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妆品的未来发展之路将走向何方(五)

2024-04-25 05:04
中国化妆品 2024年2期
关键词:化妆品生物学原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合成生物技术的出现,不仅为化妆品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更开启了美丽的新纪元。在化妆品领域,这一技术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产品的成分和功效,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美容方案的梦想。合成生物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实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此外,合成生物技术还在推动化妆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化妆品的生产往往需要大量的天然资源,并且在提取和加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而合成生物技术则能够通过生物发酵等环保方式,实现原料的可持续生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此,我们邀请行业专家深入探讨合成生物技术在化妆品行业应用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如何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分析生物技术来源原料的评价和风险点?希望通过关于合成生物技术的探讨,在国家倡导新质生产力的指引下,在中国化妆品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历程中给予一定的启迪和思考。

本期主题:

美丽新纪元:合成生物技术如何重塑化妆品行业

主持人

《中国化妆品》杂志社

主编 刘 丽

特邀专家

王昌涛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植物多功能活性成分;利用生物转化方法进行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对化妆品及其原辅料的安全性、功效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研究。王教授首次提出植物发酵原浆化妆品的理念,并实现了成品开发和大规模化生产。

郭清泉

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化妆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化妆品分会会长。主要从事化妆品及植物功效成分方面研究。主编《乳剂化妆品概论》、《美白化妆品科学与技术》,《精细化工工艺学》,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卢云宇

化学博士,曾在欧洲先导工厂(ELF)、荷兰莱顿大学、法国国家重点实验室(LabEx LERMIT)、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院所从事多年生物医药科研转化工作,研究经历涵盖糖化学生物学、天然产物药物及合成化学领域创新药物及活性分子设计合成与筛选验证。《中国化妆品》智库专家。彗柏生物创始人。

蒋丽刚

高级工程师,现任浙江华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日化事业部总经理。北京工商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代表著作《海洋源化妆品探究》。在玫琳凯、雅诗兰黛工作10 年,之后加入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任首席研发官。拥有国家授权专利82 项,是7 项化妆品国家标准的制定者,6 项化妆品功效评价团体标准的第一起草人。

Concept overview

合成生物学与合成生物技术

CCR

合成生物学是何时提出的概念?为什么说其是 “DNA 双螺旋结构”“基因组技术” 之后的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

王昌涛:合成生物学概念的萌芽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1980 年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生物元件重构与目的产物合成的关联性开始被重视起来。

在2000 年,斯坦福大学教授Eric Kool对“合成生物学” 进行了提出与重新定义,认为这项技术是基于系统生物学遗传工程的人工生物系统研究。

现在比较成熟的合成生物学概念,是指在工程学思想指导下,按照既定目标来设计改造,或是从头合成新的生物体系。简而言之,就是实现生物学的工程化。

在我看来,可以称之为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的技术,一定是对全球经济甚至人类命运具有强大推动作用的科技革新。而合成生物学为生物科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范式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其是最根本的生物系统重构理念。基因重组和人工合成DNA 序列为新生物体和现有生物体的设计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给予了生物系统实现特定功能的可能性,例如发酵生产得到生物燃料与药物等。

其次,这一学科的出现加速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通过构建人工合成的生物系统,合成生物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用于研究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复杂系统。生物体内部的反应机制与信息交互逐渐被解读,也推动着生物学研究的进程。

生物医学和工业应用的绿色快速发展也是合成生物学发展带来的正向影响。高效的生物合成平台始终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的促进着稀有原料的开发与应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合成生物学对交叉学科研究的促进作用。合成生物学涉及到包括生物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在内的多个学科领域。它的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应用,这种特殊研究模式推动着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合作与创新,也同时推动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

回顾上述的这些方面,合成生物学促进了全球生物科技的技术革新与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产能,用更低的成本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同时为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探索事业持续供能,被看作是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合成生物学当之无愧。

CCR

请简要介绍一下合成生物技术?

王昌涛:合成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内已知或未知的代谢途径,以及生物催化剂来合成特定化合物的方式。

这一技术需要我们先去了解目的产物的性质与合成途径,再根据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生物体。目前应用较多的生物主要包括细菌、酵母菌和一些植物,它们具有的不同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能力,为不同的目的产物合成提供了多种选择。

在确定了合适的生物体之后,需要对目标产物的合成途径进行设计,并针对性地编辑其中的某些基因。這一环节囊括了合成原料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的调试,用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后续的发酵生产和分离纯化则是获得高纯度目的产物最后的步骤。常见的发酵技术包括我们现在研究的天然菌种发酵,或者是根据目的产物使用基因工程菌,特异性的提高某一类活性物的代谢产量,进行后续的原料生产。

生物合成是非常契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技术,它最大的优点是高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性。像化妆品行业需要的透明质酸、角鲨烷,医药行业需要的紫杉醇、青蒿素等等。这些物质光靠天然提取得到的产量是远不及需求量的,而且天然的角鲨烷和紫杉醇来源于鲨鱼肝脏和红豆杉,过量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招致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CCR

请问什么是生物技术来源的化妆品原料?

郭清泉:目前生物技术来源的化妆品原料国际上没有相关的定义和标准。在我国,虽然在《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 年版)》《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化妆品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等法规中出现对生物技术来源化妆品原料的一些要求,但是也没有相关的定义。

综合现在的信息,可以尝试将其定义为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定向设计、生产加工,能满足化妆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原料。其特征为在原料生产过程中采用了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其又依据采用生物技术的广泛程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物技术来源化妆品原料是原料生产过程中,只要有涉及到生物技术,即属于生物技术来源的化妆品原料,例如采用溶剂技术提取植物中活性成分时,为提高提取效率,采用添加一些酶制剂来破坏植物的细胞壁,所获得的原料可以称为广义的生物技术来源的化妆品原料。狭义的生物技术来源的化妆品原料指生产原料的主体过程要采用生物技術,即目前的发酵法和合成生物学方法制备的化妆品原料。

CCR

与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相比,合成生物技术在化妆品中有哪些显著的技术优势?

卢云宇:在强调安全、绿色、低碳、环保的化妆品产业中,合成生物学与传统化学合成方法的相比有其优势。化学合成是依托一系列化学反应,并不必须有生物体参与反应过程,可以在无机物和非生物的有机物中进行,传统的化学反应若使用化石原料,可能会涉及高温高压等特殊条件,产生较多污染物。合成生物制造以生物质原料和可再生碳资源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生产,擅长底盘细胞生命周期涉及的生命分子。反应条件比较温和、高效、绿色。合成生物制造既可以用来生产美妆行业需要的大宗原料,也可以生产功能活性物质。此外,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若用化学合成途径制备,常常工艺复杂、得率低、能耗高、污染重,难以实现环境友好的规模化生产。而借助合成生物学,构建合理的合成途径及菌种可实现天然产物产业的长久发展。

Application market

合成生物技术在重塑国际化妆品市场格局

CCR

目前化妆品中生物技术来源原料的市场应用情况如何?

郭清泉:化妆品原料目前分为已使用原料和新原料。经《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 年版)》查阅,根据上述狭义生物技术来源原料定义,可纳入生物技术来源原料的约450余种(将可以多种制备方法得到,只要其中有一种是生物技术方法的也纳入统计)。而对于从2021 年5 月1 日到至今所完成备案的120余个化妆品新原料来说,生物技术来源有25个,约占整个备案新原料的20%。

随着环境保护、回归大自然等呼声,人们对更温和的生产方式越来越认可。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可以实现人工随意编辑细胞乃至创造生命,生物技术来源制备的原料产量不断提高、性能不断提升,所以在化妆品领域使用种类越来越多,用量越来越大的生物技术来源原料是大势所趋。

CCR

为什么说合成生物技术在化妆品市场是技术推广最快的领域?如何确保使用合成生物技术的产品安全性和环保性?

卢云宇:化妆品市场是高度个性化且日益科学化的市场,而合成生物学的核心法宝是理性设计,因此可以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突破万千原料的供给瓶颈,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可以扩大产能。因此成为技术推广最快的领域之一。在传统化学工业中,石油是燃料和化学品最常见的原材料,而合成生物学工业使用的可再生生物基燃料和化学品具有更低的碳足迹,因此更环保、更具有可持续性。而为了达到安全性目的,需要全社会对生物安全及其含义达成共识和定义,因此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包括政府机构和私营部门的代表,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如出台实施《生物安全法》,并由全球科学界和产业界部署和采用。

CCR

合成生物技术在国际化妆品市场的应用现状是怎样的?

卢云宇:合成生物技术在欧美市场具有先发优势,并与欧美比较火热的“天然化妆品”“Clean Beauty” “拒绝动物试验” 等风潮相结合,强调人工改造和原料创新科技属性的同时,兼顾绿色环保。但失败案例也比比皆是,甚至出现在Amyris 这类行业龙头企业中。其早期做生物燃料时,在巴西投资建设的工厂因为选品及供应链配套等问题暴露出严重的规模化生产问题,导致遗憾退场,后将特有蔗糖发酵技术制备的角鲨烷作为转型之路,难逃管线被并购之路。

CCR

生物技术来源原料在化妆品中应用的优势和劣势都是什么?

郭清泉:世间万物,其本质都是化学分子构成。因此无论什么来源的原料,其本质都是化学物质,所以生物来源原料和化学合成或者天然动植物提取所获得的原料,只要是同一种原料,其化学结构就都是一样的,仅存在纯度不同和杂质不同。如果原料主成分相同,那性能安全性差异就主要体现在杂质上。经过我团队近年来的系列研究,发现都是标识纯度90% 的光甘草定,因为杂质成分的不同,导致其皮肤刺激性存在差异,而这种情况在积雪草提取物、三七提取物、广藿香提取物中也普遍存在。

生物技术来源化妆品原料产量更大,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但是其也不是没有缺陷。首先,微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发酵用微生物的安全性直接关乎原料的安全性,必须经过广泛科学论证,如发酵选用的菌种菌株是否具有致病性、是否存在产生有害代谢物的可能,甚至是否存在变异等。其次,生物过程的次生危害。发酵过程是否混有杂菌、产生副产物如亚硝酸盐、真菌毒素、生物胺等,发酵后产物中杂蛋白、蒽醌等杂质需要去除,提纯过程是否可能引入有机溶剂残留、重金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再次,生物来源原料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受温度、光照、湿度、酸度影响,变性降解,进而产生其他风险物质。所以对于生物技术来源化妆品原料的储存和运输条件也要加以控制。最后,因为生物技术来源原料的普遍使用,导致成品产品微生物难控制从而超标的问题。

从最近两年国家对化妆品抽检的情况可以看出,除违禁成分添加、产品标识成分与检出成分不一致外,微生物超标问题也屡次被检出。化妆品防腐是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随着化妆品GMP 生产操作规范的实施和落实,目前绝大多数本土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和规范,但是产品成品微生物超标情况还屡屡出现,其中和生物技术来源原料的越来越广泛使用不无关系。生物技术来源原料本身的获得需要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以生物技术来源原料含有比较丰富的培养基等营养物质。而现行法律条件下,原料名称中并没有显示其采用的培养基营养物质信息,所以随着多种生物技术来源原料在同一个配方体系中的使用,导致营养物质汇集增加,又因为消费者对于防腐剂的不正确认识和对于无防腐产品的盲目追求,导致企业采用的防腐体系最终失败,从而出现微生物超标等问题。而微生物超标的化妆品一方面影响产品的外观和形态,导致分层、变色、异味等现象出现;另一方面消费者使用了微生物超标的产品,也容易发生皮肤感染等问题,尤其在破损皮肤处。

CCR

合成生物技术在国内化妆品市场的应用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挑战?

盧云宇:我国生物合成产业起步略晚,但几乎已经没有代差。反而因为得益于近几十年国内完善的生物化工产业配套和集群优势,以及优质生产力的后发优势而发展迅猛。在我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里,已经不乏可以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来制造的原料成分,比如麦角硫因、透明质酸、依克多因、玻色因、胶原蛋白、活性肽、唾液酸、银耳多糖等等。但也面临选品同质化导致产能过剩以及产品过度集中的问题及挑战。

王昌涛:在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合成生物技术后,中国的化妆品市场也开始逐渐增加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

像一些国内领先的生物技术企业,他们目前专注于开发生物合成系列的抗衰老、保湿、美白等活性成分,并成功的作为原料应用在化妆品产品中。还有一些公司致力于寻找天然植物提取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并有针对性地开发保湿剂和抗氧化剂。举个例子,当合成生物技术开始发展后,巨子生物开始着眼于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重组胶原,得到的重组胶原蛋白克服了动物源胶原存在的安全隐患,巨子生物也因此成为了国内重组胶原蛋白的先行者。

高校与研究院也在参与国内化妆品市场的原料生产技术革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在合成生物技术方面都拥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基于合成生物技术开产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应用,包括利用酵母和细菌在内的微生物来合成活性物质、香精以及色素等化妆品原料。

国内企业和机构通过不断地研发与创新,推动了合成生物技术在中国化妆品市场地应用,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在为本土化妆品行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但由于发展较晚,我国在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程度上还是稍有欠缺。合成生物技术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与设备支撑,初期投入资本较大。国内的部分企业存在技术储备不足、设备投入不足以及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企业“升级” 乏力,限制了其在化妆品市场的应用。另外,消费者群体的了解程度有限和市场监管法规的有待完善,也是目前合成生物技术大范围应用的关隘之一。

尽管面临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我想合成生物技术在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应用将会逐步增加。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间可以加强合作,推动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中国化妆品市场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蒋丽刚:以麦角硫因为例,根据Mintel 数据,近5 年来,麦角硫因在全球护肤新品中的使用呈现显著增长趋势,2022 年1 月至12 月使用麦角硫因成分的新品数量超过2017年同期数量的200%,其增长主要由中国美容个护市场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国内品牌拥抱合成生物学原料。

中国有全世界最全的产业链,最大的市场,有足够的产能,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大多数企业缺乏做从0 到1 的技术原创的耐心,造成不断内卷。这是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即产品同质化高,差异性少,打的是价格战而不是创新战。

2021 年3 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明了未来5 年及 15 年内我国各行各业发展方向。纲要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中明确指出,再生医学、合成生物、生物药等方面属于需要攻关的科技前沿领域。相信随着纲要为合成生物学指明方向,会有越来越多企业主动进行高质量创新,摆脱低质量内卷的困扰。

CCR

您所经历的机构或企业与化妆品产业及合成生物技术的渊源如何?请具体分享。

卢云宇:我的博士导师是时任法国糖学会主席,去年他是欧洲糖学会议轮值主席。虽然我的研究课题主要聚焦在新药开发为目的的糖生物合成领域,但课题组与化妆品行业渊源颇深。因为欧莱雅的明星成分玻色因就是基于我的祖师爷Lubineau 教授近30 年前发明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Lubineau C- 糖苷化反应” 研发转化的结果。也是因为这个渊源,我回国后便深度参与到了近年来玻色因的生物合成及绿色环保工艺的国产替代浪潮中。后来经博导推荐,我跟随荷兰莱顿大学科学院院长从事糖化学生物学博士后研究,课题组就叫做“BIOSYN LAB(生物合成)”,期间参与了一个关于构建欧洲医药活性分子库的欧盟项目。回国后,在合伙创业过程中,经大学同学引导我涉足到了个护原料行业。鉴于合成工艺的复杂程度,最开始我们没有选择我所擅长的糖类分子,而是借助快速固相合成技术切入到了多肽活性物创制领域,并快速与多家国内头部的合成生物学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共同开拓生物合成的美容多肽。同期我们还搭建了线粒体靶向活性物定制筛选平台,将线粒体相关生物合成原料引入方案,如麦角硫因、绿色肌肽等,开展了不少品牌定制项目。近两年来,随着我们深度参与到了玻色因、复合透明质酸等项目,我们顺势搭建了糖类分子开发平台,借助合成生物技术,持续向业内提供自研创新产品及定制开发服务。

王昌涛:作为化妆品天然原料的提取和生产研究人员,我们的团队致力于生命科学与皮肤科学领域的专研工作,服务于终端领域。现在有已发表的SCI 文章30 余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0 余篇,以及授权专利20 余项。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们融汇了天然产物资源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平台搭建的产业链优势,成功建立起涵盖了上百种不同来源的天然菌种资源库。我们的天然菌种库,容纳了通过实验培养起来的以药食用真菌、乳酸菌和酵母菌为核心的百余种发酵生物体,它们独特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使得高价值产品能够及时落地,并迅速的走向市场。

在生物合成发酵技术的推动下,我们不断从大自然中寻找未知的生物活性分子,将特定的菌种与发酵底物完美适配,结合重复试验摸索得到成熟的发酵技术,成功实现了活性物质的深度释放,有效强化了生物的利用度,并适当促进活性分子进行转化,打破传统化工合成原料护肤品的桎梏,打造了真正安全、成分极简和活性最佳的护肤功效原料。

依托于菌种资源库和成熟发酵技术的支撑,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座符合标准的现代化生产工厂,利用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联动的优势,实现了专研发酵液年产量1500 吨,这些发酵液能够满足护肤水、精华液、面膜、乳液等多种剂型半成品的需求,用以支持新时代生物绿色化妆品的大规模生产。

蒋丽刚:华睿生物成立于2012 年,总部位于中国浙江湖州南太湖医药产业园,是一家以绿色合成生物技术为创新驱动,拥有先进的酶催化、代谢工程和生物发酵技术,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际化高科技企业,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认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公司主要产品为运动营养、脑部健康、抗衰长寿、美容护肤、医药中间体等相关产品,是β- 丙氨酸、β- 羟基丁酸、麦角硫因等多个原料产品的全球龙头企业之一。公司具有强大的新原料生物合成开发和技术迭代能力,公司在日化领域已完成的商业化原料有麦角硫因、羟基依克多因、甘草亭酸3-O- 葡萄糖醛酸苷、β 羟基丁酸甘油酯、依克多因、乙酰壳糖胺、甘油葡萄糖苷、瓜氨酸、丝氨酸等。其中,公司生产的麦角硫因原料在国内最早取得美国GRAS 的认证。

About the future

关于未来

CCR

关于生物技术来源的原料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您有哪些建议?

郭清泉:首先,目前国际上对于生物技术来源原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基本没有法规或者统一的标准。只有日本《化妆品原料规格制定方法指南(第二版)》对微生物来源物质作为化妆品原料时,有一些规定,但是也是分类管理的规定。我国还是非常重视生物来源原料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可以说在一些管理细则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目前关于生物技术来源原料的标准极少,并且仅有的几个标准也是主成分检测方法标准,缺少该原料风险物质控制信息。故我的建议如下:

(1) 明确生物技术来源化妆品原料的定义和分类,建议刚开始可以采取上述狭义的生物技术来源定义,先聚焦主体成分为生物技术获得而获得的原料,小范围监管起来,先易后难;

(2) 规范生物技术来源化妆品原料的名称。没有统一一致的命名方法,导致同类型原料难以一起分组,一起显示。现已使用原料中的生物技术来源原料名称就比较随意和混乱,都是发酵类原料,缺乏发酵菌种名称、发酵底物等信息,导致很难进行归类和比较。建议对发酵体系类原料采取“菌种+ 底物+ 部位(如有)+ 性状” 的命名方式;

(3) 建立监管重点。在几百种生物技術来源原料中,找出几种关键原料进行重点监控,如采用了疑似致病菌来进行发酵生产的产品、产物是高活性的肽类产品,都可以作为重点监管对象,通过对其全面监管,积累监管经验,以便今后实现对生物技术来源化妆品原料的全面科学监管;

(4) 建立标准和体系。由于生物技术来源化妆品原料在生产制备和应用中的特殊性,需要在对原料质量控制和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不同层级的标准体系,如可以利用化妆品行业团体的积极性,集合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的智慧,多出台一些高质量的团体标准以及质量通则等基础性标准。

CCR

您个人对于合成生物技术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卢云宇:关于合成生物技术,已有不少专家同仁基于行业乃至国家竞争高度的建议。作为晚辈,我想结合自身经历从另一个角度看:产业与商业都有其周期性和内生性,20年前,Lubineau 反应因具备绿色化学、清洁化学、原子经济性和环境友好等属性,与当时开始推崇绿色环保商业的欧莱雅等跨国企业在时空与技术上完美契合,造就了欧莱雅玻色因长达20 年的成功与辉煌。技术每天在进步,但这个案例最值得借鉴的不是工艺和成本,而是以社会责任感为出发点的商业理念以及全方位的产品开发策略,我们作为国内公司和行业晚辈任重而道远。合成生物学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包,如何有效利用它,将它适配美妆行业,适配国内的产业和消费环境,有待业内同仁们一起努力,共同开拓各种无限可能。

王昌涛:合成生物技术未来的蓬勃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作为生物科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技术革新,合成生物技术符合人类向前发展的趋势,并且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好的未来。对于当下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现状,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我把它概括为“四个加强,两个促进”。

“四个加强”,指的是加强跨学科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力度、加强科普宣传和加强国际合作。作为一类全球性技术革命,合成生物技术涉及到的多学科领域和生物合成基础原理与技术研究,需要国内企业加大力度去进行推动,促进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合成生物学的跨领域应用和创新。在蓬勃发展的前期,应该再加强对合成生物技术的科普宣传,消除公众对于合成生物技术的误解与恐惧,促进合成生物技术的良性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国际合作,进行经验与资源的互利共享,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实现全球范围的井喷式发展。未来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不仅仅局限在化工领域,我们可能利用这项技术来应对包括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在内的全球性挑战,这对全人类的命运走向是意义非凡的。

“两个促进”,指的是促进产品高质高效发展和促进法律法规健全发展。锋利的工具需要有合适的外鞘来约束。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合成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推动广泛应用,时刻保障生物合成产品的安全性与环保性,才能促进合成生物技术的良性发展。

蒋丽刚:我对合成生物技术发展的期待正如华睿生物品牌主张“合成万物精华,滋养生命魅力” 一样,期待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能够让原本昂贵的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健康美丽长寿人人皆可得。同时也希望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获得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丰富人们的生活。

对于合成生物未来发展,我建议一是加强跨学科合作,因为合成生物技术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需要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鼓励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对于推动技术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化妆品产业界应积极与公众进行沟通,提高公众对合成生物技术的认知;三是国家出台鼓励政策,尤其在食品端,加快合成生物学产品上市的审批速度,推动我国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原创能力不断提升。

CCR

感谢各位专家参与本期的美妆沙龙的对话,我们期待合成生物技术在化妆品领域继续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安全、高效、环保的产品。

猜你喜欢
化妆品生物学原料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造血原料缺乏引起的贫血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严把原料采购关,才是对养殖负责
圣诞化妆品包装很雷同?那是因为你没看见这些!
2018年,化妆品要“减负”!——便携式化妆品成新热点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
烘焙原料简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