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创新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4-04-25 05:50卢凡静韦诚罗明凯陆增辉陈艳宁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研究生学术

卢凡静,韦诚,罗明凯,陆增辉,陈艳宁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高质量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不可或缺的部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更成为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之一。为了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当前形成了“国家重视、地方扶持、各方支持、学校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教育,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方面已经获得较大发展[1]。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深入、有序开展的过程,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还有待改善。因此,研究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因素

1.1 个人因素

学界对研究生学术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学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存在不同的意见,多以自我效能、科研兴趣、科研自信探讨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努力程度、投入程度。

周永俊(2013)[2]经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生学术创新自我效能感会影响硕士研究生科研方向、科研投入的持久度、科研活动状态、对科研的自我归因4 方面。自我效能是提升研究生学术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自我提升的基础上对个人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主动严谨的人格特点、延迟满足等个人因素可以有效影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3]。根据数据分析和统计,研究生的研究投入遵循正态分布,对研究能力具有显著的积极预测效果。对学术活动的了解越清晰,投入学术活动的时间就越多,相应的学术能力将大大提高[4]。有学者认为影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学术能量投资、个人学术水平和对学术研究过程的信心[5]。学术研究兴趣可以激励研究生调整自己的行为,调动他们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术思维能力。学术信心对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有较大影响,具有强烈研究信心的研究生更愿意承担创新研究项目[6]。从自我效能、科研兴趣、科研自信3 个维度深入分析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能够为后续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1.2 课程与教学因素

研究生课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接受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式。课程和教学层面的因素包括3 个维度,分别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7]。

适当使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对研究生研究水平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于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实施系统化教学体系,并应用适当的研究方法,研究学术创新问题,提高结论的有效性,使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课程设计是促进研究生系统学习研究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有利于高水平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也能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可以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使学生能够获得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信息,掌握最新的动态理论,积累丰富的知识,并建立健全专业的知识体系。学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跨学科思维形成,并创造性地完成科学研究任务。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活动形式,旨在通过组织和指导集体或个人活动来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通过使用基于启发式和探索性思维的讨论和对话等指导性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想法,并相互激励。有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学术思想的碰撞,激发他们对学术的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

1.3 科研环境

学术科研环境作为外部条件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现有的学术研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4 个方面:硬件设施设备、学术讲座、科研经费、科研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完善专业能力[8]。根据张意忠等学者的分析,参与学术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而研究项目和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术创新能力[9]。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激发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极大地促进其专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学术素养的提高[10]。同伴沟通与合作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影响。研究能力相对较高的同龄人可以为学术水平较低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从而促进他们研究能力的发展[11]。科研环境与研究能力有很大相关性,完善的硬件设施设备、学术思想、充足的经费及激励机制将会很大程度地促进研究生的学术创新。

2 基于“三阶段阶梯式”全过程培养策略

根据研究生学术创新影响因素提出“三阶段阶梯式”研究生人才培养策略。有研究表明:教育过程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3 个阶段。阶梯式发展理论的内涵是指事物发展具有随时间从一个台阶跃进到更高一级台阶的属性[12]。根据“阶梯式发展”的理论和科研循序渐进的特点,针对学生水平因材施教,从教育的3 个阶段出发设计与之对应的阶梯式培养方式,引导学生渐进式地从了解、熟悉到掌握科研的精髓,从而稳步推进科研能力、学术创新能力提升,设计出“三阶段阶梯式”培养模式。

2.1 基于自身能力提升——一阶段培植科研的种子

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个人因素包括研究效能、研究兴趣和科研自信。研究兴趣是研究生参与学术创新活动的内驱力,学术研究兴趣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保持学术创新热情,积极投入时间和精力思考和探索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并对材料和数据深入挖掘和处理[13]。有强烈研究兴趣的研究生有更持久的学术创新动力,更愿意主动开展学术创新研究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研一阶段对学生能否成功进行科学研究进行调查。具有高研究效能的研究生可以不断积累研究经验,设定合理的研究目标,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学术参与是指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项目等研究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一般来说,如果研究生对学术活动和研究任务目的有清晰的了解,并在情感上认同学术活动的重要性,就可以积极调整对研究的态度,在研究实践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研究能力。

2.2 改善科研环境——二阶段培育出新的希望

强调从启发式教学方法训练研究生学术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不仅侧重于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还应强调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独立思考后的个人意见和观点。通过教师的反馈和指导,研究生对学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呈螺旋式上升,并且可以训练学术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和探索性[14]。

学校一周组织两次学术沙龙,鼓励学术交流和讨论,使研二或研三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组织更多的学术沙龙。在主题讨论期间,研究生可以组成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合作搜集相关材料,与其他小组成员讨论、分析、评估和交流想法。

优化指导方法,加强导师作用。导师应指导研究生及时完成培训计划中的研究活动并在准备一段时间后提出研究主题。小组成员可以一起讨论报告内容,导师可以就材料的收集和组织、报告内容和每个小组的演示提供评论和指导,指导和激励研究生深入思考学术科研主题,不断更新观点,并撰写课程论文。导师应对课程论文提供实质性的评估反馈,使学生能充分认识论文存在的不足,提高论文的质量,将学术论文发表并进行成果转化。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熟悉研究过程,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并有效培养问题发现能力、分析能力、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

2.3 基于教学改革创新——三阶段创造出科研的果实

改善学术研究硬件资源。学术研究活动的硬件设施,如书籍和文献、电子阅览室和网络数据库,为研究生完成研究任务提供物质支持。研究生要获取大量的文献和信息,了解最新的研究趋势,并全面准确地检索数据信息。是否能方便有效地收集所需的数据材料会影响他们对研究知识的获取、研究效率和研究进展,并间接影响他们学术研究创新能力的发展。

开展高水平学术科研活动。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学术报告、会议和听相关讲座。广泛参与学术活动,听取不同学者的学术思想和意见,甚至有机会与该领域的高级研究学者直接沟通,有利于研究生理解和学习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扩大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建立学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奖励和评估系统。研究奖励和评价体系是指培训单位为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并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而设置的相关体系。研究奖励制度是指将研究成果的数量和水平纳入奖学金评估标准,以激发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热情。评估系统是指培训单位用于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系统,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将其作为毕业评估标准。具有一定水平的期刊对论文的规范性、创新性、写作逻辑结构和流畅性的语言表达有较高的要求,论文出版评估制度的严格要求将激励研究生提高学术创新水平。

3 结束语

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本文从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着手,系统分析其学术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从既有研究和实践中归纳出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科研环境、课程与教学;将“三阶段阶梯式”培养模式贯穿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中,以培养学术种子→创造出科研果实→培育新希望为全过程目标,以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好实现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研究生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