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 邹培
202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文明新形态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之一,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好生态文明对于实现人、自然和社会和谐永续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路径突破就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盐碱化、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依旧存在,生态环境破坏还时有发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的规划编制不到位甚至缺失,同时还存在各类资源要素指标压力,投入主体单一且资金不足,群众参与度低,持续提升与后续保障不足等问题。然而,没有农业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就无法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低碳生态乡村建设,就不会有生态文明,也就不会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持续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厘清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始终把这一工作当作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来抓。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推出各种政策建设美丽乡村,相继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程来抓。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固牢乡村振兴生态红线
农村生态红线,就是农村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同样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乡村振兴必须设定并严守农村生产生活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绝不能逾越。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有效的机制,才能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为此,要优化農村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农村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农村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强化与加强法治的关系,更加重视完善法规制度体系,造成严重污染的坚决依法惩治;强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带动更多农村社会矛盾的缓解和问题的解决,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是关系群众福祉、关乎乡村振兴未来的百年大计,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写入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凸显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必须强化责任,落到实处,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农产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难题,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制度体系,并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
(三)构建农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乡村振兴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自觉把人类活动作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摆进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就是要按照农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农村自然生态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通过进行整体保护、综合修复,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生态乡村建设成为不用提醒的文化自觉、思想自觉;必须进一步强化与城乡协调的关系,更加重视城乡统筹协调,尽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农村生态文明大格局。
(四)统筹好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经济生态化和农村生态经济化。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企业发展的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生态乡村建设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生态乡村建设各方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五)切实推进农村绿色低碳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生态乡村建设的战略定力,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全面发展绿色思维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智慧的体现,是新发展观的核心体现,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培育农村绿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切实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 低碳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抓紧抓好,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有力有效推进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切实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真正转变政府服务职能,扎实做好“两山”的科学转化,培育生态文明乡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体制机制。
(一)不斷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农村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为此,需要不断增强思想自觉性和行动自觉性。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必须固牢这一意识,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确保农村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加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以整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进低碳生态乡村建设,确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必须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生态乡村建设重要政治任务,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积极培育乡村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农村的主流价值观,融入低碳生态乡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走进千家万户和村民日常生活;注重生态内涵,彰显生态元素,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村落,倡导绿色生活。
(二)大力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化
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力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需要科学的转化方式。乡村需要摸清本地区的特色资源环境、乡村的区位优势、当地产业环境和基础,充分利用山水、田园、人文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电商等产业,壮大村级经济。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对目标人群的消费市场变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合理化挖掘和优化,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动能,探索形成“生态+”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做强做大“生态经济蛋糕”。一方面,需要着重开发依托当地生态环境衍生或延伸的相关产业发展,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发展“绿水青山”的内生性产业;另一方面,则需要转换“绿水青山”营销理念,打造产地市场,将产地转变为销地,提高“绿水青山”原产地农产品附加值。
要立足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进一步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检测,提升“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分类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
(三)转变政府服务职能 创新体制机制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大优势。从整体来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应由政府主导,但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行为激励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要转变政府服务职能,政府重点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投入引导、示范引导等方面发挥作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做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低碳生态乡村建设规划,不断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要以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产权制度、治理体系为重点,发挥体制机制对治理环境、发展经济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创新低碳生态乡村生态补偿机制,鼓励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生态乡村建设。通过进一步创新激励机制、政策和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优化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健全对超载过牧的约束机制。稳步推进中西部地区户厕改造,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同时统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推进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创新低碳生态乡村产权制度。
(四)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是农村社区,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村规民约的自我监管作用。坚持系统治理,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推动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为自然生态守住安全边界,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必须强化党的领导。统筹考虑“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改善要求,兼顾2035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科学谋划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战略。推动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推动实施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构建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大生态环保格局。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务必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持续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支持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运营。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制修订,加快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作者:雷明,新疆财经大学天池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邹培,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助理研究员
编辑|邓茗文dengmingwen@sdg-chin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