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小说创作纳入文化思想体系进行审视,利于研究者涉深扼要地探及作家的作品内涵与价值诉求。严歌苓作为一名目光若炬、视念深邃的现代作家,自幼便在对传统文化的目濡耳染中渐集成情渊绪郁的文化特质,而此间道学之浸教尤甚。本文通过阐释其小说本文中情节设定、形象性格等映射的《老子》所秉崇的“道法自然”“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闳知灼论。意图鞭辟入里、深中肯綮地诠露严歌苓创作中一以贯之的道家文化追求,展现其溢于文辞的道学底蕴。
【关键词】严歌苓;《老子》;道法自然;贵柔守雌;以柔克刚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6-004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12
自1978年,严歌苓笔耕不辍地抛墨已逾四十载。在其浩若烟海的作品序列中,独树一帜的大文化观叙事、波诡云谲的传奇笔法、融汇个体生命体验的纷繁形象、游刃精湛的语言功力引获了络绎不绝的文学研究者驻足探涉。严歌苓20世纪50年代于上海降生,其父即从事文学编创工作,其母则为文工团舞蹈演员。她自小便在文韬乐婉的作家大院中备历熏染,使浩袤渊深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其心中厚植。严歌苓曾自述:“中国文化对我的影响占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分量,因为没有一个作品对我的影响像《红楼梦》那么大。我也读过很多外国作家的作品,但这不可能跟我受到的母语教育相比。因为小时候读到的东西最重要,那时候就像是一张白纸,读到的东西都被吸收了”。①而在以儒、释、道三足鼎立、交相辉映的文化格局中,道家“道法自然、无为不争”的哲辩信条显然在斗转星移间为严歌苓所造就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流变最为凸著,亦成为其文学创作之理念底色与价值溯求举足轻重的精神至源。
道家文化作为延亘千载的中华主流思想体系之一,其核心要意已缕类明晰地凝结于哲学专著《老子》之中。道家韬虚尚静,在“无、道、柔、德”的核心范畴统摄下,主张天道无为、任物自然,厚柔薄刚,上善若水。竭欲授民的是遵循世间浩荡而朴素的衍化秩则,顺应自然而非逆天不韪,淡泊从容以致逍遥无待的万物法则与生命态度。在巍巍华夏浪骇汹涌、荡气回肠的岁月易蜕中,无论是海晏河清的休明盛世,亦或兵戈扰攘的多事之秋,道家文化所蕴纳的归虚自若、超然物外之处世哲学常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筑就了中华民族自成一格的精神特质。
本文力求从大文化观视野进涉,打通文本内外,晰彻透致地展现严歌苓创作中所彰示的“道法自然”“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弘渊至德的道学哲涵。以期形成文学创作与思想体系的联袂,助于读者较为高屋建瓴地深入作品,沦肌浃髓地体悟严歌苓小说所融浸的文化积淀。
一、“道法自然”精义的浮泛与昭露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老子主张大道先天地而生,其泽被苍生,统帅万物循环而不息。故人、地、天皆需奉法大道之规准,大道则效法其自然而然、璞性浑生的本真状态。道家的本体论、人生观、政治论都崇尚“道法自然”,具有浓郁的自然主义色彩。老子倡导人类应返璞归真,衷寻淘尽铅华、原朴纯粹的生活方式,理性地首肯人的本初欲望。饮食男女、洒肆随性的自然溯求在道家观点中是坦然而非隐晦,应歌颂而非禁忌的人性熠辉。故老子于《道德经》第八十章中倡导“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③给予浮泛着人类本真率性的自然原欲以温润沁腻的尊重与崇敬。
纵观严歌苓创作序列,我们能够清晰地洞知其借助对人类恣肆原欲的允肯与关怀,鞭辟精要地贯彻了“道法自然”的价值诉求。从基础的衣餐肉欲到两性的情感慰藉,严歌苓总以细腻矜柔的心态进行注视关怀,用兼容周度的墨端加以怀温存悯的展露。同时以恬澹超然的生死哲学去观照生命若草木般的葳蕤与衰逝。于字墨间浮现其厚重的道家文化积淀。
《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是一名风姿绰约、怀璞粝放的乡村女性。她拥有似琥珀般轻盈澄澈的眼睛,其眼神时而矇昧顽执,仿若未谙世事的稚子,时而出云化逸,貌似超脱凡俗的老者。孙怀清初见她时,便为其别具一格的眼神所吸引。在浣衣时的问答中,葡萄目光如炬,“直戳戳”的眼睛隐怀着无所畏惧、心境澄明的自然与坦荡。星移物换、时过境迁,而王葡萄的眸子若乎不染尘埃,依旧通透赤忱。以致老朴叹讶于其丰腴纯熟的躯体竟嵌著着简蕴稚璞的双眸:“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眼睛,浑顽未开,不谙世事。是胆大妄为的一双眼。眼睛又厉害又温柔,却是不知有恨的。这双眼最多六岁,对人间事似懂非懂,但对事事都有好有恶。怎么会有这么矛盾的女人?” ④小说中的王葡萄好似老庄哲学间的曼妙处子,虽历经万般风卷云涌、世态炎凉,却仍岿然谧定。只因她自始至终皆秉持着“道法自然、逍遥无囿”的生命追求。在离乱混沌的岁月中,王葡萄衡守内心的本真与操念。她信奉着朴素的善恶因果观,不受政局荡覆的侵扰。在孙怀清被划为地主反动势力并被执行枪决,众人纷纷诱劝王葡萄与其意断恩绝之时,其衷于本心,顾念公公的仁德善慈与忧怀悯恤,毅然决然地斥绝了此种因阶级政治戕伐而罔及人性的行为。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奄奄将陨的孙怀清从存亡边际中挽回。
而与“道法自然”精神内核契合辉应的对原始欲望与野性冲动的歌颂与膜拜亦受到严歌苓深情款款的诠释。《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全无弱柳扶风、娇婉羞怯的传统女性之态,面对身体性欲与情感需求,其赤忱、自信且放肆坦荡。在其夫铁脑被误杀后,王葡萄的生命中共浮涌过四名男人的身影。首位在她的无漾心境中泛起涟漪的男子叫做朱梅。“一张长白脸,眉毛好整齐眼睛好干净。他穿一件黑色长衫,围一条格子围巾,背有点驼”。⑤他们萍水相逢即暗生情愫,爱慕之情陡然发势,狂野肉欲若决口之堤般澎湃难抑。这对虔诚衷挚的露水鸳鸯任纵恣肆地在麦秸上颠鸾倒凤,行云雨之欢。虽然王葡萄以放浪形骸的无缚态度直面内心的身体欲望,但其绝非水性杨花、朝秦暮楚的淫荡女子。她忠于内心的直觉与蠢动,心有所属时则贞挚不渝,绝不越轨滥情。故其二哥向她表明心迹时,葡萄坦言:“我心里有个人了”“是个戏班子的琴师。叫朱梅”。葡萄不愿左右逢源、玩弄感情,在确定朱梅遗恨终天后才与梦中情人孙少勇耳鬓厮磨,同床共枕。但为了爹的隐秘安全,葡萄终在暗涛汹涌的内心抉择后与他分道扬镳。第三位与王葡萄缘意缠绵的男子是冬喜,尽管他其貌不扬,但葡萄却对其情深似海。他们在坟院边上的茂林中恣意野合、无论冬夏。在此刻,赤裸浑然的躯体若与清露修竹的自然珠璧交辉,“聚天地之精华,凝山川之灵气”,对“野合”的倾墨撰绘亦展现了严歌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底蕴。文中最后一位与王葡萄情谊绵深的男人是朴先生,他随身援抗日的父母来到中国,在其双亲壮志未酬、捐躯殉业后,朴先生成了茕茕孑立的孤儿。因此王葡萄对他悯怀备至,内心充盈着母爱般的怜惜。葡萄遵循本心的欲求,帮助朴先生修补衣服、添钉扣子,将其亏阙于挺的舐犊忱情倾注给他。她不为外界政治格局的地覆天翻与嘈杂聒噪所裹挟,顺应本真的心境。当朴先生在政治傾轧中被打成反党分子后,王葡萄并非避而远之,仍旧为其整理房间,糊墙面。用温婉炽热的本真抚慰他支离破碎的内心。王葡萄始终虔诚于深邃本心迸发的欲望诉求,敢爱敢恨、逍遥恣荡,颠沛宕折而澄明逐欲的生命历途完美映射了严歌苓创作追求道法自然的文学溯念。
同时,严歌苓激扬文字、苦心孤诣创作出诸多“重生顺死、仰天敬命”的人物形象亦是对“道法自然”思想的覆辙与诠释。《老子》第五章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⑥死亡是世间生灵皆无法僭越的永恒宿命,是“自然”中生命凋萎与终结无可避逆的必经环节。古来无数先贤入木三分,对此母题做出振聋发聩的见答。而道家则秉持理性的统摄。关乎生,道家惜生重命,竭力拓悟养生之道以祛病延年。关乎死,道家顺颂天时,坦然面对躯体的衰逝并恬澹超脱。严歌苓在卷帙浩繁的创作中从不刻意渲染生命销殒的悲怆恫怵,而是持旷达知性的心态予以观照与抚慰。
《陆犯焉识》中,在戾谑残酷的迫害与荒瘠萧瑟的凄渺环境双重迫索下若缚渊沼数十载的囚犯陸焉识,虽身陷囹圄、朝不保夕,但从未遗丧对生命与自由的追溯和渴求。怀揣着对妻女真情沛溢的惦念,陆焉识仿若风中劲草般逆势狂生。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离乱岁月终结后,与朝思暮想的婉喻重逢。面对生,严歌苓总以坚韧温润的笔触抚平人物破碎的伤痕,唤扶其对生的珍视与渴欲。面对死,她以波澜不惊、理性克制的态度去直书生命的衰逝。恰与《大宗师》所言:“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⑦内核相契。《陆犯焉识》中恩娘与婉喻的离世皆被描绘得宁静泊淡。恩娘在钟鸣漏尽、行将就木之际仍劝慰陆焉识“人活着需要的东西没几样的”,貌似她只是在须臾微恙间了却尘缘。冯婉喻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返璞到婴儿时期,衣不蔽体,使肉体与精神遨游无缚。婉喻在静谧安恬的氛围中余晖薄尽,“医疗器械一件一件地从她身上卸下,她从所有横着斜着的橡皮管下面松了绑,包括那件裹住她的毛巾毯也滑落了,把她洁白无瑕的身体解放出来。她睁着无动机、非功利的眼睛,看着她周围的一张张脸。真的是一双老天使的眼睛。” ⑧“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幼所不得也,皆物之情也” ⑨,对死亡豁达静适的展现昭露了严歌苓泰然超脱、顺应自然的生死观。天地浑成一物,无所谓生、亦无所谓死,故面对逝去,便无需悲戚哀恸,与道家崇尚的精神义旨相契。
综而观之,严歌苓在浩若烟海的小说创作中融浸了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溯求。万物尽法天道、肆野纵尤,故人之生亦应效之,返璞归真、逍遥无待,忠诚于人性原初欲望与本真率性,无拘无缚,以至化境。人之死当安时处顺,敬道遂逸,以旷达知性的态度正视生命的终逝。而严歌苓文本中浮现的诸多放浪形骸、落拓不羁而又仰天奉道、循性知度的人物形象以及重生顺死、温情涌注的情节设定都与道家所秉持的“道法自然”观念一脉相承、交相辉映,昭释了严歌苓对于道家文化的倾慕与尚崇。
二、“贵柔守雌、以柔克刚”观念的彰示和凸现
《老子》第七十八章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⑩水性至柔至善,然磐石芒刃抗其必折戟陨销,坚易损,柔恒存。道家以水引喻,主张贵柔守雌、柔弱胜刚强,倡导敛锋蕴势、营韧制坚的政治人生哲学。
严歌苓对弱柳扶风却矜毅柔韧的女性特质的温情书写在其创作中占比尤甚。因独异的性别体验与生命境遇,严歌苓着意撰绘了诸多含垢敛隐而散发雌柔光辉的女性形象,与道家传统文化观相得益彰。《一个女人的史诗》颇有阴阳易置之韵,文中的男主人公欧阳萸怯懦颓弱,尤其在厄顿境遇下,其鄙琐卑庸的性格本质更是原形毕露。严歌苓剥祛了传统男性引以为傲的雄浑方刚,赋予其孱弱畸窘的形象特征。此般叙事策略乃为衬映女性之健毅,昭显一种越却道德判断而挺进审美领域的崇高。“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在“柔弱胜刚强”哲观的影响下,文中的女性被赐予更多“生”的要素。田苏菲的父亲溘然归逝后,其母用智慧与隐忍在尔虞我诈的市侩生活中倔强地撑起一番天地。她能屈能伸,不惜搁弃尊严向别人借钱,甚至抵押了屈指可数的家具。其在多舛的岁月中披星戴月,为苏菲营构起抵御骇浪的庇湾。
母亲离世后,田苏菲接续起维系家族运转的重任。她纤细柔婉却魄力充盈、独当一面,在访客间如鱼得水般斡旋。为了女儿的明熠前途,田苏菲委身折颜去迎合曾追求自己的都副司令;为了给宿病的丈夫滋实身体,她无惧秽污、深夜赴池捕捉蛤蟆。田苏菲与传统女性随风倾靡的纤弱形象殊若云泥,而在严歌苓的叙事话语中,她血液中沸腾的刚挺与傲毅使男性亦莫能望其项背。映射出作者对道家“柔弱胜刚强”哲观的鸣崇与谨怀。
西美尔认为:“女人在自己的存在中比男人更坚定、更完整、更协调;事物的产生、活动和彼此对立造成的不安以及生活本身的不安,较少触及女性存在的实质性基础,较少波及女人自身。女人更沉稳、更深入地驻留在自己特别本质的最终环节中” ?。《少女小渔》中,同样因文化隔阂与排挤而寄人篱下的“边缘人”小渔与其男友江伟,在迷惘忳郁的移民生活中秉守着截然殊异的生命态度。江伟在国内豪夺蛙泳桂冠,可谓声明赫奕、众星捧月。但在美国,他仅能依借半工半读尚可维持生计,且需合租缚居在逼仄的房屋之内,此般郁抑阶下的戚涩处境与天壤之别的心理落差致使江伟怯懦暴躁的卑琐本质展露无遗。在异国环境中处处碰壁、敏感脆弱的内心遭受蹂躏的江伟,急欲展现自身掌控权力,维护惨遭践踏的尊严。因此,他逐渐焦躁怅怒,极欲通过对小渔的占有昭示东方男性的卓硕与支配能力。江伟潜意识中既拘执地笃定小渔必须绝对忠诚地依附于他,但讽刺与吊诡的是,他却以猜忌与诋毁的姿态对待女友和意大利老人的共处。江伟惺惺作态、外强中干,最终在自身幻妄的“美国梦”觅途中被西方社会逐渐孤离、隔囿,沦为“边缘人”。反观小渔,其虽同样面临寄人篱下的郁恸处境,但她却集涵着东方传统女性特有的善柔矜恕的地母本质。小渔恬适坦然地接受命运的澜浪与沉浮,用澄澈温淑的心灵悯化生活的坚冰。公证时的一吻,她非但未鄙视老迈龙钟的意大利老头,认为他是在玷污其轻盈淳幼的圣洁,反而对年岁已高还尽力配合表演的老人表示同情。在与他朝夕相处的岁月中,小渔亦时刻保持着隐忍与挚善。老头的屋子脏了,她默默清扫;老头涨房租,她为了避免江伟与其冲突加剧,选择了独自承担。
小渔怀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性格特质,与生俱来的温敏忱恕使她在晦浊黯谑的环境中如救世主般扶挽苍生,原本自暴自弃、颜神衰萎的老头亦在小渔的陪伴下焕发生机。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她虽柔弱,却傲然地屹于刚强之上。小渔血液中贯流的“雌弱至善”洗净文化冲撞中东方民族的污秽与耻辱。她仿若空谷幽兰般直沁肺腑、萦香不绝。
从《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田苏菲到《扶桑》中的妓女扶桑,从《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到《少女小渔》中的寄居者小渔,严歌苓墨下的纷繁女性皆涵蕴着“苍泽地母”之特质,隐忍善化、韧而不折。相较于男性,此般浸蓄于阴柔间的刚傲更具理想色彩。“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家“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的主张,对女性阴敛之美的探涉与辩证观念在严歌苓创作中得以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昭露。而作为中国文坛屹占一席的女性主义作家,从道学视野出发审视女性境遇,形成两者的联袂。有助于严歌苓深透晰彻地参悟女性价值,撰绘出更具艺术感染力的立体形象,使文学创作水准日趋臻善。
三、总结
“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了解自己民族传统中特殊的性格,然后在自己的写作中伸张这样的特别性格” ?,严歌苓曾公开谈及老庄哲学对自身创作的泓邃浸染,在其卷帙浩繁的文本序列中积蕴了道家文化神韵的慧墨俯仰可拾。笔者恰就小说拜赏中所体悟的形象性格与生命境遇的抒绘与道家精神貌里相契、交相辉印的特质起撰为文,忱求为中华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学艺术的联袂研涉垦拓较新的切入视角与言诉导向。
作为中华悠沉传统中经久不衰、熠熠生辉的道家文化,其于千载前所谨持的“道法自然”“贵柔守雌”等灼见跨越了逝者如斯的时空畴限,铸为人类睿哲的丰碑。在世殊时异的云烟竞迁中岿然屹矗。并成为严歌苓审视人类社会、眷注生命境遇以及抒展创作理念的取法渊源。此种写作策略不仅使她的故事叙述更为摇曳生姿,人物形象愈加立体焕魅,亦让宿久的道家思想在崭新的战争戕伐与政治翻覆等年代语境下昭显出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促成文学作品的征典聚善和文化体系的历久弥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严歌苓作品中集涵的道学旨蕴绝非独篇仄调所能涓滴不遗、面面俱至地阐释详尽。因而,在面临特定的肃穆赅博之学术论题时,众同仁须戮力凝德、薪火相传,守望相携,以见月明。
注释:
①谢玲:《论严歌苓小说的道家文化底蕴》,2016年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②③⑥⑩??(魏)王弼注、楼宇烈校:《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5-66页,第198页,第15页,第195页,第193页,第123页。
④⑤严歌苓:《第九个寡妇》,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244页,第23页。
⑦⑨钱穆:《庄子纂笺》,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69页,第70页。
⑧严歌苓:《陆犯焉识》,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99页。
?西美尔著,刘小枫选编,顾仁明译:《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页。
?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参考文献:
[1]严歌苓.第九個寡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2]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3]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张景,张松辉译注.道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21.
[5](魏)王弼注,楼宇烈校.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谢玲.论严歌苓小说的道家文化底蕴[D].南昌大学,2016.
[7]毋杉.道家美学精神的丰富性表达——严歌苓小说的审美思考[J].小说评论,2021,(02):165-169.
[8]张婉婷.《老子》“自然”的概念探析——基于“道法自然”章[J].中华老学,2021,(03):17-29.
作者简介:
曹庚臣,男,安徽滁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