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氏作为北魏、东魏、西魏的皇族,其婚姻对当时社会政治影响甚大,婚姻是元氏笼络胡族各部族及汉族士族以加强统治的工具,外戚是元氏统治的重要力量,成为外戚的家族往往通过亲上做亲的婚姻,让元氏与家族成员继续通婚,以延续家族地位。现可知元氏与外戚家族婚姻约63桩,占现可知北朝元氏家族424桩婚姻的15%,虽然婚姻总数不如元氏与胡族和汉族士族间的婚姻,但因外戚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与外戚间的通婚自然也是元氏家族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氏强大时期,外戚通过婚姻依附于元氏、并以此扩大自己家族的影响力,当元氏统治衰落时,权臣控制朝政,再通过婚姻成为外戚,进一步掌控元氏家族。元氏与外戚权臣间婚姻的考索可为元氏外戚家族、元氏与外戚间关系、北朝政治等研究提供相关学术视角和研究资料。
关键词:北朝;元氏;家族;外戚;婚姻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北朝元氏文学家族研究”(2018BWY0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魏六朝诗地理考”(19FZWB056)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24)04-0108-06
元氏与外戚通过婚姻建立了盘根错节的关联,元氏强大时期,外戚通过婚姻依附于元氏、并以此扩大自己家族的影响力;当元氏统治衰落时,权臣实际控制了元氏家族,但元氏毕竟还是名义上的皇室,权臣需要通过婚姻彰显家族与皇室的关系,并以此进一步掌控元氏家族。北齐、北周、隋代时期元氏虽不是皇族,但作为旧皇族,新朝亦愿意与之通婚。和外戚的婚姻,与元魏朝政、民族关系等直接关联,所以对外戚与元氏婚姻的考索,实际是元氏家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为北朝政治等研究提供相关的资料。
一、北朝元氏与外戚权臣间的婚姻
1. 辽西常氏(1):文成帝以乳母常氏有保护功,尊为皇太后,常氏弟喜封燕郡公。现可知与常氏婚姻4桩:(1)文成帝子齐郡王元简纳燕郡公常喜女(《魏书》卷20《文成五王传·齐郡王简》)(2)。(2)齐郡王简子元祐纳辽西献公澄曾孙、辽西公常囧之季女常季繁。常太后兄英封辽西公,祖澄封辽西献王,常冏未见史籍记载,约为常英世子袭爵辽西公(《常季繁墓志》)。《魏书》《北史》皆未言常太后家族为辽西人,据《常季繁墓志》,本河内温县人,永嘉之末,乃祖避地,遂居辽西郡之肥如县焉(3)。恐为常氏尊贵后伪托。因文成帝追尊常氏,故其子、孙皆有与常氏通婚者。(3)宣武帝时殿中将军常季贤兄朝请常某娶道武帝玄孙、河南王曜曾孙武昌王元鉴妹。(4)殿中将军常季贤娶洛州刺史元拔女(《魏书》卷93《恩幸传》)(4),常某郡望未详。疑常季贤与常季繁为兄妹行,元氏,洛州刺史元拔女,明元帝孙、乐平王丕子名拔,《魏书》卷17《明元六王传·乐平王丕》言拔“袭爵。后坐事赐死,国除”,大约常季贤妻之父即此元拔。元拔还曾为统军(《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传·南安王桢》)(5)、彭城镇将(《魏书》卷27《穆崇传》)(6)等。
2.梁国李氏:梁国李氏因李方叔、李峻封顿丘王,李氏入魏初居頓丘,顿丘卫国县原有李氏家族等原因而改郡王为顿丘卫国(7)。现可知与元氏婚姻5桩,主要有二支:刘宋济阴太守李方叔一支:(1)文成帝以李方叔女为后,即元皇后,李氏兄弟峻、诞、嶷、雅、白、永皆归北魏(《魏书》卷13《皇后传》)(8)。(2)献文帝孙(北海王详子)元颢纳李峻孙、顿丘公李奇女元姜(《元颢妻李元姜墓志》)(9)。(3)常山王遵玄孙元逸纳文成李皇后弟嶷子彭城文烈公李平女,生元悛(《元悛墓志》)(10)。(4)阳平王熙玄孙元爽纳彭城文烈公顿丘李平女(《元爽墓志》)(11)。曾仕于南朝的李超一支:(5)景穆帝子阳平王拓跋新成纳宋龙骧将军、哲县侯李超女(《拓跋新成妃李氏墓志》)(12)。李超与李方叔约为同宗。
3.中山李氏:现可知与中山李氏婚姻有2桩:(1)太武帝妹武威长公主先为沮渠牧犍妻,后又归南郡公中山李盖(《魏书》卷83《外戚传》)(13)。(2)献文帝以南郡王李惠(李盖子)女为后(《魏书》卷13《皇后传》)(14)。中山李氏是赵郡李氏的分支。
4.长乐冯氏:现可知与长乐冯氏婚姻约24桩:(1)太武帝拓跋焘以北燕王冯弘(字文通)女为昭仪,冯文通即冯跋弟。(2)文成帝拓跋浚以冯弘子辽西郡公冯朗之女为后,即文明太后,冯太后为冯昭仪侄女(《魏书》卷13《皇后传》)(15)。(3)冯太后兄扶风武懿公熙尚景穆帝女博陵长公主。(4)冯熙长子诞,与孝文帝同岁,尚孝文帝妹乐安长公主(《魏书》卷83《外戚传》)(16)。(5)冯熙女适孝文帝,即幽皇后大冯,初为昭仪。(6)大冯妹小冯先为孝文帝皇后,后孝文帝废之,以昭仪大冯为皇后(《魏书》卷13《皇后传》)(17)。据《元悦妻冯氏季华墓志铭》,冯氏为燕昭文王道鉴(弘)玄孙,宣王朗孙,扶风(此为冯季华墓志所记,《魏书·外戚传》冯熙为京兆郡公)武公熙第八女,兄司徒、长乐元懿公诞(字思政),长姊为南平王妃,第二、三姊为孝文帝后,第四、五姊为孝文帝昭仪,第六姊为安丰王妃,第七姊为任城王妃。(18)(7)《冯季华墓志》但言冯熙长女适南平王。此南平王为谁?南平王元霄与景穆帝同辈,元霄子元纂、元倪与冯熙和景穆帝女博陵长公主夫妇同辈,元纂子伯和袭爵南平王,伯和谥曰哀王,可见早卒,且无子,以元纂弟倪子(字仲囧)袭爵南平王,《元倪墓志》未言其子情况,且倪卒时仅八岁,故更不可能列元妻,《元墓志》亦未言其妻情况,元正与冯熙女同辈,结合《冯令华墓志》其长姊为南平王妃,可知冯熙长女大约适南平王。(8)冯熙一女为孝文帝昭仪。(9)冯熙另一女亦为孝文帝昭仪。(1 0)《冯季华墓志》但言冯熙七女为任城王妃,据《元延明妻冯氏墓志》,可知此冯氏适文成帝孙、安丰王猛子元延明(19)。(1 1)冯熙一女适景穆帝孙、任城王云子元澄,元澄妃名令华(《元澄妃冯令华墓志》)(20),元澄纳冯熙女,则与冯诞同辈。(1 2)景穆帝曾孙、南安王桢孙元融弟竫妻冯氏,昌黎王熙女、南平王诞妹(《元举墓志》称冯氏为熙第三女(21),则难以凭信,鲁才全以为元竫妻之年岁,比冯熙第五女冯令华还小,当并非其第三女(22)。(1 3)明元帝玄孙、乐安王范曾孙元悦娶冯熙女,季华为冯熙第八女(《元悦妃冯季华墓志》)(23),据其名可知为冯熙最小女。(1 4)冯熙不止八女,景穆曾孙、南安王桢子元诱纳冯太后兄武懿公熙女(《元诱妻冯氏墓志》)(24)。(1 5)景穆帝曾孙、城阳王长寿孙元显魏纳武懿公冯熙女(《元显魏墓志》)(25)。(1 6)献文帝孙、高阳王雍子元端纳燕州使君第二女长乐冯氏(26)。燕州使君约为冯熙兄弟辈。(1 7)彭献文帝孙、彭城王勰女光城县主元楚华适冯诞子冯颢(《元勰妻李媛华墓志》)(27)。(1 8)元澄子元彝亦娶冯氏(《元彝墓志》)(28),元彝妻冯氏当与冯诞子冯穆、冯颢等同辈。此冯氏为元澄妻冯令华侄女,元彝、冯氏为表兄妹。鲁才全以为即《北史》卷14《后妃传》之冯娘,初为任城王妃,后适尔朱隆,之后为高欢所纳(29),今从鲁说。(1 9)元显魏与冯熙女所生长女元孟容适冯熙孙女冯孝纂(冯诞弟冯聿之子,《元显魏墓志》),冯孝纂与元孟容为表兄妹。(2 0)景穆帝曾孙、京兆王子推孙元液妻长乐冯氏,冯熙子给事中次兴女(《元液墓志》)(30)。(2 1)献文帝孙、赵郡王干世子元谧纳冯会,祖冯熙,父尚书、东平公冯修,修为诞弟(《元谧妻冯会墓志》)(31)。(2 2)元延明第三女元智光适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冯昕,冯昕祖父昌黎王熙,父平北将军、相州刺史兴(《冯昕妻元智光墓志》)(32)。(2 3)昭成帝曾孙、常山康王长孙文献公元晖之女元氏适直阁将军、辅国将军长乐冯邕(《冯邕妻元氏墓志》)(33),冯邕当亦为冯太后家族成员,事迹未详。(2 4)昭成帝子清河王纥根之后晋昌王元翌孙女适周临高县开国公第三子隋开府仪同三司平寇县开国公冯恕(《大唐故随开府仪同三司平寇县开国公冯君(恕)墓志》)(34)。元氏与冯氏婚姻,始于太武帝时,极盛是在献文、孝武帝时期。孝文帝赐死冯幽后(大冯)之后,冯氏的势力逐渐衰弱,元氏与冯氏婚姻大致亦衰于此,从年龄上看,只有6桩婚姻(18—24)是在宣武帝及其后。
5.高丽高氏:现可知与高丽高肇家族婚姻约8桩:《魏书》卷83《外戚传》:“高肇,字首文,文昭皇太后之兄也。自云本勃海蓨人,五世祖顾,晋永嘉中避乱入高丽。父飏,字法修。高祖初,与弟乘信及其乡人韩内、冀富等入国,拜厉威将军、河间子,乘信明威将军,俱待以客礼,赐奴婢牛马彩帛。遂纳飏女,是为文昭皇后,生世宗。飏卒。景明初,世宗追思舅氏,征肇兄弟等。录尚书事、北海王详等奏:‘飏宜赠左光禄大夫,赐爵渤海公,谥曰敬。其妻盖氏宜追封清河郡君。诏可。又诏飏嫡孙猛袭勃海公爵,封肇平原郡公,肇弟显澄城郡公。三人同日受封。始世宗未与舅氏相接,将拜爵,乃赐衣帻引见肇、显于华林都亭。皆甚惶惧,举动失仪。数日之间,富贵赫弈。是年,咸阳王禧诛,财物珍宝奴婢田宅多入高氏。未几,肇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冀州大中正,尚世宗姑高平公主,迁尚书令。肇出自夷土,时望轻之。”(35) “自云本勃海蓨人”“肇出自夷土,时望轻之”则时人以其为高丽人而轻之,并不相信他自己说的出自渤海高氏高门士族。(1)孝文帝纳高飏女高照容为贵人,生宣武帝,宣武帝即位追尊为文昭皇太后(《魏文昭皇太后山陵志》)(36),高氏又生廣平王怀、长乐公主瑛(《北史》卷13《后妃传》)(37)。大约因他们自称是渤海高氏,故宣武帝追赐外祖父高飏渤海公。(2)高飏子肇尚献文帝女、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卒(《魏书》卷82《常景传》)(38)。(3)高肇又尚献文帝女、宣武帝姑高平公主。因为宣武帝舅舅的关系,高肇成为宣武一朝的权臣。(4)高飏嫡孙、高皇后兄琨子猛袭爵渤海公,称渤海郡开国公,高猛尚孝文帝女、宣武帝同母妹长乐长公主(《高猛妻元瑛墓志》)(39),猛与长乐为表兄妹。(5)宣武帝纳孝文帝高皇后兄高偃女为贵嫔,及于顺皇后卒,而立高氏为后(《魏书》卷13《皇后传》)(40),宣武帝与高氏为表兄妹。(6)齐郡王简子元琛纳宣武帝高皇后妹为妃(《魏书》卷20《文成五王传河间王若》)(41)。(7)献文帝孙、赵郡王干子元谌纳使持节、镇东将军、幽瀛二州刺史、卫尉卿惠公渤海高信女,生元焕(《元焕墓志》)(42),高信史无记载,宣武帝与元谌为从兄弟,据高肇娶孝文姐妹,孝文娶高肇妹,宣武及其妹与舅家子女的婚姻,可推断高信亦为高肇家属,大约是高肇兄弟行,其女与元谌为表兄妹。(8)安定王燮纳高丽高氏,《魏书》卷21《献文六王传·北海王详》:“详又蒸于安定王爕妃高氏,高氏即茹皓妻姊。……详之初禁也,乃以蒸高事告母。母大怒,詈之苦切,曰:‘汝自有妻妾侍婢,少盛如花,何忽共许高丽婢奸通,令致此罪。我得高丽,当啖其肉。”(43)《魏书》卷93《恩幸传·茹皓》:“皓娶仆射高肇从妹,于世宗为从母。”(44)北海王详曾与安定王燮妻高氏私通,其为高丽高氏。安定王燮为景穆帝孙、北海王详为景穆帝曾孙献文帝子,则高氏为元详堂婶。茹皓妻为高肇从妹、宣武帝从母,则元燮妃高氏亦为高肇从姊(妹)。元氏与高丽高氏的婚姻始于孝文帝时期直至孝武帝时期,伴随北魏后期。
6.安定胡氏:现可知与安定胡国珍家族婚姻约8桩:(1)宣武帝以司徒安定胡国珍女充华为后,生孝明帝(《魏书》卷13《皇后传》)(45)。(2)江阳王继子元乂妃胡充华妹玄辉(《元乂妃胡玄辉墓志》)(46)。(3)清河王怿女长安县公主(据《元邵建墓志》字孟蕤,长安长公主)适胡国珍子平凉郡公祥(《魏书》卷83《外戚传·胡国珍传》)(47)。(4)清河王怿子元亶纳胡国珍兄真子临泾孝穆公宁之女,生元宝建(《元宝建墓志》)(48),生孝静帝元善见(《魏书》卷12《孝静帝纪》)(49)。(5)元亶弟元邵妻胡国珍兄真之子濮阳县开国公僧洸女(《元邵墓志》)(50)。(6)孝明帝以胡太后从兄临泾孝穆公宁弟冀州刺史盛女为后(《魏书》卷13《皇后传》)(51)。(7)献文帝子赵郡王干之子元谧娶胡太后从女(《魏书》卷21《献文六王传·赵郡王干》)(52)。(8)献文帝子北海王详之子元顼娶胡氏女(《元顼墓志》)(53)。元干、元详为兄弟,元谧、元顼为从兄弟,为了巩固家族地位胡太后多令元氏宗室娶胡氏女,元谧娶胡太后从女,则元顼之胡妃约亦为胡太后家族女。
7.鲜卑化的高氏:现可知与高欢家族婚姻约6桩:(1)孝武帝元修以高欢长女为后(《北史》卷13《后妃传上》)(54)。(2)高欢子高澄纳北魏孝武帝元修女、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姊冯翊长公主为妃(《元宝建墓志》)(55),高洋建立北齐,尊高澄为文襄帝、尊元妃为文襄后。(3)高欢弟赵郡王御史中尉高琛(字永宝)以魏孝武帝元修妹华阳长公主元季艳为妃(《高树生墓志》(56)、贺铸《题华阳公主碑》(57))。(4)孝静帝以高欢第二女为后(《魏书》卷13《皇后传》)(58)。(5)临怀王谭(太武帝子)孙元渊第三女沙弥适高欢从兄子阳州公高永乐(《高永乐墓志》(59)、《高永乐妻元沙弥墓志》(60))。(6)昭成帝玄孙常山王陪斤之曾孙元纶纳北齐上党王高宝严女为妻(《元纶墓志》)(61)。
8.宇文泰家族:现可知与宇文泰家族婚姻约6桩:(1)孝文帝孙女、广平王怀女、孝武帝元修妹为宇文泰妻。(2)孝文帝孙、京兆王愉子元宝炬即西魏文帝,宝炬第五女胡摩适元修妹之子宇文觉即北周孝闵帝,“初封平原公主,适开府张欢。欢性贪残,遇后无礼。帝杀欢,改封后为冯翊公主,以配周文帝。生孝闵帝。魏大统十七年,薨。恭帝三年十二月,合葬成陵。孝闵践阼,追尊为王后。武成初,又追尊为皇后。孝闵皇后元氏,名胡摩,魏文帝第五女也。初封晋安公主。帝之为略阳公也,尚焉。及践阼,立为王后。”(《北史》卷14《后妃传下》)(62)元宝炬与宇文泰妻(即元修妹)为从兄妹,宝炬女与宇文觉为从表兄妹。(3)孝文帝子京兆王愉孙西魏废帝元钦以宇文泰女为后(《北史》卷13《后妃传上》)(63)。(4)景穆帝子汝阴王天赐之孙元均仕于西魏,元均子矩西魏时封南平县公,矩妹适宇文泰侄宇文护(《北史》卷17《景穆十二王上·汝阴王天赐》)(64)。(5)北周宣帝宇文赟以元氏宗室开府元晟女为后(《北史》卷14《后妃传下》)(65)。(6)景穆帝子任城王云曾孙北周济北郡开国公元迪子法力聘北周晋国公宇文护女(《元迪妻周(宇文)宣华墓志》)(66)。
附:元氏婚姻对象中姓氏之族属或郡望不清者19桩:
1.李氏(2桩):(1)文成帝纳李夫人,生安乐王长乐(《魏书》卷18《太武五王传》(《魏书》卷18《太武五王传》)(67)。(2)广平王怀娶李氏生元修即孝武帝(《北史》卷5《魏孝武帝纪》)(68)。
2.马氏(1桩):元融长子景哲女元嬷耶适处士马公瑾(《元嬷耶墓志》)(69)。
3.王氏(2桩):(1)元羽娶王氏,生节闵帝元恭(《魏书》卷11《废出三帝纪》)(70)。(2)拓跋济继妻灵州永丰郡君王氏(《拓跋济墓志》)(71)。
4.尹氏(1桩):明元帝尹夫人生永昌庄王健(《魏书》卷17《明元六王传》)(72),据《元和姓纂》,天水、河间、乐城皆有尹氏(73),未知明元帝尹夫人是何郡望之尹氏。
5.舒氏(1桩):太武帝纳舒椒房生东平王翰(《魏书》卷18《太武五王传》)(74)。
6.崔氏(2桩):(1)景穆帝孙、济阴王小新成子元丽(?—552年)妻崔氏,景穆帝孙、阳平王新成子元钦曾奸崔氏,元丽为钦从兄(《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传·阳平王新成》)(75),未详崔氏出自博陵还是清河。(2)隋尚书起部郎元君妻崔氏,大业五年六月十五日终于第,以十一月廿一日殡于泾阳县奉贤乡(《隋尚书起部郎元君妻崔氏墓志》)(76),元君名以及崔氏之籍贯未详。
7.杜氏(1桩):献文帝云孙、广宗王季女元寿(字摩耶)适北周宜州刺史、宜君郡守杜府君(《杜府君妻元寿(摩耶)墓志》)(77)。未知杜府君为独孤浑氏所改姓之杜氏还是京兆杜氏。
8.范氏(1桩):北海王详纳范氏为妾(《魏书》卷21《献文六王传·北海王详》)(78)。
9.真氏(1桩):昭成帝孙常山王遵之玄孙北周吐故县开国侯拓跋济妻恒州鹑武郡君真氏(《拓跋济墓志》)(79)。
10.吴氏(1桩):平文帝之后建阳公元业孙、亳州刺史元连子晋州府主簿元惠(543—573年)娶怀州刺史吴当时女(《元惠墓志》)(80)。
11.封氏(1桩):平文帝子高凉王孤之后元贤真(492—552年)娶封氏(《元贤真墓志》)(81)。未详封氏为胡姓是贲氏所改,还是汉姓之渤海封氏。
12.张氏(1桩):昭成帝子清河王纥根曾孙元弼(453—499年)娶张氏(《咨议参军元弼墓志》)(82),张氏族属、郡望未详。
13.刘(邓)氏(1桩):明元帝子乐安王范玄孙女适刘彦(一作邓彦),乐安王范曾孙北周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元荣卒,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杀康而取其位(《北史》卷69《申徽传》)(83)。
14.徐氏(1桩):景穆帝之后阳平王新成曾孙北周安喜公元谅子隋成都、广汉二县令元膺娶徐令王女(《大唐故随益州城都广汉二县令安喜县开国公元君(膺)墓志》)(84)。元膺终年四十六,徐氏终于贞观十四年(640年),享年六十四,则元膺娶徐氏当在隋代。
15.曹氏(1桩):道武帝玄孫、武昌王提孙元和后妻曹氏(《魏书》卷16《道武七王传·河南王曜》)(85)。未详元和后妻为汉姓曹氏还是匈奴曹氏。
16.雷氏(1桩):景穆帝子阳平王新成妻雷氏。《北史》卷17上《阳平王传》:(元衍)转徐州刺史……后所生母雷氏卒,表请解州。(86)《魏书》卷7《孝文帝纪》:“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徐州刺史元衍出钟离。”(87)可知新成侧室为雷氏,雷氏约卒于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之后。元颐卒于景明元年(500年),据《拓跋新成妃李氏墓志》,李氏(438—517年)熙平二年(517年)十月卒于第,春秋八十。(88)元颐比李氏早卒17年,故李氏非元颐生母,因李氏为新成正室,故李氏墓志中称其为阳平惠王即元颐母。雷氏为元颐、元衍兄弟生母。元衍为阳平王新成次子。
二、元氏家族与主要外戚家族婚姻分析
与常氏间4桩婚姻元氏娶3桩、嫁1桩,常氏为辽西人,只因为文成帝乳母而尊为太后,在元氏的婚姻中影响有限,但与常氏婚姻还延续到北朝后期(以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为界,分北朝前期与后期),北朝前期宗室与常氏婚姻元氏娶1桩,北朝后期宗室与常氏婚姻3桩,元氏2娶1嫁。与梁郡李氏间婚姻5桩,皆为李氏嫁元氏,其中北朝前期皇室、宗室各娶李氏女1桩,北朝后期宗室娶李氏3桩。据《魏书》卷13《皇后传》,太武帝南侵,永昌王拓跋仁将在寿春的李氏与其家人送至平城宫,太武帝子即后来的文成帝拓跋濬登白楼望见李氏,遂幸之,生拓跋弘即献文帝,拜贵人。文成帝即位,拓跋宏立为太子后,常太后依子贵母死之故事,太安二年(456年)将李氏赐死。(89)梁国李氏东晋时南渡,本非汉晋旧族,在北朝亦无根基,只因为文成帝所幸,生太子,成为文成帝妻族、献文帝舅族而贵,李氏又被赐死,故其家族更需攀附元氏,虽李氏作为前期的外戚,且家族根基本不深,李氏与元氏的婚姻能延续到北朝后期,可显现梁国李氏在成为外戚后,家族地位有提升。
中山李氏与元氏的婚姻2桩,元氏嫁娶各1桩,皆为北朝前期与皇室间的婚姻。据《魏书》卷83《外戚传上》,李盖在太武帝时期就尚公主,卒赠中山王,子李惠袭爵,李惠女适献文帝,生孝文帝,冯太后忌恨李惠,诬惠将南叛,害死李惠父子及其兄弟,并杀害李后,直至太和十二年孝文帝欲封爵舅氏,诏访存者,一些李氏后人还心有余悸,部分虽封侯但并未重用,朝野以为孝文帝待冯氏厚,而待李氏薄,宣武帝时期对李氏略有任用。(90)冯太后对李氏的迫害是灭顶的,虽然孝武帝后期、宣武帝时略有封爵任用,但李氏可以作为外戚发挥影响的时代早已过去,故中山李氏在北魏产生影响较小,从中山李氏作为北朝前期的外戚,其家族与元氏婚姻未能延续到北朝后期即可见。
与冯氏间的婚姻24桩,元氏嫁有7桩,元氏娶达17桩,冯氏是北魏最大的外戚,在太武帝时冯弘女已为昭仪,冯昭仪侄女又为文成帝后,献文帝母李氏被赐死,献文帝皇后中山李氏生孝文帝被冯太后害死,这样冯太后成为献文帝母、孝文帝祖母,掌控了献文及孝文前期的朝政,冯太后得以安排冯氏与元氏的婚姻以巩固其家族地位,仅孝文帝兄冯熙女嫁给孝文帝为后为昭仪、嫁诸王为妃者就达11桩,冯熙孙女辈亦嫁元氏,为了亲上做亲,又让表兄妹间通婚。虽然孝文帝赐死大冯之后,冯氏地位渐渐衰弱,但冯氏在北魏有一定根基,其与元氏婚姻一直延续到北魏末。长乐冯氏作为北朝前期的外戚,前期与皇室婚姻6桩,元氏4娶2嫁。北朝后期冯氏更多与宗室通婚,与宗室通婚18桩其中元氏娶13桩,元氏嫁5桩。冯氏是与元氏通婚最多的外戚家族。
高丽高氏,因为宣武帝母而地位提高,但影响远不如冯氏,与元氏间的8桩婚姻是元氏嫁3桩、元氏娶5桩,高氏攀附当然嫁元氏略多,比例大致协调。北朝前期高丽高氏与皇室婚姻3桩,元氏2嫁1娶;北朝后期高丽高氏与元氏婚姻5桩,其中与皇室婚姻2桩,元氏1嫁1娶,与宗室婚姻3桩,皆元氏娶。高丽高氏在北魏本无根基,虽然宣武帝之后亦有与高氏的婚姻,但元氏与高氏的婚姻主要在宣武帝时期。安定胡氏因为孝明帝生母而地位提高,与元氏间的7起婚姻是元氏嫁1桩、元氏娶6桩。安定胡氏与元氏婚姻皆在北朝后来,与皇室婚姻2桩,皆元氏娶;与宗室婚姻6桩,元氏1嫁5娶。胡太后为巩固家族地位,尽力安排元氏成员娶胡氏女,但胡氏在朝廷本无根基,元氏与胡氏婚姻基本仅在孝明帝期间。
元氏与鲜卑化高氏间的婚姻主要在北魏末东魏时期,6桩婚姻中元氏嫁4桩、元氏娶2桩,其中与皇室婚姻4桩,元氏2嫁2娶,与宗室婚姻2桩,元氏1嫁1娶。东魏时期元氏统治仅限于名义上了,此时作为权臣的鲜卑化高氏,将高氏女嫁于元氏,更多是为了控制元氏,也借元氏提高鲜卑化高氏的地位。现可知元氏与宇文泰一支的婚姻,大都出现于北魏末、西魏、北周时期,是先后入关的孝武帝和西魏文帝亲属与宇文泰家族之间。6桩婚姻中元氏嫁4桩、元氏娶2桩,其中元氏皇室与元氏宗室嫁宇文泰家族各2桩,元氏皇室与元氏宗室娶宇文泰家族女各1桩。可见宇文氏要通过元氏巩固地位,所以婚姻中宇文泰家族更主动,西魏时元氏尚为皇族,宇文泰家族虽然是权臣,但需要通过与皇族的婚姻来抬高其地位,同时又控制元氏。北周时,宇文泰家族为皇族,与元氏作为北朝统治时间最长、最大的皇族通婚,有助于抬高宇文泰家族的地位,維系宇文氏的统治。元氏与鲜卑化高氏和宇文泰家族间的婚姻皆元氏娶外戚已低于元氏嫁外戚,亦是元氏地位渐衰的体现。
三、研究结语
现可知与外戚权臣间的63桩婚姻中,占现可知元氏家族424桩婚姻的15% (91),其中元氏女出嫁的有19桩,元氏娶外戚家族的有44桩。元氏为皇族,外戚需要通过婚姻攀附巩固其家族地位,故外戚嫁元氏者远多于元氏女出嫁者。共有八个较大的外戚家族与元氏有婚姻,除了中山李氏被冯太后迫害而衰败,故与元氏婚姻只在北朝前期,安定胡氏、鲜卑化高氏、宇文泰家族本来就是北朝后期的外戚,其他四个家族与元氏的婚姻皆从北朝前期持续到北朝后期,可见北朝前期成为外戚的家族,并未因为迁都洛阳而一下子衰落,一般当朝的外戚以与皇室通婚为主,为扩大家族与元氏家族关系,亦推广到与宗室通婚,北朝前期成为外戚的家族,大都在北朝后期仍与宗室有婚姻。
当元氏统治稳固时,外戚嫁元氏者多于元氏出嫁者。当元氏地位衰落时,出现控制朝政的权臣,权臣借婚姻成为外戚,进一步掌控元氏,亦提高其家族地位,外戚权臣在婚姻中居主动,此时元氏娶外戚已低于元氏嫁外戚。东魏的鲜卑化高氏和西魏的宇文氏,就是权臣控制元氏,再通过婚姻进一步掌控元氏,最终取元氏而代之。但高氏建立北齐后、宇文氏建立北周后,仍与元氏通婚,也可显现元氏作为北朝最大的皇族,仍有其家族地位存在。元氏婚姻中现可知还有19桩对象的姓氏郡望或族属未详。其中与皇室婚姻3桩,皆元氏娶,皆在北朝前期,与宗室婚姻16桩,元氏娶13桩,元氏嫁3桩,与宗室婚姻3桩在北朝前期,13桩在北朝后期,这正与元氏婚姻中北朝后期宗室婚姻数大为增多的整体情况相合。与皇室间的婚姻易被详细记载,故此类婚姻族属不清者少,而与宗室间的婚姻数量多、族属多,比较驳杂,易于在记载时忽略对郡望族属的记述。与宗室间的婚姻元氏娶远多于元氏嫁,这些婚姻大多是在元氏统治的稳固时期,因为元氏婚姻本来就在其统治稳固时期最多。
注释:
(1) 本文外戚家族之排序,以成为外戚的时间先后为据。
(2)(4)(5)(6)(8)(13)(14)(15)(16)(17)(35)(38)(40)(41)(43)(44)(45)(47)(49)(50)(51)(52)(58)(67)(70)(72)(74)(75)(78)(85)(87)(89)(90) 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28、2002、496、663、331、1824、331、328、1819—1821、332—335、1829、1801、336、529、563、2001、337、1834、297、340、695、341、525、273、413、417、443、561、397、175、331、1824—1826页。
(3)(9)(10)(11)(12)(18)(19)(20)(21)(23)(24)(25)(26)(27)(28)(30)(31)(33)(36)(39)(42)(48)(50)(53)(55)(82)(88) 毛远明:《汉魏六朝墓志校注》,线装书局2008年版,第5册第185、第4册第127、第6册第183、第7册第69、第4册第365、第5册第298、第8册第88、第8册第68、第6册第145、第5册第298、第4册第4、第5册第340、第6册第271、第5册第280、第6册第171,第6册第305、第4册第303、第5册第157、第5册第43、第6册第2、第5册第343、第7册第275、第6册第162、第6册第378、第7册第275、第3册第314、第4册第365页。
(7) 陈鹏:《北朝顿丘李氏郡望形成考》,《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2期。
(22)(29) 鲁才全:《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3、75页。
(32)(59)(60)(69)(77)(81) 叶炜、刘秀峰:《墨香阁北朝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46、194、106、154、102页。
(34) 赵力光:《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2—73页。
(37)(54)(62)(63)(64)(65)(68)(83)(86) 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1、506、527、508、642、531、170、2390、630页。
(46) 大同艺术研究院:《大同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墓志》,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7、131页。
(56) 赵文成、赵君平:《秦晋豫墓志搜佚续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81页。
(57) 贺铸:《庆湖遗老诗集》 卷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2页。
(61) 魏秋萍:《长安新出隋开皇十五年〈元纶墓志〉释读》,《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6期。
(66) 刘呆运:《咸阳北周拓跋迪夫妇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9年第3期。
(71)(79) 西安市文物稽查队:《西安新获墓志集萃》,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19、19页。
(73) 林宝撰、陶敏校证、李德辉整理:《元和姓纂新校证》,辽海出版社2015年版,第335页。
(76)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新入藏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234页。
(80) 王其祎、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第4册,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395页。
(84) 毛远明:《西南大学新藏墓志集释》,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178—181页。
(91) 笔者《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一文中误将现可知北朝婚姻总数统计为423桩,实应为424桩,由于在元氏与南来士族婚姻考述之元氏与兰陵萧氏的婚姻中,遗漏了一桩婚姻,即孝文帝子京兆王元愉女明月适南齐高帝萧道成曾孙、临川献王萧映孙、太子詹事平乐侯萧子贤子萧某(《魏故临洮王(元愉)夫人杨奥妃墓志铭》,大同藝术研究院:《大同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墓志》,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84—85页)。萧映为萧道成第三子,终于永明七年(489年),萧映九子,史书提及者有长子子晋和第二子子游,皆梁初被杀(《南齐书》卷35《高祖十二王传·临川献王映》),大约子贤即梁初武帝杀齐室子孙时逃往北魏的。这样一来,元氏与萧氏婚姻应是7桩,其中有4桩是与萧宝夤家族,2桩是与南齐高帝孙、齐临川王映子萧子贤家族,元愉与萧子贤子女互相结为婚姻(元愉子宝月娶萧子贤女),因此元氏与南来士族间的婚姻应加上这一桩而成为34桩。
作者简介:陆路,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重点创新团队成员,上海,200234。
(责任编辑 刘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