽已沉。(宋·张耒《入伏后三日》)

又如例(5),所谓“闪烁无停晖”即夜空星斗闪动不定之状,“无停”即“无定”。又,“停辉”:

(7)霁峰有剩霭,旭溪无停辉。(宋·杨万里《宿湖甫山》)

(8)停辉不西两相怜,世间何有骑鲸仙。(明·刘象贤《虎塘秋月》)

例(7)与“寒日无停光”差似,亦是说云雾遮蔽,日光时隐时现,“停”亦表“定”。又,“停照”:

(9)颓阳无停照,别晷有成期。(元·戴良《舟发严陵承以愚天锡诸公追饯》)

(10)根根自相附,叶叶自相披。艳阳无停照,零秋乍变衰。(明·张燮《塘上行》)

例(10)“停”之“定”义,也很明显。因此,除了少数表示“停止”义的“停”,不论是“停光”“停辉”“停晖”“停照”,其“停”均描述的是光照稳定的这一状态特征。而“停”与表光照义语素所组成的词并非并列式的,而是偏正式的,“停”是词组中的副词而非动词,这一结论从诗句的对仗关系也可得出。

此外,从训诂的原则出发,如能够词本身顺释文义,则无须特意另求之于假借。综合以上分析,由“停”的“照耀”义推出“点燃”义的论说并不成立。

二、“停”应为“留存不灭”义

“停烛”之“停”的多种解释中,“留存不灭”说是较为准确的,一方面“留存不灭”这一意义是与“停”的核心义相融贯的;另一方面大量的书证也能佐证“停”有“留存不灭”义。

(一)核心义

在一个词的意义系统当中,“本义产生核心义,核心义制约着大多数义项的产生与发展” ⑤,从汉语词汇核心义的角度出发,将“停”释作“留存不灭”更能够体现词义引申的系统性。“停”是“亭”的今字,《说文》:“亭,民所安定也。”段注:“亭,停也,人所停集。按云民所安定者,谓居民于是备盗贼、行旅于是止宿也。亭定叠韵,亭之引申为亭止,俗乃制停渟字。”因此,后起的“停”最初表示的是“亭”的“停止”义,也就是“停”的本义。

“停”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十六个义项:(1)停止;(2)停留、停歇;(3)停滞、滞留;(4)停放;(5)留居、居住;(6)贮存、存留;(7)积聚;(8)妥当,见“停当”;(9)调和,见“调停”;(10)均等;(11)成数,总数分成几个部分,其中一部叫一停;(12)通“亭”,行人停留宿食的场所;(13)通“亭”,边地岗亭,参见“停障”;(14)通“亭”,抚育;(15)通“亭”,耸立;(16)通“亭”,正值,参见“停午”。

《释名》:“停,定也,定于所在也。”“停”的核心义也就是“稳定”这一状态特征义,这一核心义可以统摄上述的义项 1到义项9:

1.达到稳定静止的状态,即义项(1);

2.人长期稳定地处于某种状态或某地,即(2)(3)(5);

3.使物体稳定于一处,即(4)(6)(7);

4.使事态达到稳定的状态,即(8)(9)。

因此,在语境中“停”用以修饰“烛火”“灯光”稳定的状态,无疑是通顺的。

(二)“停烛”之“停”为“留存不灭”义

1.停有“留”义

文字训诂最重例证,“停灯”之“停”为“留存不灭”义,唐代以来文献中较为常见。从用例来看,“停烛”除却见于新婚场景的描写,还有夜宴:

(1)楼台夜宴停红烛,妓女春梢俵绛纱。(唐·无名氏《古琴袋织成诗》)

夜讀:

(2)停灯深夜看仙籙。拂石高秋坐钓台。(唐·刘沧《赠道者》)

(3)停灯览群书,坐以待未央。(宋·刘攽《雨后》)

(4)寒梅带雨飘离席,尺素停灯作报章。(宋·杨亿《泪二首(其一)》)

(5)使榜未出之夕,犹停烛阅首卷,加精考焉。(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四》)

夜谈:

(6)闲话篇章停烛久,醉迷歌舞出花迟。(唐·方干《赠赵崇侍御》)

(7)醉收杯杓停灯语,寒展衾裯对枕眠。(唐·白居易《酬别微之》)

(8)停灯话旧事,谈笑吐肺肠。(元·耶律楚材《赠高善长一百韵》)

夜思:

(9)次明夕,停烛踌躇,勤恤孤幼,如忧割爱未忍。(唐·无名氏《大唐故朝议郎行洪府法曹参军荥阳郑府君故夫人河南万俟氏墓志铭》)

(10)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唐·胡曾《玉门关》)

(11)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宋·柳永《戚氏》)

夜晚等候:

(12)清燕固难停烛待,雕鞍须是着鞭催。(宋·余靖《又和寄提刑太保》)

(13)停灯待贾客,卖酒与渔家。(唐·张籍《宿江店》)

(14)与客相期隔素月,停灯坐待东方明。(明·李东阳《望德州》)

(15)入塾同予起,停灯俟汝归。(明·吴坤元《甲寅春樾孙北上率笔示之》)

(16)谁知夜半仙舟上,相对停灯待布衣。(清·黄云《题仙舟图赠田学宪,兼柬崔郡伯》)

夜晚工作:

(17)不敢辄下机,连宵停火烛。(宋·文同《织妇怨》)

(18)每夜停灯熨御衣,银熏笼底火霏霏。(唐·王建《宫词》)

(19)络纬惊秋鸣唧唧,美人停灯中夜织。(宋·黄庭坚《古乐府白紵四时歌》)

(20)雪厚板桥压坏。村酒停灯卖。(清·汪懋麟《桃源忆故人》)

守夜:

(21)岁去停灯守,花开把火看。(唐·王建《惜懽》)

(22)守炉消夜漏,停烛待春风。(明·高启《除夕客中与家兄守岁》)

其他用例还有:

(23)移床动栖鸽,停烛聚飞虫。(唐·张籍《宿广德寺寄从舅》)

(24)玉花停夜烛,金壶送晓筹。(唐·虞世南《凌晨早朝》)

(25)当君秉烛衔杯夜,是我停灯服药时。(唐·白居易《岁暮夜长病中灯下闻卢尹夜宴以诗戏之且为来日张本也》)

(26)砌蛬声渐息,窗烛影犹停。(五代·李中《旅馆秋夕》)

(27)妻装秋卷停灯坐,儿趁朝餐乞米炊。(宋·王禹偁《赠朱严》)

(28)夜卧停灯,与贼为眼。(宋·苏轼《偶记》)

(29)衣龙钟,鬓飘萧,穹庐停烛坐寒宵。(元·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七首》)

(30)停灯温饭,等候敲门。(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从上列“停烛(灯)”语境来看,多数与“不眠”的场景有关。上述例子所绘场景如夜宴、夜读、夜谈、夜半深思、等候归人、连夜工作、守岁等,诗句中“停烛(灯)”后多接“览”“待”“织”“坐”等动词,“停烛”作为状语在语境中具有一种时间上的持续性、稳定性,除少数明确为“停止”义外,“停”所描述的实是灯烛燃烧稳定持续的状态特征。若只参考唐代诸例,如例(6),“点燃”“留存不息”二义尚且两可,而如例(9),则明确了不眠不休、踌躇达旦的语境,作“点燃”或“照耀”则显然不通。又如例(11),此句前“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已然描绘出夜半无眠,时间之长。从语境意义来看,“停”解释为“留存不灭”,必较“点燃”更佳。

另外,从格律来看,上述几句对仗的例子,如例(6)(23)(26)等,与“停”相对的如“出”“移”“息”“着”等,均含动态,“停”释为静态的“留存不灭”则尤工。

2.“停烛”同“留烛”

“停,留也”,“停”与“留”意义相近,文献中所见的“留烛”同“停烛”,亦多用于描绘“不眠”场景:

(31)二更后,侍婢来云:“夜尚未深,宜留烛相待。”(《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四《鬼十九》)

(32)村饮妇常留烛待,山行童亦挟书随。(宋·刘克庄《偶赋》)

此二例言等待,可与前文“停烛”互参。而“留灯”也同“停灯”:

(33)留灯披五典,寒心睹肉林。(唐·李世民《尚书》)

(34)留灯坐达晓,要与影晤言。(宋·苏轼《三送张中》)

(35)十饭已,留灯夜语。(元·郭畀《云山日记》)

(36)华圃控弦秋习射,寒窗留灯夜抄书。(清·何文焕《韵语阳秋》卷十)

上述诸句描绘夜坐、夜谈、夜织、夜思等,可与“停烛”“停灯”语境几同。新婚诗亦有用“留红烛”者,如:

(37)余宵冷焰留红烛,明日芳尘拾翠钿。(明·郑之文《金陵元夕篇》)

可见语境中“停”应当解释为“留存不灭”。

(三)婚俗

要进一步确认诗句中的“停烛”词义还要参考语境。“洞房昨夜停红烛”所言应为新婚情境,先前迟乃鹏一文已指出,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情景,诗句中的“停”才有“通夜不灭”的语境义。为论证确凿,首先需要厘清唐人“新婚”如何使用烛火,这涉及婚俗的考察。

古人新婚,常见“花烛”,正本清源,新婚不熄烛的做法最早见于《礼记·曾子问》:“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亦即新婚夜直至拜舅姑日前皆不息烛,晋葛洪《抱朴子》:“古人感离别而不灭烛,悲代亲而不举乐。”唐韦挺《论风俗失礼表》:“夫妇之道,王化所基,故有三日不息烛不举乐之感。”杜佑《通典》:“夫彻乐兴嗣亲之感,继烛发离别之悲。”上述诸说均沿袭了《礼记》的说法,结合上述列举的诗歌用例,可知后世尤其是唐代士人依然重视这一士礼。

尤其在唐代有“观花烛”之婚俗,即延请亲朋好友同赏花烛,唐人张说有《谢观唐昌公主花烛表》文存世,用例求诸文献有如:

(38)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蛾。(唐·杨师道《初宵看婚》)

(39)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壻、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又有卜地、安帐并拜堂之礼。(唐·封演《封氏见闻记》)

(40)身不自送,未几又盛花烛纳室,时论丑之。(《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三《不孝》)

(41)婚之夜,遣诸亲高品及两蕃太守,领观花烛。(《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和亲第二》)

可见“花烛”意象在唐代涉及婚嫁的文献中有重要的地位,与之相关的“停烛”一词亦多见于描绘新婚场景的诗词中,如:

(42)洞房停烛,似新岁,数到上元时节。(宋·刘辰翁《百字令》)

(43)洞房停烛,画眉将拜于舅姑。(宋·刘克庄《答李氏聘书》)

以上数例皆言新婚洞房。另外,从承袭唐礼的中古日本也有类似的婚俗,可作旁证,如清人黄遵宪《日本国志·礼俗》⑥中记载:“妇乃理发、插笄,更衣而坐,待女郎亦更衣。夜彻晨,尚点烛。”所谓“夜彻晨,尚点烛”,便是火烛停留不灭的具体表现。

综合以上,本文通过考察“停”的核心义以及其他用例,大致确定“停”有“留存不灭”的含义,并从核心义中寻得了词义引申的合理性,而结合新婚这一诗歌情境以及唐代彻夜点烛的婚俗,最终可以大致上推定诗中的“停”宜释为“留存不灭”,“停烛”即通夜不灭火烛。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04页。

②朱金城、朱易安:《“停灯”新解》,《光明日报》1983年3月1日。

③杨柳桥:《“停烛”本义》,《中国语文》1983年第5期。

④今多称“燃灯佛”作“定光佛”或“定光古佛”或“灯光如来”或“普光如来”,《大智度论》:“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又《过去现在因果经》:“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以有此奇特,故名为普光。”《四教集解》卷中曰:“亦名然灯,亦名锭光。有足名锭,无足名灯。锭字或作定字,非也。”可见“燃灯佛”之所以称为“锭光佛”是因为他“一切身边如灯”“四方皆明”,因此“锭”或析言“有足灯”,或释为“定”,总之不作“点燃”解。

⑤王云路、王诚:《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页。

⑥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2404页。

参考文献:

[1]任二北.敦煌曲初探[M].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杨柳桥.“停烛”本义[J].中国语文,1983,(05).

[5]朱金城,朱易安.“停灯”新解[N].光明日报,1983-3-1.

[6]刘逸生.也说“洞房昨夜停红烛”[N].光明日报,1984-7-31.

[7]熊飞.诗歌、戏曲、小说词语杂释[J].咸宁学院学报,1986,(01).

[8]陶亚舒.“停烛”“停灯”——唐人习语新探[J].贵州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1991,(04).

[9]梁特猷.“洞房昨夜停红烛”新解——兼议诗词鉴赏和词书的不足[J].书屋,2000,(04).

[10]迟乃鹏.由唐代婚俗解“洞房昨夜停红烛”之“停”字[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03).

[11]王云路,王诚.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12]杨琳.俗语词“停灯、停烛”考源[J].南开语言学刊,2016,(01).

[13]黄遵宪.日本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