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与教学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2024-04-25 04:04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评价

郭 敏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开展美育教育活动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审美观,使他们拥有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1]。伴随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社会愈发重视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而美育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促使高校将美育体系改革视为当前的重大任务。

一、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发展

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之一,在大学生完美人格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过程中地位不可小觑。高校倘若没有开展美育教学,则称不上完备的高校。然而,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均没有正确认识美育的内涵及作用,甚至产生了不小的误解,要么把美育看成艺术教育,要么把美育视为德育,严重妨碍了高校美育建设,美育功用被动削弱,在美化人心、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等多个领域几乎毫无建树。为此,要充分而明确地认识高校美育的内容[2]。从属性来看,当代高校美育凸显多元的综合结构,其涉猎范畴更广,远超出人们口中的“情感教育”“艺术教育”领域,更与人本身的教育、自然美、智育、德育、体育涉及的美、美感等各方面的教育密切相关。美育在情感活动作用下,在润物细无声之间,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雅致的审美情操,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荡涤人心、提高精神境界、充实文化素养的功能。有关高校美育的内涵,钟仕伦的《高校美育概论》做出了清晰的界定,高校美育即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多种美的形态作用下,使广大高校学生陶冶了情操、荡涤了心灵,在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等多个方面表现突出,进而形成科学的审美思想、理想与情趣。因此高校美育建设有着积极作用,既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艺术视域,还让他们对美学和艺术的基本理论有初步了解,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从内在生发出全面提升自我的诉求,进而实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标[3]。

二、高校美育教育的艺术延展

(一)高校美育更加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美育教育并非单一的美学抑或艺术教育,而包含着更丰富的内涵,美育的终极目标既要使人具备辨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要使人们在社会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获得精神的解放,内外真正的自由。更明确而言,美育教育有其独特之处,更关注人在思想和精神层面取得更广泛的成长,致力于使人获得更完美的教育,从技艺和情感两方面不断提高人的视阈与境界[4]。为此,对比专业知识教育,美育教育以大学生个人综合素养全方位提高为目标,成为我国培养未来时代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开展高校美育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使他们认识何为真正的美,把“美”的感知与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自主发现并创造美,助力自己成长为有着高尚追求和人生目标的优秀人才。

(二)高校美育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理念和文化底蕴。最早应上溯至清晚期,我国就有了现代意义的大学教育,我国高等教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速了高等教育建设,各大高校相继成立,从人才培养方面大力支持了国家建设。而因办学理念和历史、地域等多种差异因素,不同高校在文化内涵、育人观念方面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对高校的美育教育产生了直接影响[5]。校训成为各大高校育人思想的外在反映,清华大学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源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体现的育人理念是:既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同时也要广修德行加强修养,体现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视。南开大学校训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意在培养有公德、有能力又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学子,这种育人理念渗透着南开大学的人文底蕴,简单的八个字成为南开大学的精神之魂。高校教育中,美育教育的地位无可取代,是大学生自我培养完善人格及多领域发展的重点,意义重大。为此,高校打造高品质的美育教育课程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的共同进步[6]。

三、高校美育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为了更好地构建高校美育教育教学体系,要强化高校美育的组织保障,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分层设置美育课程内容;强化美育的实践环节培养,优化美育的评价体系建设,打造高校美育独特的品牌,强化高校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强化高校美育的组织保障。具体要做好三点工作:第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为美育的正确发展保驾护航。高校将为党、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视为职责所在。而开展美育工作的前提是党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宗旨不变,着眼立德树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不断使大学生提高人文与审美两种素养,发扬中华美育精神,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积极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多元进步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7]。第二,实施责任制,强化美育组织引导。高校美育工作的推进,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各级高校党委更应关注美育工作中自身领导力的体现,从更深层次开展涵盖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的变革举措。高校应明确自身美育工作责任主体的地位,督促机构不断完善,使学校内部形成美育的教育合力,不断改进政策使之有助于校内外美育师资力量的统筹梳理,并把提高美育的育人成效作为努力方向与目标,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多领域探索与成长。第三,构筑大格局,优化校园氛围。校园文化要履行一定的美育职责,对美育作用要持续不断地发掘与应用,有效增加美育外延,夯实美育基础,确保美育成效,助力高校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

(二)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分层设置美育课程内容。美育课程体系要发挥其育人作用,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切实考虑学生的学习诉求,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设置分层分类的美育课程。目前,很多高校将美育课程分成必修与选修两种。具体来讲,美育课程应针对必修课学生,开设美学基本原理等相关基础课,合理做好教学计划,并将基础课和当代艺术作品、美学演变等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系统化学习美育知识,搭建起较为完整的学科框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从知识技能为主趋向综合素养培植。美育课程对选修课学生应从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做起,使他们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审美观,倾向于就学生愿意参与的审美活动、社会普遍关心的审美话题等进行讨论与学习,使他们逐步具备独立的辨识能力,产生更深刻的美学体验。总体来说,美育课程以广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心理情况为起点,确保美育课程科学定位,使美育课程吸引更多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促进课程育人功能切实落地,让更多学生受益[8]。

(三)强化美育的实践环节培养。“知行合一”的落地离不开实践的重要作用。把美育教育导入专业实践,美育就能在专业科研、实训、实习等多个环节中发挥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重视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而学生也在这种沉浸式学习氛围中切实领悟到美的真谛,从实践视角将理论知识变成自我内在的审美能力和涵养,进而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在专业实践中提升美育培养力度,明确专业教学的正确实践方向[9]。一方面,高校举办艺术专业竞赛和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实地观展,将课内外知识实现互动和衔接,使学生以实践活动补充理论不足;另一方面,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开展实训时,增设部分专门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带动学生获得审美学体验。

(四)优化美育的评价体系建设。

1.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可归纳为形成性、总结性两种。具体来看,前者通常是对学生接受美育教育不同阶段反映,再由后者对学生接受美育教育取得的效果梳理认识,形成更全面而科学的评价结果。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的推行,确保获得定性与定量两种评价结果[10]。如果定量考核无法实现或无需实施时,应选择定性评价法。高校可观察学生在美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效果,因为人以观察获得感觉,进而评价需要依赖观察的依据。同时,也可以选择发展性评价。美育发挥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很难对美育教育的开始与结束做精准评价,尤其美育教育即便结束,其产生的效果通常表现出某种延续性,发展性评价往往能产生更公正的评价结果。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美育教学成果在评价时,通常要以公正性、权威性、民主性、示范性为基准原则,这就要求评价主体尽可能多元化。一方面,美育教育评价主体应涉及多种属性,以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等为主。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参与者,他们已萌生一定的主体意识,有初步的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应在开展美育教育后鼓励学生做好自我评价和互评。学校是开展美育教育的主导者,应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归纳收集,以学生的自我评价改进教育过程和质量[11]。政府扮演着高等教育投资者、管理者的角色,应重视从思想这一高屋建瓴的视角予以指导和评价。政府应定期以高校美育效果评价掌握美育教育的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与要求。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评价高校开展的人才美育素养培养活动,高校美育效果是否契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社会需求的差异,进一步促进高校加速落实美育改革。

(五)打造高校美育独特的品牌。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以“95后”“00后”为主,围绕这一群体实施美育工作,应关注每位同学的个性特征,归纳他们的学习成长规律,铸造口碑、重视品质、秉持理念,多领域多维度增强高校美育工作的成效。成立高水平的大学生艺术团,对全体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他们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责任;充分利用社会美育资源,一方面积极对接专业文艺团体、非专业的高水平文艺社团组织校内的“高雅艺术月”相关活动,使全体师生在业余时间观看演出,感受艺术的魅力,增强艺术修养;另一方面,加强和社会名家、名展、相关艺术机构的互动合作,打造专门的艺术工作室、民间艺术体验室,成立一批独立的校外美育文化实践基地[12]。各高校还应积极培育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与新媒体意识,将自身美育品牌的线上推广与线下关联起来,开展多维度、体系化、强关联的宣传推广与展示,使大学生们收获更深刻的实体美育体验。

(六)强化高校美育教师队伍建设。高校美育建设的坚实后盾是打造一支专业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制定专门的美育教师保障机制,为教师工作解除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美育教学中。而专业教师队伍的建立,需要匹配科学的保障机制,通常来说,高校管理教师队伍要将激励机制视为重要且核心的保障举措。具体分析激励机制的各要素,从教学评价体系看,教师要明确美育教育实施的意义和现实价值;从效价视角看,教师要认识到美育在教学评价中的关键作用;从期望值视角看,教师要明白美育施行的重大意义和落实美育的实际可操作性,以制度为教师开展美育保驾护航,打造出更加优秀专业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开展教师的系统化美育培训活动。优秀的专业教师不仅有着渊博的专业知识储备,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乐观的心态、正确的三观、科学的教学方法、一颗爱学生的心。美育教师的专业化素养需要教师自身的积累,也需要持续的系统性美育培训,使教师在美学意识、修养等方面不断提升。唯有多管齐下,才能使美育教师在教学中更游刃有余地传输美育思想,确保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13]。

结语

美育教育致力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正面引导着高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纵深拓展,有着深厚的内涵意蕴。而且,美育教育亦是高校教育水平衡量的重要尺度,反映出高校的文化内涵与育人主旨。本文基于高校美育的内涵阐释,简要探讨了高校美育教育的意义,并着重从六个方面入手对高校美育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展开了论述,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