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性分析

2024-04-22 07:34袁小珍雷玉婷夏志红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针灸

袁小珍 雷玉婷 夏志红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中医院,江西 新余 336600)

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多发生在老年群体中,伴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峻, 近些年脑卒中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1-2]。 中风后会伴随多种功能障碍,如偏瘫、认知及吞咽障碍等,致残、病死率较高。 中风偏瘫患者康复的最终目的是克服残疾所造成的障碍, 最大限度恢复功能,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对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及负担。 脑卒中偏瘫患者除了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之外,还需要搭配有效的护理方式,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3]。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6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对肢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 例。 对照组中男17 例,女性13 例;年龄56~73 岁,平均年龄(65.32 ± 3.45)岁;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 例;年龄55~72 岁,平均年龄(65.34 ± 3.46)岁。2 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主要涉及心理干预及用药指导等内容。

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 (1)穴位按摩。 中医穴位按摩的好处就是既可以用于诊断疾病, 又可以用于治疗疾病。 给中风的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可以使作用部位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改变局部组织的生理反应,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调解身体功能,使瘫痪部位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得到改善。 可以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丰富,升高皮肤的温度。 指针点按疗法的治疗原理与针灸相同, 刺激部位也与针灸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其感觉来得比针灸快,所以用于常见的疾病。 指针点按疗法共分指尖掐法、指面压法、两指相夹法和二三指压法4 种操作方法, 每种操作方法又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手法, 对中风偏瘫患者选取的穴位主要有百会、太阳、风池、肩井、新设、天宗、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悬钟、解溪等,通过对上述穴位进行循经点按并产生酸麻胀痛等针感,可起到舒筋活络、滑利关节、运行气血等功效,从而促进疾病的恢复。 按摩风池穴与肩井穴,每个穴位按摩1~2 分钟;按摩手三里穴、环跳穴和合谷穴,每个穴位按摩3~5 分钟[4]。 采用揉、按、滚的按摩手法,重点按摩患者的背部、肢体和侧面[5]。(2)针灸。针灸对于中风和偏瘫的治疗起到了辅助调理的作用。 针灸康复治疗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改善肌张力等作用,对于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针灸治疗相比西药治疗更加有效,能够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神经,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 穴位选择如下:曲池、外关、合谷、肩髃、支沟、足三里、阳陵泉、太冲、三交阴、百会、印堂、上星。 上述穴位每天针灸1 次,持续针灸3 个月。(3)中药熏洗。通过中药进行熏洗,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及使相关的症状消退。 中药熏洗是一种集热疗与中药渗透为一体的特殊治疗方法,通过皮肤的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层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效,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加快,促进新陈代谢,使周围的组织营养得以改善,从而达到缓解肌肉痉挛的目的。 选用活血化瘀、 疏通经络的药物提炼成为液体制剂直接倒入热水中,然后把肢体浸泡入药液中,使药液直接和皮肤进行接触,同时温热刺激使皮肤的毛孔开放,全身的汗液流出,让体内相关的毒素随着汗液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 弥补药物治疗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促进患者更好更快地恢复。 熏洗的中药主要有伸筋草、红花、海桐皮、桑枝,把这些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煮成药汁,之后把药液涂抹在偏瘫部位熏蒸,结合患者的承受能力确定熏蒸的温度[6]。 等到药液的温度下降到40℃左右, 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浸泡、熏洗,为了保证药液的吸收效果,护理人员可以按摩患者的足底,加速血液循环,保证护理的有效性[7]。每天熏洗1~2次,每次的时间控制在20 分钟左右。(4)中药热敷。中药包扎起来热敷局部,可以起到止痛消肿的作用,还可以活血,中医学认为“温则通,通则不痛”。 热敷本身具有温通的作用,加上中药,活血通络的效果更好。 采用消肿止痛、益气活血、舒筋通络的方剂进行热敷治疗,方剂组成为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桃仁、乳香、路路通、没药等,将方剂置于袋子里,放入蒸锅内加热1 小时取出,敷在患者颈部、腰部及患肢关节处,用油纸包裹固定,30 min/次,1 次/d,6 次/周。(5)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法是用适宜的技术将药物制成散剂、糊剂、膏剂、饼剂等,敷贴于病变的部位或者是穴位上而起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其作用和临床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 将其功能和作用进行归纳过后,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温经通络、健脾和胃、活血祛风、化瘀消肿、攻毒蚀疮、利水消肿、温肺祛痰。 穴位贴敷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基础上应用中药作用于相关的穴位, 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6)饮食护理。 对于中风后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如果没有吞咽困难等情况,可适当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在中医范畴中,饮食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与药物搭配能够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 饮食方面要注意摄入应季的水果和蔬菜,补充适量的荤腥,达到补精益气的效果,护理人员还需要嘱咐患者不可以饮用咖啡和浓茶,尽量少摄入糖分含量高、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针对气虚血瘀的患者可以在饮食中加入适量的黄芪, 针对经脉阻滞的患者, 可以适量食用萝卜以达到理气的效果。 控制油脂的摄取量,少吃油炸、油煎或者是油酥的食物及猪皮、鸡皮、鸭皮、鱼皮等。 烹饪的过程中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烧、炖等方式。 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内脏、肥肉、蟹黄等。 控制盐的摄取,多食用新鲜的天然食物。 减少食用高尿酸的食物,减少食用动物内脏、豆类、芦笋等高嘌呤的食物,以避免尿酸过高。 炒菜时宜选用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类。 (7)情绪疏导。 患者在患病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负面的情绪, 会担心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恢复情况, 这个时候,护理人员的情绪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的情绪疏导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 心理得到放松,才能更好地接受后续治疗。 护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情志的变化情况, 第一时间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可以鼓励患者通过练习书法或散步等展开康复锻炼,给予患者人文关怀,让患者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8]。(8)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如果不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康复,就可能会出现神经和肌肉的错误应答,养成错误的功能习惯,肢体可能产生不良功能,影响日常生活,因此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疾病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具体情况,确立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式,锻炼患者患处的功能,提高患者肢体的灵活性。通过Bobath 康复技术进行运动训练,主要包括翻身训练、床上移动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坐立位转换训练等,45 min/次,1 次/d,6 次/周。 关节功能训练:患者被动及主动进行肩、肘、腕关节运动,45 min/次,1 次/d,6 次/周。 体位训练:合理摆放患者体位,使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维持正常功能,避免肌肉萎缩。

1.3 评价指标

(1)肢体功能。 护理前后,使用FMA 进行评估,主要比较患者的上下肢坐位、 上下肢仰卧位和手指功能。

(2)生存质量。 护理前后,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进行评估,包括环境领域、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4 个维度,满分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3)护理总满意率。 满意度等级包括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4)临床疗效。 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制定患者疗效评价标准,痊愈: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 可独立进行肢体运动,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不需要依赖他人。 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行动能力明显提高,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轻度依赖他人。 有效:肢体运动功能有所改善,行动能力稍有好转,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需依赖他人。 无效:肢体运动功能无显著改善,行动能力无明显好转,基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MA 评分比较(±s,分)

表1 2 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MA 评分比较(±s,分)

?

2.2 2 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 观察组WHOQOL-BREF 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脑卒中偏瘫患者WHO-QOL 评分比较(±s,分)

表2 2 组脑卒中偏瘫患者WHO-QOL 评分比较(±s,分)

?

2.3 2 组护理总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总满意率比较(n,%)

3 讨论

偏瘫属于脑卒中后遗症,此种情况比较常见,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关键。 中风偏瘫病机为正气不足,外风所中,故称为“中风”,因后天禀赋不足,劳倦体虚,元气亏损,阴血亏虚,气瘀阻络,筋脉失养,血气不通,迟缓无力。 中医综合护理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标本兼治,内外兼顾为治疗基础,根据患者的特点,以舒筋活络、补血益气、平衡阴阳为治疗原则,将医疗和护理结合起来,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模式, 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综合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为前提, 以患者的整体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整体护理是该护理模式的基本特点和优势。 在本研究中,采取穴位按摩、针灸、中药熏洗、饮食护理、情绪疏导、康复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进行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安全性、便捷性、高效性,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中。

在以往的护理中, 主要是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功能和体位功能的训练,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但是此种训练护理效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9]。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是因为脑部的血流不顺畅、瘀血引起的,本次研究中采用的中医护理方法把患者当作中心,把“三因学说”当作基础,为患者提供针灸、按摩、中药外敷等一系列护理方式,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补气益血等作用[10]。 中药的热敷有助于药物成分的吸收,能够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按摩足三里、手三里、百会穴有助于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血氧供应状态,针灸能够刺激受损的神经,有助于神经系统的修复[11]。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中医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上下肢坐位、上下肢仰卧位、手指功能、WHOQOLBREF 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说明中医护理可以改善预后,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进而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理想。 综合中医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中,能显著改善其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能仅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应当采用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式,通过二者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有效促进患者中枢神经损伤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有利于患者行动能力的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应用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可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 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单位抓住机遇,进一步推广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努力克服应用中的诸多困难, 不断提升中医护理内涵,以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肢体语言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肢体写作漫谈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