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春晚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

2024-04-23 19:28:54张慧瑜陈昱坤
国际传播 2024年1期
关键词:春晚国际传播

张慧瑜?陈昱坤

【内容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龙年春节联欢晚会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媒体技术的融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文化符号的创新。春晚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景观,通过文旅化、符号化、景观化的媒介呈现,具有多语境的强大传播力。在春节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以春晚为代表的彰显新时代中国精神风貌的媒介仪式将中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样态以最具效能的传播方式触达海内外受众。通過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艺术实践,春晚不懈追求传播理念、传播策略和传播渠道的革新;同时,春晚之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广泛的国际传播凸显其更加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春晚;国际传播;传统与现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十余年。一年一度的春晚,其受众的深度、媒体传播的广度以及相关舆论的热度等,全方位反映了春节之于华语文化圈的意义。2024年总台龙年春晚,以鲜亮明快的视听体验给全球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春晚直播结束当日,全媒体累计触达受众142亿人次,较2023年春晚同比增长29%,其中15–44岁的年轻用户占比达51.59%,而新媒体

直播用户达7.95亿人,数字媒介的广泛使用使得收看春晚从传统的电视端逐渐扩散到个人的手机移动端。即使是在电视端,2024年总台春晚在当天全国电视市场的总收视份额也达到了75.61%。其中,总台转播频道总收视份额46.06%,创近9年收视新高;综合频道(CCTV-1)收视份额30.84%,创近11年收视新高。在融媒体时代,春晚的热度并没有因为四十余年的持续存在而减弱;相反,社会多个年龄段群体尤其是青年一代对春晚的关注,恰恰反映了这个作为全国人民除夕团圆的经典媒介仪式正展现出勃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的中国国际传播要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叙事内核,将传统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于多重叙事叠加的文本呈现上。而春晚作为发轫于电视时代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节目,也肩负着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历史使命。在诸如美国的橄榄球超级碗比赛、格莱美音乐节、欧洲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全球著名媒介盛宴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中国春晚,“早已超越了其本体论意义上的文艺晚会属性”。相对于种种承袭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年节习俗而言,春晚更需要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努力实现凝聚民族文化共识、构建家国情怀、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

一、春晚:多元文化的兼容与发展

作为一台举国欢庆的文艺联欢晚会,春晚一方面是全民关注的国家文化工程,是用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形塑主流价值观的文化空间;另一方面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四十余年来,春晚的文本风格从早期以语言小品类、歌舞类为主要形式的娱乐文化发展到今天成为展现丰富、多元、包容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万花筒,与全球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文化叠加,其自身的发展就是一个节目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以及话语逻辑建构的过程。

(一)电视春晚:全民共塑的家国情怀

改革开放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可能,文艺创作焕发出勃勃生机。以曲艺为代表的传统群众文艺形式和新兴的流行文化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民群众的娱乐“主菜”。同一时期,除了广播,电视也开始成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电视春晚则是当时的新文艺与“新兴媒体”有机融合的产物。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在央视直播,在除夕夜这一特殊时刻,电视直播的“即时性”把空间上分散的千家万户连接起来,营造出一种中华民族大团圆的节日氛围。春晚既把合家团圆的民间习俗转化为通过模拟信号传送的电视综艺节目,又让全国、全世界的华人小家庭汇聚在中华大家庭的“难忘今宵”。

语言类节目一直是春晚的亮点,初衷即是让辛劳一年的人们高兴、放松。早期春晚舞台上活跃的语言类节目主要是相声,它们针砭时弊、评说热点、幽默逗乐,令观众捧腹。随后借鉴话剧教学手法而编排的小品成为观众所爱,特别是更加通俗化、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小品成为春晚的重头戏。2010年以后,都市喜剧小品逐渐兴起,显示了观众欣赏趣味的变化以及春晚希望吸引更多都市青年的努力。另外,春晚的不断创新发展还体现在与不同时代的新兴媒介的合作上,如早期的电话热线,之后兴起的短信投票,新世纪以来和微博、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正是这种在表演形式、舞台风格上既接续优良品质,又不断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使得春晚迄今长盛不衰、依然是年度最受关注的综艺大餐。

春晚复合式、全景式地展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总台1号演播大厅这一象征性的舞台上,春晚既要有对国富民安、国计民生等大事的关注,又要对家庭矛盾、柴米油盐这类琐碎小事有所反映;既要兼顾城乡,又要照顾各个年龄段观众的文化趣味和欣赏习惯。这使得春晚成为传播分众化时代少有的带有“全民”色彩的文化舞台。

另外,从传播效能看,春晚也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典范。很少有一个文化平台可以像春晚这样,既传递了积极、正面的主流价值观,又让普通百姓喜笑颜开,还让商业机构获得品牌价值回馈。尽管愈来愈“众口难调”,一年又一年,总台依然给全国人民奉献上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如果没有春晚,对于几代电视观众来说会少了很多“年味儿”。

(二)融媒体赋能的春晚:新时代的全景中国

春晚整体上呈现一种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文化景观。春晚总是尝试吸纳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文化形式。一是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从1984年开始邀请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演员、歌手参加春晚,这不仅推动了港台流行文化在内地传播,而且实现了海峡两岸的文化融合。二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汇,既有西洋美声唱法,又有京剧、昆曲等国粹经典,也有流行歌曲,还有非职业民间达人的才艺表演。三是民族文化、小众文化的展示,每年春晚,少数民族歌舞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如摇滚、说唱等受到青年人欢迎的节目也会时尚登场。2024年总台春晚的《舞乐新疆》、功夫微电影《争春》、舞剧《咏春》等节目,让观众从舞蹈、功夫、服饰中领略到更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文化元素。这种编排是对以往北方语言类、小品类节目为基底的电视春晚逻辑的一次革新,也是新时代展示中国锦绣山河、文旅资源视觉化、全景介绍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思维体现。

近些年,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人们对大众媒介的使用发生了巨大变化,春晚能否在数字时代获得重生,这不只关乎一台电视晚会的收视率,还是涉及主流文化赢得观众认同的大问题。进入21世纪,春晚积极与网络文化和新媒体进行融合尝试,比如,正向的网络段子很早就被吸纳进春晚语言类节目,同时春晚也开启了网络直播。数字时代的融媒体赋能,使春晚突破电视单平台传播的局限,既可用短视频等方式在社交媒体平台投放,也可竖屏看直播,进一步提升传播效能,在传播主流价值的同时,兼顾分众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人欢度春节的方式也渐趋多元化,很多人选择春节旅行而非回家过年。从这个意义上讲,春晚要想方设法留住观众,比如走出去办春晚,采用主演播厅与分会场结合的方式,分会场大都设在地标性景点,进行声光电的实景演出,突破演播厅的空间局限,也更生动地展示了祖国大江南北不同地方的风俗人情。2024年总台春晚四大分会场的设置,具有深层次的地理空间学与历史文化学意义:既有代表古老华夏文明的西安,也有代表新中国艰苦奋斗工业史的沈阳;既有代表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喀什,也有代表青春活力、敢为人先的长沙。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总台春晚不仅突出网络直播、全球同步等技术属性的传播特征,而且强调舞台场景与地理空间的沉浸化,其中尤为重视媒介仪式的传播,其核心的传播要旨不仅追求合家团圆的情感价值,也力求打造全景视野下全面、多元、丰富、精彩的新时代中国形象。

二、新时代春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讲述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媒体技术的碰撞融合是2024年總台春晚的一大特点。龙年春晚舞台上,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的比例比以往明显降低,从以语言类节目为主转化为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潮风格的中国文化节目为主。中国文旅元素与现代融媒体技术融合的传播形态,是龙年春晚作为媒介仪式在超长时段电视节目逻辑下的重大创新,也为以国家、民族为主体的媒介文本创作提供了更清晰和前瞻的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作为延续五千多年没有遭遇断裂的文明形态,其“传统”与“现代”是自然的传承、接续和演变,这组关系对中国来说绝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最为深远的议题之一,我们应该对传统抱持何种态度?我们又该如何发展现代文明?

从近代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逻辑来看,由于海外殖民扩张、国际贸易市场的形成,西方现代化作为意识形态和国家建立模式均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模板。但是,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必然是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巨大,肩负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这些艰巨的任务都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历史意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思维的破除,也与“两个结合”形成了互文关系。

春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表达媒介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典文化和现代风格呈现有机结合,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比如2024年总台春晚上的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惊艳全网,节目选用了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寓意吉祥祝福的代表纹样,与华丽的舞美相融合,汇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中国纹样变迁图卷。《年锦》展示了一种古典与时尚融合的服饰美学,与近年来兴起的汉服热、国潮热有紧密关联,纹样浓缩了传统美学与数学原理,经过旋转、平移、对称等艺术手段形成多种新图案。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纹样的设计师是年逾九旬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作为人民大会堂装饰设计师、新中国第一份国礼设计师,常沙娜的艺术创作史就是新中国美学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的历史。常沙娜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创作思想,是文脉,更是自信,是一种民族性的、血液里的东西。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现代社会中道德、美学等困境时,除了要学习共通的经验,还要回望中华文明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也是随时间的流转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归根结底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所铸就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大特色。春晚舞台既是狭义上的“传统”与“现代”美学的碰撞,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融合与再创作。春晚进行当中,“零点钟声”倒计时仪式是传统的、民间的,又是现代的;作为一种媒介仪式,它叠加了中国传统的守岁文化、现代地理区时及社会运转习惯,观众的情感在零点钟声这一时刻通过媒介联结在一起,赋予新的一年美好期许。这种利用媒介达成社会共识、对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进行的黏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的重要文化样本之一。

二是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视觉技术的有机结合,打造精致的文化体验。近年来爆火的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是文化符号与现代媒介技术的结合。它们通过汉语这个最具有中华文化象征的符号作为切入口,如总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这些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节目融合了现代真人秀、舞台竞技、镜头外互动等形态,借助先进的数字媒介技术,将汉字、诗句等印刷字符投放到沉浸式的舞台大屏幕上,观众可以通过节目开辟的互联网通道与现场进行实时互动,参与内容分享、发表评论。2024年总台春晚复制了这种创意和制作方式,尤其强调舞台的沉浸式体验。比如舞蹈节目《锦鲤》,用智能化大屏配合舞蹈者的舞动韵律,呈现出拟真化的锦鲤形象。锦鲤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典型符号,它在中华文化里寓意着吉祥、好运,因此不少网友在自己遇到人生关键大事前转发锦鲤表情包,以求事业顺利。2024年总台春晚节目在借鉴锦鲤的文化意涵的同时在美学上进行了再创作,将其打造得更加精致。除了《锦鲤》,展现中国瓷文化的舞蹈《瓷影》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具体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中,舞者以优雅的舞姿激活了观众的文化记忆。这些节目所指向的,实际上就是更加宏大的中国文旅形象;对于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而言,也是一次传播学与艺术美学上的迭代升级。另外,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将中国的古都古韵视觉化、动漫化,与2023年国产爆款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产生联动。这类节目在更加“年轻化”的媒介文本中回首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同时尝试在数字媒介时代打破传统文化“宣教式”“灌输式”的传播思维惯性,将其优化为沉浸化、舞台化、拟真化、风格化、青年化的现代传播意象。

三、春晚的国际传播

春晚不只是四十余年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也是电视及融媒体制造的春节新民俗,还随着历史进程担负起对内庆祝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国家叙事职能。2024年总台春晚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文化符号的形式创新。海外媒体将春晚形容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电视盛会……这台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观众最多的电视节目,已成为在全球华人社区传播新年精神和欢乐的文化盛典”。这也表明,春晚成为世界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多个国家观众对春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媒体采访了来自俄罗斯、阿联酋、赞比亚、瑞典等国家不同年龄的观众,他们有的到中国旅游过,有的在中外合作交流机构工作,有的在当地享受了“中国制造”出海的红利,或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还有的参加过汉语桥等类似的汉语比赛。在强调人际化、个体化国际传播的今天,这些对中国有好感的外国人在助力中国的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春晚乃至中国文化更大范围的国际传播,正是经由无数这样的个体来逐渐扩散的。

2013年以来,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春晚国际传播效能逐年提升,春晚的国际化特点也越来越显著,受众范围和族群圈层不断扩大。2024年总台春晚,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用68种语言联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多家媒体对中国春晚进行同步直播和报道,以中国为圆心,辐射了全球大部分地区。截至2月18日,总台多语种春晚报道全球阅读量达15.97亿人次,视频观看量3.25亿人次。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直播播放量为6044万次,“海外千屏”闪耀五洲,49个国家、90座城市的3285块公共大屏直播和宣介总台春晚,全球受众在喜庆红火的年味中感受中国春节、中华文化的隽永魅力。以春晚为载体,中华现代文明在海外受众的集体观看中被感知,他们对中国的“文化记忆”也因此被镌刻。作为增强中国 “软实力”的抓手,春晚从传播理念、传播策略、传播渠道上都应被置于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高度。

第一,春晚的国际传播应秉持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关于“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文化主体性”,指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认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内核,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文化多样性中守住自己的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而文明交流互鉴在春晚这个向度上发生在文化艺术交流的层面。春晚节目的国际化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邀请海外华人到全球著名演员、歌手助力春晚,再到将西方经典的歌剧、舞剧搬上春晚舞台,春晚的国际化演绎历程代表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诚意和实践。比如2024年总台春晚舞蹈《鹅鹅鹅》,春晚的主创们将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与中国古典诗词、天真孩童的中国文化意象结合起来。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本源与衍生的关系:只有借鉴没有自主,就会迷失本民族的文化,缺乏逻辑自洽的话语体系和精神内核,最终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只有自主没有借鉴,本民族的文化就会故步自封,跟不上世界发展的步伐,进入不了广大国内外受众的心里。中国国际传播一定是在独立自主中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又在与其他文明相互借鉴中不断丰富自身的过程;国际传播视野下的春晚,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大载体,需要秉持这种传播逻辑与理念。

第二,春晚的国际传播应谨慎考量国际政治格局,将文艺创作与更广阔的区域经济、文化和媒体合作联动起来。春节的英文应当翻译为“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还是“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国内主流媒体一般采用“Chinese New Year”,而在西方传媒强国的话语设置下,许多国外媒体用“Lunar New Year”来淡化春节之于中国的意义。春晚是与春节文化意象最为相关的话题,尽管东亚国家普遍有庆祝春节的风俗,但没有哪个国家的媒介庆典像中国春晚这样具有极高的海内外认知度、传播度。四十多年来,春晚在风格上已有了很大变化,它面临的国际环境早已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本世纪初都不同,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则更加重大。现在的春晚是将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展示给全球,文旅化、风格化、国潮化、现代化的春晚将承担全球文化交流的职能,因此尤其需要充分调动和利用海外华文传媒及国际主流媒体来扩大正面影响力。

第三,春晚的宣推与国际传播应更加重视“公共大屏”这一渠道。公共大屏在西方国家是极为重要的传播渠道,特别是春晚这种大型节日盛典直播,公共大屏这种大众传播设备搭建了最易共塑受众情感、培养集体文化记忆的场所。目前,中国国际传播的一大困境是国际受众信息接收方式和介入媒介的文化氛围与国内不同,这与媒介技术先进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即使是在数字媒体时代,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媒介使用方式与媒介文化都会有差别,而这与当地的政治生态、人文历史有紧密关联。除夕于中国家庭是欢聚团圆的重要时刻,大家“围坐在一起观看春晚”。而西方国家受众在观看春晚时并不会采取“家庭围坐观看”的模式。公共大屏有着截然不同的传播意义,它实际上是西方市民社会、广场政治的产物。每当有大型的媒介直播事件,比如体育赛事、政治选举、法案投票、嘉年华游行等,除了在家中收看,广场的公共大屏就成为西方人介入现实社交、构建情感联系的重要场域。因此,春晚应利用好公共大屏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优势,通过华丽、精致的舞台设计与别出心裁的中国文旅资源呈现来打动西方受众,如此国际传播效果有望获得指数级飞跃。

结语

弘扬中华優秀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须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春晚展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取代、后者淘汰前者的机械滚动过程,而是一个去粗取精、持续优化的发展完善过程。经过四十余年的创作探索与实践,春晚通过文旅化、符号化、景观化的媒介呈现已孕育和生发了多语境的强大传播力,它彰显的已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欢度自己的节日,而是在春节这一特殊时间节点,通过带有新时代中国精神风貌的媒介仪式将中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样态以最具效能的传播方式触达海内外受众。随着春晚不断探索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艺术实践,春晚自身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也有了更加特殊的地位以及更加重要的国际传播价值。

(责任编辑:张冬梅)

猜你喜欢
春晚国际传播
周刊“春晚”的后台故事
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家庭中的位置
科技传播(2016年16期)2017-01-03 21:50:37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8:42:13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3:13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从春晚《天地人和》节目谈武术表演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37:10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4:17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1:05
从春晚的“槽点”看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
今传媒(2016年5期)2016-06-01 00: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