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诗懿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就要根据学生真实学情和发展规律确定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并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实现目标。教育一体化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由表象逐渐走向深层,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促进反思。基于此,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深入分析,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路径。
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初中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因此,教师必须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力度,通过课堂教学有机衔接、相互贯通,实现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与传统教育结构相比,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特征是由表象走向深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透过问题渗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抽象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这样他们就能主动了解这些概念。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向高阶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需要优化问题设计,在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三框“善用法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需要先梳理教材,为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到法律是维护基本权益的重要工具,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知道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基于此,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入相关案例,如:小红的父亲让小红退学打工可以吗?此举违反了什么法律?这样,既将枯燥的法律知识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疑问,教师先不给出答案。这样,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阅读教材,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实现自主学习。
二、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目的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教师必须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摒弃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话语权。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带给学生较为真实的体验,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感受,亲历实践以积累经验。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遵守规则”的教学为例。规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让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创设类似图书馆插队的情境,将学生代入到具体的场景之中。在情境中,通过互动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并作出正确判断,培养学生辨认是非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思辨能力
现代教育倡导自主合作及探究式学习,要想实现教育一体化,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事实证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更多交流和讨论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促进批判思维的形成。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一框“公平正义的价值”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近年热议的社会话题“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加分是否公平”展开激烈的课堂探讨。学生通过课上学习已经初步建立起公平意识,由于思考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在面对这个话题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譬如,有的学生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应该受到公平公正对待。有的学生认为,少数民族大融合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再加上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因此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高考加分的政策是绝对合理的。由于观点不同,学生就要提出相应的论据进行论证。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并且根据他人阐述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有助于他们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对学生个体发展也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
总而言之,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法治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一种趋势。教师必须充分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最大限度地开发其价值,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重视课程与实际的关系,综合、全面地分析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联系现实,将德育与法治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治意识,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价值,实现课程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