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尺辅助下软通道引流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评估

2024-04-24 09:18陈默姚桂军
系统医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引流术开颅清除率

陈默,姚桂军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徐州 221011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疾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压多会导致脑内小动脉出现粥样硬化,血管脆化或部分区域变薄致微小动脉瘤形成等病理表现,在疲劳、情绪起伏、药物治疗不规律等诱因下,突然引起病变血管破裂而形成脑出血[1]。因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多具有急性及隐匿性等特点,病情进展快,可引起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残疾,严重者甚至直接引发死亡[2]。因此,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是拯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关键。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仍然是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在显微镜或内镜直视下清除血肿、明确止血、但开颅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易发以及较长的治疗周期,使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有限[3]。随着微创技术及工具的不断进步,软通道引流术在临床的普及应用,明确的效果使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获得重要补充[4]。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穿刺准确性,本研究将定位尺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软通道引流术中,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该项手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引流组(40例)和开颅组(40例)。引流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6~82岁,平均(62.87±5.43)岁;高血压病程1~12年,平均(6.87±1.54)年;基底节出血25例,丘脑出血5例(合并破入脑室者4例),大脑皮层出血10例;血肿量25~60 mL,平均(41.62±6.42)mL。开颅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9~79岁,平均(60.98±6.57)岁;高血压病程2~14年,平均(6.43±1.71)年;基底节出血26例,丘脑出血6例(合并破入脑室者3例),大脑皮层出血8例;血肿量为30~61 mL,平均(42.12±6.05)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CT或MR检查,明确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在发病后24 h内首次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前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5分。

排除标准:颅内或全身感染者;严重心、肝、肾、肺疾病或功能衰竭并存者;血小板减少症、肝炎等凝血障碍者;脑损伤、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或脑卒中引起的脑出血者。

1.3 方法

1.3.1 引流组行定位尺辅助下软通道引流术 ①定位尺辅助定位:根据CT扫描结果修正听眦线(OM线),以修正听眦线为基线,在定位尺辅助下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深度:首先在头皮上确定脑内血肿最大层面位置,一般在避开脑功能区、主要血管的原则下,以最大层面血肿中心到皮层距离最小处为穿刺点,穿刺深度一般为穿刺点到血肿中心的距离。②软通道置管: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局麻或全麻成功后,常规碘伏消毒铺巾,用尖刀片在穿刺点处刺破头皮全层,根据穿刺点处颅骨厚度确定手持骨钻前方长度并固定,钻孔成功后以骨屑取出器取出碎骨屑,调整破膜器长度,刺破硬脑膜,利用不同型号扩张器依次扩开硬脑膜及脑组织,形成穿刺点到血肿中心的通道,软通道泡水并冲洗后,手持前端,轻柔操作,边拧转引流管边沿扩张通道置入穿刺深度后停止进管,以10 mL注射器经引流管抽吸部分血肿,若引流管内未见鲜红色血液流出,择将引流管固定缝合头皮后,外接三通阀和引流装置,若引流管内见鲜红色血液流出,不排除颅内新发出血可能,及时复查CT,必要时可能需要及时开颅手术治疗。③术后治疗:术后常规复查CT,在未发现新发出血的基础上,经三通阀注入生理盐水稀释后的尿激酶(国药准字H32023290;规格:5万单位)至血肿腔,在封堵引流管2~4 h后打开,保持引流通畅,经动态复查CT明确引流管周围血肿基本引流清除后,拔除引流管。

1.3.2 开颅组行显微镜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 根据CT定位,以血肿中心所在位置取切口,切开头皮止血后,牵开头皮,钻孔后去除骨瓣,硬脑膜悬吊于四周,瓣状剪开硬膜,避开重要皮层血管及功能区,在显微镜下经皮层造瘘后进入血肿腔,镜下观察血肿清除满意后,予以彻底止血至冲洗后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止血材料外敷,缝合硬膜,并放置负压引流管,根据患者是否脑疝决定骨瓣是否去除,复位者予以连接片及螺钉固定,分层缝合头皮。术后返回病房。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接受动态CT检查。

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率=(术前血肿量-残余血肿量)/术前血肿量×100%;残余血肿量以拔管前最后1次CT为准。血肿量估算方法:最大血肿层的长度×最大血肿层的宽度×血肿层数×π/6。

比较两组术后7 d时血肿周围水肿的体积(mL)。周围水肿体积估算方法:最大水肿层的长度×最大水肿层的宽度×水肿层数×π/6-血肿的体积。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肺部感染、再出血。

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术后2周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神经功能,分值范围0~42分,评分越低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低。

比较两组预后。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分,根据分数将患者分为5分(正常生活,仅伴轻度功能障碍),4分(独立生活,伴中度功能障碍),3分(无法独立生活,伴重度功能障碍),2分(昏迷卧床,植物生存),1分(死亡)。预后优良率=(5分的例数+4分的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血肿清除率、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预后良好率)以例数(n)及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与开颅组相比,引流组术后血肿清除率较高,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组别引流组(n=40)开颅组(n=40)t值P值NIHSS(分)10.56±2.78 12.89±5.62 2.350<0.05血肿清除率(%)91.58±6.72 85.78±6.43 3.944<0.001血肿周围水肿体积(mL)9.45±1.58 13.56±2.06 10.01<0.00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引流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预后优良率比较

引流组预后优良率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预后优良率比较

3 讨论

在国际上,我国的脑出血发病率最高,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高血压脑出血,约占自发性脑出血的70%,常发生于基底节、丘脑、大脑皮层、小脑等部位[5],在出血瞬间,即可对脑组织神经纤维造成严重破坏,患者即出现头痛、呕吐、肢体活动障碍甚至意识障碍等[6]。随着病情进展,脑水肿进行性加重,颅内压进一步升高,伴随脑疝形成,严重可危及生命[7]。因此,血肿清除、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缓解水肿的进一步损伤,同时减少手术引起的创伤,成为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首要原则。

定位尺辅助下软通道引流术在微创的基础上,可以准确定位穿刺血肿。在其他回顾性研究中,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的血肿清除率达到(83.58±7.11)%,另外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血肿清除也仅达到(84.45±7.80)%[8]。而本研究的软通道引流术的血肿清除率达到(91.58±6.72)%,本研究认为这与定位尺提高了手术的穿刺精准性有关。在手术过程中,在定位尺辅助下,基本可以准确穿刺血肿中心,在随后的引流过程中,血肿在周围脑组织的挤压下相对均匀地向中心塌陷并引流出血肿腔,由此实现较高的血肿清除率。

脑水肿是高血压脑出血进展逐渐加重,出血早期即出现,水肿高峰期在2 d左右,维持高峰平台大概3~5 d,随后逐渐缓解,2~3周甚至更久才消肿[9]。脑水肿可加重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神经细胞坏死等继发性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10]。一项研究统计指出:小骨窗清除术7 d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为(13.79±1.80)mL,立体定向软通道引流术7 d后的水肿体积为(10.22±1.63)mL[11],而在本研究中,术后7 d的水肿体积为(9.45±1.58)mL,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虽然与立体定向引流术无明显差异,但仍低于开颅术后的水肿体积,说明手术在降低出血后脑水肿方面是具有明确效果的。此外,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本研究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其他研究并未见到明显差异,这与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本身病情重,肺部功能较差,加之术后持续昏迷卧床,容易继发肺部感染密切相关。而对于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而言,本研究中再出血只有1例,低于其他研究水平(4.65%)[12],分析与该患者术后顽固性高血压难以控制有关,术后患者出现应激反应,血压波动较大,很容易导致二次出血,且出血量超过首次出血,该例患者在发现再出血后急诊予以开颅血肿清除,经积极抢救治疗病情好转。在其他研究中,立体定向软通道引流术的穿刺点更多的是靠经验性选择,且穿刺深度远深于本研究优选的最短穿刺路径,此外,由于本研究定位尺辅助下的较高穿刺精度,避免了术中对血肿腔的反复穿刺调试,减少了对脑组织的二次损伤,在缓解术后水肿的同时降低了再出血的风险[13]。

与术前相比,穿刺引流术后2周NIHSS评分达到(10.56±2.78)分,明显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略高于其他人研究的同类型手术[术后NIHSS评分为(20.45±2.78)分][14],表明本研究的手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针对本研究的预后,GOS评分中5分和4分的总数占70%,与其他研究中51例软通道引流术的优良率(70.59%)比较结论一致,但明显高于其他研究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优良率(54.9%)[15]。表明相对于开颅术来说,本研究的微创手术对于改善术后有积极意义。尽管术后出现1例患者死亡,但该患者得到脑内血肿仍然已经得到了有效清除,在后续治疗期间,患者肺部感染反复发作,因心肺功能逐渐下降,最终难以为继,导致死亡。

综上所述,定位尺对于提高穿刺精度,促进血肿清除,缓解出血后脑水肿、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是具有明确辅助作用。

猜你喜欢
引流术开颅清除率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昆明市女性宫颈高危型HPV清除率相关因素分析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血液透析滤过中前稀释和后稀释的选择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