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2024-04-25 09:45小重山
城市地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黑沙圣母澳门

小重山

提到澳门,通常會说灯红酒绿、赌业兴盛。实际上,澳门还有鲜为人知的另外一面。如路环岛上的原生态客家村落——九澳村和黑沙村,至今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客家文化。

小潭山上看澳门半岛

我从横琴口岸入关,在停车场坐上循环巴士,约二十分钟,便抵达下榻的永利皇宫。位于氹仔岛的永利皇宫是一座综合度假酒店,提供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门前有一个湖泊,音乐喷泉一直开放到深夜,上面是缆车运输系统。若论水景,氹仔岛恐怕只有威尼斯人酒店可媲美永利皇宫。我拿到一个临湖的房间,虽然不在正中央,但也拥有无敌湖景。打开窗帘,视野开阔,能欣赏时而舒缓、时而激昂的音乐喷泉。尤其入夜,窗外霓虹灯闪烁不停,撩拨得人心猿意马。对面有轻轨站,旁边矗立着像集装箱一样堆叠起来的美高梅酒店。

据说在氹仔岛上看澳门半岛,东、西望洋山仿佛天然屏障,如门户一般,澳门因此得名。于是我背上相机和三脚架出门,直奔小潭山。小潭山位于氹仔岛北端,与对面澳门塔隔海相望。小潭山北麓,正对嘉乐庇总督大桥的一个观景平台,在这里能将澳门半岛收入眼底。

观景台是一个栈桥似的通道,乘电梯到上层,一打开电梯大门,澳门半岛尽在眼前。有三座大桥与氹仔岛相连,西面西湾大桥,中间嘉乐庇总督大桥,东面友谊大桥。我总觉得“嘉乐庇”这名字有些奇怪,一番查证,才知道嘉乐庇是葡萄牙人,澳门第121任总督,在位期间澳门建筑业、旅游业发展迅速,所以这座桥以他命名,算是纪念。不过,澳门人都叫它“澳氹大桥”,因入夜时分,桥灯吐辉,如长虹卧波,故又称“镜海长虹”,名列澳门八景。

对面的建筑看得清清楚楚,澳门塔、中国银行、新葡京、美高梅,灯光次第亮起,仿佛海市仙山,琼楼玉宇,如梦如幻。三座大桥上车流滚滚,拖着尾灯从桥上驶过,灯光滑落到海里,水烟旖旎,当此际,怎一个“美”字了得?

走进九澳圣母村

相对五光十色的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显得生态自然,一路过去有妈祖文化村、石排湾公园、路环码头、黑沙海滩、七苦圣母小庙等,还保留着本土的客家文化余韵。路环位于氹仔南,以横琴口岸到海边的莲花路为界。从现在的状态来看,氹仔和路环连在一起,本来就是一个岛,或许原来的大湾、石排湾、九澳水库还是海洋?

我乘车前往东南角的九澳村。实际上,九澳和黑沙,是澳门仅存的两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客家村。明嘉靖《香山县志》云:“九澳山,其民皆岛夷。”可见“九澳”得名比路环还早,澳门开埠前就有人居住,或为崖山海战后流落岛上的南宋遗民。清咸丰年间,广东龙川、中山、五华等地的客家人开荒拓土,留居九澳、黑沙一带。有人说,客家文化是澳门历史的源起,也是澳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客家人逾10万,约占澳门总人口的两成。然而,城市愈发展,村落愈寂寥。因为城市挤压,自然耕作已不合时宜,再加上官民土地矛盾尖锐,鼎盛时三百多人的村落,现只有百余人留守,还随时面临拆迁。

沿九澳圣母马路南行,一直走到尽头。一番打听,原来“七苦圣母小堂”就在九澳山腰。与平常所见教堂颇不相同,七苦圣母小堂乍看如一顶帐篷,人字顶由八组具备排水功能的斜梁支撑,一直垂到地面,将教堂分为七个区域,与“七苦”对应。教堂后面的铜钟、房顶右侧的“十架苦像”,据称都由梵蒂冈赠送。

教堂后面能看到九澳湾、水泥厂、九澳油库、货柜码头、燃油码头和凌乱的垃圾堆填区。显然,自然村落已经无法抵挡商业浪潮的侵扰,村民们虽然抗争,不愿意高污染项目入侵他们的生活,但九澳村已经在悄然转变,成为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恐怕也是早晚的事。

其实,这里曾是令人谈虎色变的九澳麻风村。1895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与教会合建“九澳麻疯院”,当时人们对麻风病认知有限,不敢靠近麻风病人,只能任其自生自灭。1929年,九澳麻疯院扩建,由五间别墅似的平房和一座小教堂组成。麻疯院曾收容90名麻风病患者。1963年,一位意大利神父来到九澳,目睹村落惨状,便将其更名为“九澳圣母村”,以期得到圣母庇护。1992年,女子病房改建为“九澳老人院”,收容已痊愈的长者。从此,九澳麻疯院结束了它的使命。

如今,昔日的麻风病院重新粉刷成亮黄色,与白色护栏和装饰线条搭配,显得和谐友爱。其中一间辟为博物馆,用文字、图片和实物,讲述九澳麻疯院的渊源历史。这一组病房和教堂,算是见证过九澳苦难的一个景点。

氹仔的美食街

乘车到黑沙海滩,背面为黑沙村,比九澳村小,再西是妈祖文化村。黑沙海滩是澳门的天然浴场,一片新月似的海滩,沙粒皆呈黑色,令人称奇,是个观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坐在沙滩上看潮起潮落,人来人往。发会儿呆,便又乘车往氹仔官也街,寻觅美食。

说到美食,至2023年,中国有六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其中岭南占三城,即潮州、顺德、澳门,足见广东饮食文化,底蕴雄厚,绝非浪得虚名。

澳门饮食文化,主要体现在中葡合璧。我曾去过广州的“澳门街”,主打“澳门式葡国菜”,其实就是吸取欧亚非诸国菜肴精华,另起炉灶,独创一派,如马介休、葡国鸡、沙甸鱼等,都是招牌。不过,官也街以小吃闻名,比如澳门蛋挞,久负盛名,其中葡国风味叫“葡挞”,售价要比寻常蛋挞贵。

前去官也街的路上,经过嘉模会堂,拾级而上,见古色古香的“医灵庙”,里面供奉医灵大帝,这显然是中国道家寺庙。门口悬挂许多盘香,烟雾缭绕,香火旺盛。澳门有很多道教宫观,如妈祖阁、康公庙、三圣庙等,尤其在路环岛上,本土信俗占主要地位。

步行街长仅百十余米,宽不过五米,店铺林立,人流如织。我跟随人流走到街道另一头,到处都弥散着牛杂、蛋挞、姜糖、杏仁饼、榴莲酥、花生糖的香味,足以勾起人的馋虫。实际上,这些“澳门味道”,很多也是广州街头巷尾寻常的小吃,对一个久居岭南的人来说,自然经得起这种诱惑。

猜你喜欢
黑沙圣母澳门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qara qum 与黑沙及相关地理考释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回归日
千眼圣母
冰岛 冰川河流
黑沙村隧洞结构缝渗水处理
印度 圣母节
麦蒲螨对黑沙蒿主要害虫寄主选择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