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强健,迟振海△,黄国民,杨亚男,吴德盛,周水生,李自如,李佩玲,罗郭峰,王玉情,陈日新
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以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时间延长或大便干结为主要症状[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表明,F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全球的发病率高达11%,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0%~15%[2-3],其中以老人、儿童多见。长期便秘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易导致肛裂、痔疮、直肠脱垂及肠癌等肛肠疾病,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4]。西医认为FC的产生与肠道菌群失调、肠动力、不良习惯与精神心理等因素相关,临床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并辅以生物反馈、灌肠治疗等,其疗效欠佳,且长期服用西药容易产生依赖性,甚至会出现肛门括约肌松弛、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5]。随着中医药的不断普及,人们对针灸疗法接受度越来越高,特别是热敏灸技术的出现,具有适应证广泛、疗效显著和安全舒适等优势,现已成为治疗FC的重要手段。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热敏灸治疗FC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将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和肝胆脾胃科募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性别、年龄与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JZFYLL202402230034。)
表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基线情况比较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6年罗马Ⅳ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制定[6]。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制定[7]。
①自愿接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18~65周岁(含18岁和65岁),男女不限;③研究前1个月内未接触与本病相关的治疗,如抗胆碱药物、泻剂、解痉药及其他胃肠促动力药。
①因恶性肿瘤、克罗恩氏病等肠道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便秘者;②由心、肺、肾与脑等重要脏器引发的原发性疾病;③妊娠期、哺乳期或计划试验期间备孕的女性;④对灸感表达不清或者感知功能较差者。
2.1.1 热敏灸组 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探查部位。热敏灸操作方法参照最新版《热敏灸实用读本》,在天枢、大肠俞、次髎与上巨虚穴附近施灸。将点燃的艾条的一端距离皮肤3 cm左右先施行回旋灸1~2 min,以温热施灸部位气血;继以循经往返灸1~2 min舒经通络、激发经气;再行雀啄灸1~2 min加强敏化温通,待皮肤潮红为度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经通络。在此过程中,若天枢、大肠俞、次髎与上巨虚穴出现以下6种特殊感觉中的一种即为热敏腧穴。①透热,即艾热至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传递,甚至直达脏器;②扩热,即艾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广泛扩散;③传热,即艾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或某一方向传导,甚至到达病灶;④施灸部位不热或仅微热,而感艾热出现在远端;⑤施灸部位的皮肤不热或仅微热, 而感艾热向深部组织深透;⑥非热觉,即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紧、甚至冷感、凉感、流水感及蚁行感等非热感觉。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腧穴被探查出。
热敏灸组在上述热敏灸感强度最强的两个腧穴施灸,1次/d,连续治疗6 d休息1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次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治疗期至观察期结束,原则上不能使用其他任何促进排便药物,患者治疗期间如连续3 d以上(不包括3 d)未排便,可予开塞露灌肠导泻,每次20~40 mL,患者如有使用需详细记录。
2.1.2 非热敏灸组 在上述步骤探查出的热敏腧穴旁开2 cm,即非热敏腧穴实施艾条温和悬灸,每次选2穴, 1次/d,40 min/次。疗程及开塞露使用情况同热敏灸组。
2.1.3 西药组 服用乳果糖口服溶液(66.7 g/100 mL,北京韩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730),首次计量20 mL/次,1次/d,后改为15 mL/次,1次/d,均为晨起顿服,1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周。
2.2.1 中医症状评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与《中药新药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观察患者大便顺畅情况、大便耗时、大便性状、排便不尽感、腹痛情况、出血情况及自觉症状。
2.2.2 生活质量评分(PAC-QOL) 采用基于PROs设计的国际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由医师进行统计并记录患者在身体不适、心理不适、便秘相关的焦虑和对治疗满意度4个方面的单项分和总分。分值为0~112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差[10]。
依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11]里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①临床痊愈:该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②显效:该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③有效:该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好转,疗效指数≥30%;④无效:该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0%。
3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进行两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受试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3组受试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进行两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组受试者疗效比较,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6.67%;非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0.00%;西药组总有效率73.33%。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受试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功能性便秘首次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称便秘为“大便难”[12]。历代医家对其有不同的称呼,如 “脾约”“便燥结”等[13-14]。FC的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和先天不足等[15-16],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正常状态下,脾主升清,脾升则健,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主降浊,胃降则和,食糜糟粕得以下传。脾胃互为表里,维持着中焦的平衡稳定,是机体消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一旦病理状态出现,如脾失健运,胃气阻滞或肝失疏泄,情志失调,中焦稳态失衡,气机不畅,壅滞胃脘,则见便秘[17]。
中医症状评分是评判FC疗效公认的指标,具有较好的权威性。生活质量评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信度水平,评估FC患者生活质量可靠性强。本研究结果显示,整个试验过程无任何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安全系数高。接受热敏灸治疗患者的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总有效率86.67%。3组分别对两项评估指标进行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热敏灸组疗效明显优于非热敏灸组和西药组,可改善FC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研究提示灸法应重视灸感,疗效的高低与灸感是否出现密切相关。
灸法自古就是一种防病治病的技术。《医学入门》中言:“凡虚者用灸法可有助于补充元阳……热者灸法则可助外散热气。”可见灸法适用范围广,虚、实、寒与热皆适宜[18]。《灵枢·官能》提及:“上气不足……积而从之”。说明灸法有引导气血升降作用。《素问·调经论》曰:“气血者……温则消而去之”,艾叶药性属温,艾热可透达深层,具有可温通经络、调和脏腑之效[19-21]。
热敏灸技术是对传统灸法的传承与创新,发明人陈日新教授带领的灸法研究团队在深刻领悟《黄帝内经》穴法基本内涵的理论基础上,基于临床施灸中发现的一种特殊热敏现象,并首次提出了“腧穴敏化”的概念[22]。人体的腧穴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功能状态,当人体出现某种疾病时,其腧穴会出现敏化状态,腧穴热敏化是其特征之一。热敏灸疗法强调“辨敏施灸”“精准施灸”“个体施灸”[23],重视治疗的特异性及个体性,通过对人体穴位范围区域采用特定的手法致其产生敏化现象,实现气至病所。FD患者在热敏灸施治过程中出现了热感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或传至腹腔,甚至沿着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传导等现象,可见施灸穴位发生了“小刺激大反应”[24]现象,最终实现活血益气、调肠通腑之效。灸感的产生与针刺得气的原理类似,是人体经气被激发、气血被疏通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
现代研究表明,艾条燃烧时产生的近红外线效应,这种红外线可以让人体穴位产生辐射共振吸收功能,给机体传递各细胞所需的能量,为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一种活化能[25]。相关实验研究证实:艾灸可以显著改善大鼠的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神经肽P物质(SP)浓度,从而促进胃肠的蠕动,改善便秘[26]。
综上所述,在腧穴敏化理论指导下,热敏灸组治疗功能性便秘优于非热敏灸组和西药组,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由于受到研究时间、经费及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缺乏客观疗效评价指标,无远期疗效观察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增加客观评价指标,加强远期随访,开展更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