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釉彩千年

2024-04-26 08:17张立峰
读者欣赏 2024年3期
关键词:哥窑钧窑耀州

瓷器是中国古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璀璨结晶。在宋代,中国瓷业获得空前发展,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竞展所长。除了青瓷、白瓷两大瓷系,黑瓷、青白瓷和彩繪瓷等纷纷兴起,形成了北方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和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六大窑系,举世闻名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瓷器,更是为世人所珍。

随着两宋文化蓬勃发展,臻至中华文明的高峰,辉映着宋儒的哲学洞见与时代精神风貌的宋瓷,也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宋瓷以釉色含蓄隽永、器形端庄典雅和纹饰清新质朴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尤其是釉色,在宋以前的创造活力与宋以后的精良制作之间达至完美的平衡,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雅感和纯净美,造就出独属于宋瓷的审美境界。

推陈出新

易县三彩釉陶罗汉像 辽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耀州窑平底碗 宋

20世纪20年代,河北省易县发现了一组珍贵的大型罗汉像。其中流散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一尊陶像,极具写实风格,那充满骨感的头颅、明晰的衣纹线条以及黄绿相间的“三彩釉”,都会让人误以为其是唐代作品。然而,供奉罗汉像的睒子洞造像铭文和较“唐三彩”更进一步的“肉色釉”,都在强调一件事,那就是宋辽时期的陶瓷技艺不仅继承了唐代的艺术传统,更有再上层楼的发展。

到了五代,拥有“千峰翠色”之誉的越窑青瓷早已闻名天下,成为南方吴越国的重要经济支柱。北宋立国后,偏安一隅的吴越国为了维持割据政权,对中原王朝频繁进献贡品,其中就包括数量庞大的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生产空前繁荣的同时,随着制瓷成本不断上升,工匠们陆续前往瓷土丰富、植被茂盛、水运便利的浙南龙泉一带立窑烧瓷,龙泉青瓷逐渐发扬光大。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耀州窑也部分继承了越窑传统,迅速发展成为北方青瓷的生产中心,并开创了青瓷刻花、印花的新风貌。

越窑青瓷胎薄,而耀州窑青瓷属于厚胎器,刻花进刀较深,瓷器纹饰的立体感更强。凸起处釉薄色淡,凹陷处釉色浓厚,较之越窑,耀州窑青瓷的刻花层次清晰,有浅浮雕的质感。《宋史》和《元丰九域志》记载,质地、纹饰和烧造日臻精美的耀州窑青瓷,被当时的宫廷选为进御贡瓷。

耀州窑印花青瓷碗 宋

上图: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宋 高8.5cm 口径20.8cm 足径4.8cm 故宫博物院藏 左图: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宋 高7.4cm 口径17.8cm 足径4.9cm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刻、印花,宋代民窑创造出以毛笔加绘釉下黑彩的新装饰技法,作为实用瓷器的美化,广受民间的喜爱。与唐代长沙窑类似,宋代磁州窑也喜用诗文做装饰,内容涉及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的,如“峰前明月照藤床,窗内清风生石枕”;有表现家庭的伦理亲情的,如“父母无忧因子孝,夫无横祸为妻贤”;有表现伉俪情深的,如“常忆共伊初相见,对枕前,说了深深愿”。

磁州窑瓷器还有大量童子婴戏等绘画题材,有骑竹马、抽陀螺、放鹌鹑等种种儿童活动,寥寥数笔勾勒,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充满童趣。把传统水墨画移植到瓷器上的装饰技巧,是宋代将绘画艺术与制瓷工艺完美融合的典范。此后,磁州窑又发展出釉下彩绘、而后覆烧的新工艺,开辟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磁州窑竹马婴戏釉下黑彩瓷枕 宋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磁州窑白地黑花纹罐 明

磁州窑白地黑花碗 金

在中原腹地,五代后周的“柴窑”匠师们也在不断创新,他们在请烧瓷器样式时,柴世宗曾有一段经典御批。《五杂俎》记载,柴荣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就是“雨过天青”色的由来,又称天青釉,是指淡蓝中略带灰色的颜色釉。柴窑几近于传说,符合宋人审美的顶级青瓷当属汝瓷,是一种著名的天青釉。

名窑青辉

汝窯青瓷胆瓶 北宋 高17.8cm 口径3.6cm 足径8.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奉华碟北宋 高2.3cm 口径12.7cm 底径10.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为宋代“五大官窑”之首。汝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在宋代隶属于汝州,故名“汝窑”。据文献记载,汝瓷用玛瑙研末加入釉水中,借此提升釉色质感,其釉色与天如一,莹润欲滴。色调和谐、冷暖适宜的天青色,与自然静谧的道教青色审美契合,颇受崇奉道教的宋徽宗喜爱。

早在宋代,汝瓷就受到时人追捧,其创烧不过20年就因北宋灭亡而停烧,到了南宋时已经是难得的珍品。《武林旧事》记载,宋高宗赵构巡幸宠臣张俊府第时,张俊曾向宋高宗进奉了一套珍贵的礼物,其中有汝瓷酒瓶、香炉、洗等16件,这是见诸史料的件数最多的一套汝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奉华”款汝瓷。“奉华”是宋高宗退位后所居德寿宫的配殿之名,为宠妃刘妃居所。字款是宫廷玉作匠人所刻,或许就来自张俊。流传至今的汝瓷,数量极为稀少,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曾拍卖过一件宋汝窑天青釉洗,成交价高达2.94亿港币,一度刷新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存世汝瓷表面多有“开片”,唯独这件水仙盆釉色匀润,通体无纹,器形简约,端庄素雅,为传世仅有。其纯以釉质取胜,色若天青,浑然天成,充分展现了宋瓷对于质如美玉的追求。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北宋 高6.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 北宋 高22.4cm 口径4.4cm 底径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北宋 高10.4cm 口径16.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青瓷碟 北宋 高3.2cm 口径13.1cm 足径8.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北宋 高19.5cm 河南博物院藏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宋 高12.9cm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宋 高4cm 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灰青系耳三足炉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也是“五大官窑”之一,以青瓷闻名于世。《春风堂随笔》记载,哥窑之名源于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章生一为哥哥,所执掌的瓷窑名为“哥窑”。哥窑瓷器釉面常布满开片,深黑色的大开片与黄褐色的小开片相互交织,俗称“金丝铁线”。这件宋哥窑灰青系耳三足炉,造型古朴典雅,胎薄质细,通体施灰青色釉,“百圾碎”开片遍布器身,是经典的哥窑瓷器。

哥窑五足洗 宋 高9.2cm 上海博物馆藏

瓷器秞面上常会布满各种形状、色调的小裂纹,俗称“开片”。开片本是一种缺陷,宋人有意识地用开片做装饰,哥窑、汝窑和官窑瓷器,都以此特点著称于世。

官窑青瓷葵口碗 南宋 高9.9cm 口径26cm 足径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官窑大圆洗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官窯青瓷尊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官窑青瓷葫芦瓶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件瓷器周身布满开片,好似隆冬江河中的冰裂或层层叠叠的云母片,变化万千,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件宋官窑大圆洗口径达到27厘米,在以小巧精致著称的宋瓷中,是很少见的。圆洗内外施满青釉,釉色莹润,呈粉青色,厚厚的釉层密布精美的细碎冰裂纹,仿佛寒冰乍裂、溪水将流之际。

追求瓷釉莹润肥厚的效果,也是宋代青瓷工艺的一项重大成果。厚釉青瓷除了官窑、哥窑,又以龙泉窑的粉青釉、梅子青釉最为突出,有着厚釉失透的工艺美。显微镜下的粉青釉层中,密布着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的石英颗粒,使得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在外观上获得一种柔和淡雅之美,有如青玉一般。

南宋迁都杭州以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渐成国策,杭州官窑瓷器要供给宫廷且产量有限,随着海外瓷器贸易激增,龙泉窑青瓷生产达到鼎盛。著名的“南海一号”就是一艘南宋古船,沉没地正处于繁忙的“海上陶瓷之路”航线上,已出水的瓷器就汇集了龙泉窑、德化窑和景德镇窑的陶瓷精品。这些瓷器的发现,进一步丰富或补正了今人对宋代瓷业面貌的认知。

龙泉窑青釉瓷碟 宋 “南海1号”沉船出水 摄影/张立峰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南宋 高11.3cm 上海博物馆藏

绚烂多彩

钧窑玫瑰紫青瓷碗 北宋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钧窑葡萄紫葵花式花盆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始于唐代的钧窑也位列“五大官窑”,当时的“花釉”已突破一件作品施单种釉色的传统。到了宋代,钧窑的“复色釉”技术掺入青釉工艺,呈现出天青色与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交相辉映的绚烂之美。“窑变无双”,是说钧瓷釉色绝无雷同,给人以变幻无穷的色彩美,“夕阳紫翠忽成岚”正是其写照。

宋徽宗曾将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民间不得使用。史载,每年皇室要从钧窑精选珍瓷36件,剩余的都要打碎深埋。从烧造工艺看,钧瓷为二次烧成,第一次素烧瓷胎,出窑后施加釉彩,进行二次烧釉。这件宋钧窑葡萄紫葵花式花盆,胎质细腻、釉质浓厚,釉色呈现葡萄紫色,器身上的“蚯蚓走泥纹”清晰可见,是钧瓷的代表性佳品。

传统青瓷以铁元素为呈色与着色剂,钧窑首创了以铜元素呈色,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成功烧制出葱翠青、梅子青与海棠红、玫瑰紫等色釉,技术难度很大。元代釉里红、明清宝石红和霁红釉的出现,都与钧窑密切相关,钧窑铜红釉开辟了我国陶瓷工艺的新天地,也开创了宋瓷又一重美学新境界。

定窑印花白瓷盘 宋

上图:金镶定器 宋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下图:耀州窑瓷碗胎体及印花模具 北宋

如果说汝窑达到了宋代青瓷技艺的巅峰,那么定窑就代表了宋代白瓷的最高水准。典型的定瓷是一种瓷土细腻、高温烧制的白瓷,釉白如牛乳。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瓷器是倒置的,口沿不挂釉,露出一线胎骨“芒口”,需饰有金铜质地的口沿,称为“金镶定器”。

定窑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在宋代属于定州管辖,故称定窑。定窑初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由于瓷质精良与纹饰精美,大量进贡宫廷。这件定窑白瓷孩儿枕极其罕见,只见孩童趴在锦垫上,头侧伏在交叠的手上,双脚向后交叠,右手持璎珞绣球,面部表情充满天真童趣,瓷枕表面釉色莹洁滋润,白如羊脂,质露如玉,实为佳品。

钧窑和定窑都曾烧制红釉瓷器。红釉对于烧成温度的要求极其严苛,在缺少精确测温与控温条件的宋代,烧成难度很大,是颜色釉中的名贵品种。

如耀州窑一样,定窑也以刻花、印花见长。瓷枕的婴孩背部刻画有繁密的缠枝花卉纹,锦垫周围作云螭等纹饰,具有浅浮雕效果,是宋瓷雕塑中的上乘之作。定瓷纹饰常绘有龙凤、鸳鸯等瑞兽以及莲瓣、萱草、流云和缠枝花卉,与汝瓷的素雅相比,定瓷呈现出另一种极致之美。

构图繁密清晰的定瓷印花装饰受到颇高的评价,被推为“宋代印花瓷器之冠”。为了满足当时人们对印花瓷器旺盛的需求,印花模具在陶瓷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从陶质印花模具的纹饰与瓷碗胎体的印花纹路可以看出,尚未烧制、质地较软的胎体被陶模覆盖、压制后,会在胎体内壁留下清晰的纹饰图案,与手工刻画相比,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程度无疑更高。

定窑白瓷孩儿枕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建窑曜变天目茶盏 南宋 高6.8cm 口径12.5cm 杭州古越会馆藏

建窑黑瓷兔毫盏 宋

中国是茶叶与瓷器的故乡。宋代文人墨客的饮茶、斗茶之风对宋瓷的发展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宋人斗茶先斗色,蔡襄《茶录》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最为要用。”斗茶时水面会浮起一层白色泡沫,为了观察茶色和长时间保温,宋人多选用建窑黑瓷,以至蔚为风尚。

建窑黑瓷与定窑白瓷在色泽上形成了鲜明对比。黑釉始于东汉,唐代较为流行,至宋代达到高峰。建窑所烧黑瓷,以小碗最多,其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状若兔毫,称“兔毫盏”。

建窑兔毫盏是最负盛名的黑釉瓷之一,宋徽宗曾作诗赞叹:“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其他如黑釉中浮现带有日晕般光彩的“曜变釉”,如鹧鸪鸟胸前羽毛圆点斑纹的“鹧鸪斑”,都是罕见的珍品。北宋诗人黄庭坚曾写“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亦是其写照。

江西吉安永和窑的制瓷匠师们还将民间剪纸的花样移植到黑釉茶盏的器身上,以丰富瓷器的装饰。在吉州窑,人们还通过特殊的工艺在釉上烧出木叶纹,这是制瓷匠师的另一种创造,具有浓郁的自然主义艺术风格。

黑釉茶盏不仅盛行于中土,在日本也颇受珍视,名为“天目碗”。日本镰仓时代,常有求法僧行游到杭州天目山的佛寺禅林之间,在此接受饮茶风尚的熏染,并将建盏带回日本。南宋嘉定年间,加藤四郎等人随着道元禅师渡海而来,在福建学习黑釉瓷的烧制方法,归国后设厂制瓷,开日本陶瓷业的先河。

上图: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茶盏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下图: 吉州窑褐釉剪纸贴花碗 南宋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影青化妆瓷盒 宋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在宋代,景德鎮窑虽不如后世那样名噪宇内,但其创烧的影青瓷已经“著行海内”。影青瓷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为主要特征,一度被誉为“假玉器”。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厨”的词句,这里的“玉枕”应是景德镇烧制的影青瓷枕。

盛放化妆品的影青瓷盒也颇受宋代女性的欢迎。这件景德镇窑影青化妆瓷盒上装饰着缠枝莲纹图案,盒内由卷须花卉分隔的三个小容器可以盛放粉末状的化妆品,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堪称宋代景德镇窑的代表性器物。

然而,与“五大官窑”相比,景德镇窑仍显底蕴不足。由宋入元,随着仿制钧窑、定窑等各大名窑瓷器的技术积累和人才集聚,景德镇窑即将迎来那朵耀目“青花”的盛开。

猜你喜欢
哥窑钧窑耀州
盛世花开 吕艳艳 耀州瓷 37cm x 23cm 2023年
蝶恋花 刘红生 钧窑 43cm x 31cm 2023年
写意泥性·黄河印迹·钧窑瓷板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哥窑“百圾碎”瓷器的研究与烧制探索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