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农业农业局(313000) 陈金丽
浙江省农产品绿色发展中心(310000) 单凌燕
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注重发挥规划者、服务者、协调者的职能,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中探索出资源环境和农业发展互促共进,农业农村农民统筹发展的新路径,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绿色融合发展。
吴兴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58.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3.1 万亩(1 亩=667平方米,下同),包括粮油产业示范区2.1 万亩、水产示范区1 万亩。规划区域产业面积5.6 万亩,其中粮油播种面积3.8 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8 万亩。目前,园区内20 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80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 万元。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1)以粮油、水产为主导产业2022 年粮油作物播种3.78 万亩、产量1.96万吨,其中水稻2.1万亩、小麦1.3万亩、油菜0.38万亩,水产养殖1.8万亩。
(2)打造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家、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96 家、农创客50 余人,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主体及其农产品全部实现可追溯管理。
(3)大力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初步形成“主体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生态农业体系 建立了由1 个高校院所专家团队、1 个地方农技专家团队、N 个服务对象组成的“1+1+N”农技推广联盟。依托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教学科研机构,为园区提供技术支持。
(4)围绕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和便捷化服务,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农户”的发展模式;创新探索土地入股、劳力入社、资本入企的“三个合作社”模式,建立“土地流转保底收益+盈利分红+劳务收入”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村民增收就业“双促进”。
(1)主导产业链条不全 园区内现有龙头企业基本以粮油初加工、水产苗种供应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产品附加值不高。
(2)种植效益不高 园区以粮油作物为主,亩均产值偏低,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农民及种粮大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3)农业科技贡献率不足 园区现有农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虽然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6%以上,但水产机械化水平偏低,适用农机具较少,园区的农业标准化、设施化、数字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强 园区内实施吴上兴鲜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双品牌”推广,培育了东林大米、湖旺水产等企业品牌,但没有全省和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品牌价值效应未充分挖掘,区域公用品牌功能未有效发挥。
(1)强化规划引领,引导特色发展 优势主导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决定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以及发展趋势。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整治为契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做好全区“一盘棋”发展。以保永村稻丰农事服务中心为核心,聚焦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强化基础设施提升,拓展科技、加工、服务等功能,发挥其助推园区建设的龙头作用。以粮油、水产两大主导产业为抓手,贯通种业、精深加工、农事服务、仓储物流、电商销售、休闲观光等环节,形成全产业链服务闭环,助推主导产业生产格局由集群成链向建圈强链升级。围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坚持发展差异化,推动营造全区乡村整体优、布局好、特色强的局面,联动打造两个万亩方优质粮食示范区、红嘴翘鲌等水产养殖示范区、稻牧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青山片区农旅融合示范区。
(2)发展生态模式,提高农田效益 以强化粮食产能为前提,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高产创建为重点,开展“吨粮标准”建设,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提升3.8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广稻虾共养,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发展“湖羊—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完善“种植—湖羊”生态养殖循环链。建立“万亩方”产业生态循环综合体,采用“昆虫蛋白高值化养殖”+“农事有机物(秸秆等)综合利用”的绿色循环模式,实现富养有机质浆料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实施农业“双强”,提高科技贡献率借助“1+1+N”农技推广联盟,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三大方向,以水稻新品种选育、繁制种以及水产育苗为重点,加快形成“培育—繁殖—生产—推广”功能于一体的育繁推中心。强化粮油、水产养殖等关键环节农机装备应用,推进机械装备与养殖工艺相融合,加快水产养殖主要品种、重点环节、规模养殖场的生产机械化。推广土壤结构密度传感、土壤传导、精准节水灌溉,以及智能施肥、灌溉、喷洒农药等技术,开展动植物生长感知、土壤肥力和病虫害监测等智能设施装备应用,实现按需灌溉、准确施肥以及生物防治,建立标准化农机存放库、育秧育苗、烘干、仓储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数字田园、数字渔业示范样板。
(4)推进加工业升级,提高农业产业韧性扶持培育一批粮食龙头加工企业,加工中高档优质稻米,带动全区粮食加工业上规模、提档次。加快产地冷库建设,推进水产品冷链保鲜配送一体化。以提升粮食深加工能力为突破口,引导大型粮企发展粮食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补齐产业短板。支持企业多途径实现粮油副产物循环,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新模式,研制一批安全、营养、方便的多元化加工产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5)加强品牌营销,提高市场竞争力 着力构建主导产业“产购储加销”体系,通过“政府+市场”,积极引导订单生产,确保种粮积极性长久保持。建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品牌打造、分等分级标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拓展“吴上兴鲜”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提升“东苕溪粮仓”“浙鲈一号”等特色品牌,培育和创建一批质量好、消费者认可度高、市场占有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名牌。开展助农直播带货、公众号推广等助农帮销活动,举办东林芒种等农事节庆活动,组织参加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和宣传推介,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6)强化要素供给,保障项目落地 做好园区项目引建过程中的“人、钱、地、技”等要素支撑和保障,围绕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需求,制订与园区发展配套的产业促进政策,推动园区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与省农科院、省淡水所等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广,引育主导产业亟需人才。积极争取土地指标和各级财政支持,将土地整治新增指标向园区重点项目倾斜,强化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新渠道,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园区建设。用农业“标准地”、强农产业基金、特色产业保险等政策创新,多方位推动资源要素保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做强农业加工业,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