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会丽(云南省峨山县小街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猪瘟,俗称为“烂肠瘟”,又被称为猪霍乱,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和危害性极大的特点。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分类,猪瘟被列为A类法定传染病之一,而在中国被规定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临床实践中,非典型猪瘟是其中一种难以解决的疾病。
猪瘟病毒(HCV或经典猪瘟病毒,CSF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包膜中独立存在,核衣壳呈对称立体二十面体结构。根据猪瘟病毒的毒力、抗原性、致病性和血清学特性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个血清型,根据其基因结构的多样性分为两个基因型和六个基因亚型。
不同的猪瘟病毒株具有不同的毒力和致病力,野外猪瘟病毒株的毒力和致病力差异尤其明显。强毒株会导致猪只急性或慢性感染,死亡率较高;中等毒株通常引发亚急性感染;而低毒株则会导致新生仔猪在出生时就被感染,并终生携带和排放病毒,免疫耐受力较低。猪瘟病毒还具有变异性,变异后的病毒株病毒毒力更强,隐蔽性更高,对清除控制更具挑战。猪(包括野猪)是猪瘟病毒主要的传播源,病猪直接接触健康猪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健康猪暴露于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被污染的工具、摄入被污染的水、饲料,或被蚊虫叮咬,以及市场交易等情况下都可能被传播病毒,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猪对猪瘟病毒都容易感染。
自我国实施全面免疫猪瘟之后,猪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猪瘟病情从频繁的大面积暴发逐渐转化为区域性或地域性的暴发。从2012年开始,只有零星的散发,病程以慢性过程为主,临床症状转变为非典型的症状和病变。病毒的致病力下降,出现了隐性和持续性的混合感染。母猪常在繁殖过程中常出现繁殖障碍,育肥猪则常患隐性混合感染,新生仔猪常表现为先天性感染或无症状携带病毒。当这些感染的猪进入异地饲养并与易感猪群接触后,就会引发急性猪瘟的暴发,导致大批生猪死亡。
1.诊断要点。病猪出现的症状包括体温略有升高,一般在40℃左右,几天后可达41℃;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不明原因死亡,且有类似猪瘟的症状;病猪食欲逐渐下降,精神状态不佳,体重逐渐减轻直至死亡;剖检时没有肉眼可见的出血性病变;大部分病猪同时患有多种并发、继发、混合的疾病。实验室诊断猪瘟病目前采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学实验、正向间接血凝实验、兔体交互免疫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荧光实验和琼脂扩散实验等。
2.鉴别诊断。非典型猪瘟某些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猪丹毒、猪肺疫、急性副伤寒、败血性猪链球菌病、猪弓形体病等几种疾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相似,诊断时应注意与之区别,以免发生混诊和误诊。
1.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防治猪瘟和非典型猪瘟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散养户,可以采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的方式,同时结合常年补针的方法进行免疫。对于规模养殖场,应按照计划进行免疫,对于猪瘟高风险的养殖场,应进行多次免疫。仔猪产后2小时内,首次注射猪瘟疫苗,每头注射4头份/头。60~70日龄时,进行二次注射猪瘟、猪丹毒二价苗。条件不好的养殖场,在仔猪出生后20~25日龄时,首次注射猪瘟疫苗。60~70日龄时,进行二次注射猪瘟疫苗,每头注射4头份/头,并注射猪瘟、猪丹毒二价苗,每头注射2头份/头。对于地方性流行其他疫病的情况,根据疫病情况酌情免疫注射其他疫苗。对于新购的猪,在健康观察后应立即进行补免。
2.种猪免疫。种公猪和种母猪首次免疫和二次免疫除外,每年每次春秋两季用猪瘟疫苗5~6头份/头补免一次,保证猪瘟抗体水平,确保种猪不发病。
3.加强管理。采用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饲养,实行封闭式管理,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出入人员、车辆严格消毒,病死猪深埋无害化处理消毒,垫草焚烧,粪便堆肥发酵处理,养殖场环境彻底消毒,杜绝传染源传染,淘汰免疫抑制带毒猪。另外,注意以下几点:坚决不从疫区、受威胁区引种;定期进行猪群抗体水平抽检,尤其是种母猪、种公猪;隔离饲养可疑猪,不与健康猪合群混群饲养,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增强猪体的抗病力。
4.实例诊治。2020年,某规模养殖场发生了疫病疫情,仔猪和能繁母猪陆续出现不明原因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变化,诊断为非典型猪瘟。
(1)基本情况。该规模养殖户能繁母猪存栏47头、仔猪180头、育肥猪25头。据畜主反映2020年6月15日部分母猪和仔猪出现食欲不振和体温升高,第二日病猪数量增加,仔猪出现死亡。笔者和同事于6月17日到该养殖场进行诊治,对部分病猪进行了体温测量,体温40~41.5℃,发病母猪精神沉郁、便秘、食欲差、喜青绿多汁饲料,仔猪打堆挤卧、消瘦、有神经症状。当日只对发病猪进行了隔离,对发病猪给予大剂量的抗生素并投喂青绿多汁饲料和硫酸钠等辅助治疗,对全场进行消毒处理。至30日病情未得到有效的控制,除种公猪外,全场猪均有发病迹象,母猪死亡5头,仔猪死亡65头(包括部分2周龄仔猪),部分育肥猪转归。为此我们对部分发病猪和死亡猪进行了解剖,确定了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四天后疫情得到初步的控制,死亡率降低,一星期后逐步稳定,病猪精神好转逐步进食。最后母猪死亡7头、仔猪90多头,育肥猪没有死亡,采取的治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在40~41.5℃左右,稽留热,病猪食欲下降、精神委顿、母猪喜卧、仔猪终日扎堆挤卧,体表无出血性病变。表现为呼吸困难、不时咳嗽。发病猪无日龄、性别、品种的差异,病猪食欲不振或不食、鼻镜轻度干燥、时有咳嗽,叩食盆能应召而来,仅嗅闻或嘴入盆但不采食即离去,有便秘现象,眼结膜发炎或有时仅结膜潮红,喜卧、并有颤抖。
(3)剖检病变。随意抽取3头发病仔猪和3头死亡仔猪解剖,病变表现为肾表面有小出血点,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呈大理石病变,脾边缘出血性梗死,有点状出血点,喉头和膀胱黏膜可见出血点,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有坏死和溃疡病化,呈钮扣状,并采取相应的病料送检。
(4)病因分析。通过与畜主进行交流,询问相关病史,发现该猪场存在以下问题:该猪场所使用的猪瘟疫苗标识不清,进货渠道和运输方法存在安全隐患;猪场免疫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档案记录不全;畜禽混养,该户在猪场内同时饲养一千多只蛋鸡,可能造成病毒的交叉感染,也为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猪场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及时隔离感染的病猪。通过病猪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上述所说因素,诊断为猪群感染了猪瘟病毒,同时混合感染了圆环病毒而发病。
5.治疗方案。
(1)采取全场紧急免疫接种。采用猪瘟脾淋苗,根据发病猪的表现症状注射2头份至5头份猪瘟疫苗,部分猪注射10头份(注射时一猪一针头)。在免疫后4日内不用任何抗生素,也不使用任何药物注射(除个别猪外)。四天后,对精神较差和肠道感染严重的病猪使用药物注射。
(2)辅助治疗。饲喂青绿多汁的青绿饲料和硫酸钠,以促进肠道粪便的软化和排出,在饲料、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电解多维、抗病毒药等,增强猪群的抵抗力,不喂或少喂高能量饲料。
(3)加强消毒。一天三次对全场进行消毒,消毒药每三天更换一次。
6.整改意见。
(1)认真做好饲养管理、防疫、消毒和免疫抗体检测工作。邀请专业人士重新合理布局规划猪场,设计圈舍,采用“三结合”猪圈,圈舍做到干燥,通风透气,冬暖夏凉,干净卫生。本着市场需求和良种良法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优良品种饲养,如LY母猪、DLY肥猪、杜长大三元杂等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推广全价配合饲料为主,精、粗、青、副合理搭配饲喂,改进喂养方法,熟改生喂,稀改干湿喂,单一饲料改混合喂,随意喂养改定时定量喂。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严格按照免疫程序与技术操作规范开展猪瘟免疫工作,同时做好其他疫病如猪蓝耳病、口蹄疫、伪狂犬等病的防疫工作。管理人员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时刻关注猪舍的清洁卫生和通风透气情况,及时清理、处理猪的排泄物、污染物,观察猪群的健康情况、消毒灭源;建立健全免疫档案,认真规范填写免疫档案。交替使用不同的消毒药对猪场、周围的环境、猪场的饲料、用具、车辆等进行消毒。发病期间增加消毒次数,带猪消毒,发病猪舍进行多次消毒,病死猪及污染物也要进行消毒,做好无害化处理。封闭管理,无关人员和车辆、禁止出入,出入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定期采集猪血清送当地畜牧兽医局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开展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抗体检测为阳性且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的判断为免疫合格。
(2)定期投药,预防疾病。在饲料、饮水中定期加入抗生素、黄芪多糖、电解多维、抗病毒等药物进行疾病预防,来增强猪体的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3)注意药物的搭配使用。常见细菌性与病毒性药物搭配、中草药与西药搭配、肠道与呼吸道药物搭配、扶正与祛邪等药物搭配,这样合理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当前,虽然养殖户防疫意识相对较强,猪瘟防疫密度较高,但仍出现猪瘟免疫失败,发生猪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免疫力低下,母源抗体干扰;防疫工作不到位,漏防、遗防;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消毒不彻底,没有做到全进全出,免疫程序和免疫操作技术操作不规范,针对上述因素,建议养猪户做好以下工作:
1.重视猪瘟抗体的检测。抗体检测被称为猪场疫病的“天气预报”,建议散养户春秋两季随机进行猪瘟抗体检测,规模养殖场引进生猪严格监测,其他生猪定期进行猪瘟抗体的检测,通过免疫检测及时淘汰隐性感染猪,根据检测结果制订或调整免疫程序,了解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和质量。
2.规范免疫接种操作技术规程,建立健全合理的免疫程序。当前,疫病种类繁多、病情复杂,为避免因免疫接种技术上的操作失误导致引发猪瘟疫情,各大小规模养猪场应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及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规范化免疫程序,严格按免疫程序及免疫接种操作技术规程开展免疫。
3.一旦发生猪瘟,用加倍剂量的活苗进行紧急接种减少损失。养猪场出现不明原因死亡增多且类似猪瘟症状的,一经确诊为猪瘟,立即对新生仔猪进行乳前免疫,即仔猪出生后吃奶前用猪瘟疫苗1头份/头先免疫,间隔两小时后再哺乳,断奶后再进行免疫一次,其他发病的猪马上用猪瘟活疫苗加大剂量进行紧急免疫接种,7天后即可获得免疫保护。
4.猪瘟发生混合或继发感染其他疾病,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随着病程的发展,猪感染猪瘟的同时,还会混发或继发其他疾病,临床上要全面考虑,配合抗生素治疗,防止细菌感染,条件好的地方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有效的抗生素来控制猪瘟,不行的话交换用药,目前常用的有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等广谱抗菌药物;在饲料、饮水中投入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药物进行药物预防保健。
5.实行自繁自养,严格落实全进全出,实行封闭式管理。提倡自繁自养,确需引种的要从正规无疫情的规模养殖场引入购进,隔离饲养观察20天确定健康无病后方可进入养殖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无关人员、车辆禁止出入养殖区;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不同批次、地方调入的生猪分批、分舍饲养。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防疫:自繁自养场的仔猪乳前和断奶后分别免疫一次,疫情严重60日龄再补免一次;外购仔猪的场,仔猪购入一周左右和一个月后各免一次,疫情严重再第三次补免;疫情严重的猪场,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加强免疫一次,母猪产后一周及配种前一周各加强免疫一次,定期对种母猪抗体水平监测,立即淘汰隐性感染繁殖障碍母猪。
6.一旦发现养殖场有非典型猪瘟存在,立即对易感猪进行检疫。体温升高到41℃以上,同时感染多种疾病,无法治疗的病猪应立即进行扑杀,并进行相应的无害化处理。体温略高健康状态尚好的病猪,一次性注射大剂量猪瘟活疫苗20头份/头紧急预防接种,但必须尽早,发病3~5天内实行,免疫保护率约85%~90%,中、晚期效果较差。体温正常健康状态良好的病猪,猪瘟活疫苗5头份/头加强免疫一次,及时更换针头,对针头进行消毒。
7.猪场进行全面的定期消毒,病死及扑杀猪深埋处理。猪场内凡精神不佳和体温升高的病猪,一律隔离饲养,配合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等药物进行治疗,饲料、饮水中加入大量维生素及电解多维;未发病的猪,全部紧急注射成倍的猪瘟单联苗,调整猪场的防疫程序,新生仔猪乳前注射;附近大小猪场的猪用猪瘟单联苗4头份/头紧急注射;封锁疫点,严禁无关人员、车辆出入,出入的人员、车辆入场前彻底消毒;疫点内发病严重的猪强制扑杀的猪就地深埋或转运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病猪的圈舍、活动场地、用具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猪场、猪场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定期的消毒。
目前,该病国内外尚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只能按照“政府保质量,业务部门保密度”,多方合作,严格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工作防治方针,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预防猪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