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琳,周新宇,孔祥梅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27)
在民族文化的构成中,服饰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拥有卓越的美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学术研究内涵。在现代多元化的审美观念下,民族服饰的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有着诸多共通之处。黎族作为长期在海南岛生活和繁衍的古老民族,黎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风格,这种独特的服饰风格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黎族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工艺独特,于各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作为黎族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黎族传统服饰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涵,不仅是血缘集团区分的重要依据,更是部落群体识别的显著标志。黎族可划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区,各方言区因地理环境、信仰、族源及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其传统服饰在共性之中彰显出独特个性。
黎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上衣和下裙两部分。上衣的设计形式包括直领、无领、无纽对襟或贯头衣,其款式结构以“十字型平面结构”为主,这种结构体现了原始的服装剪裁理念,强调平面剪裁而非贴合人体曲线,既简化了制作流程,又有效节约了面料资源。下裙,亦称为筒裙,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等部分通过缝制组合而成[1],面料通常采用精美的黎锦。筒裙的织造工艺复杂,色彩缤纷,图案各异。尽管黎族五方言区的下装均以筒裙为主,但各区的筒裙在构成元素和展现形式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黎族五方言区服装形制对比
如表2所示,黎族服饰在色彩运用方面,主要选择黑色和深蓝色作为基调,并巧妙地融入红色、白色、黄色、褐色等辅助色彩[2]。黎族在染料选择上倾向于使用天然来源的动植物或矿物染料,这些染料中,黑、蓝、红、白、黄等基础色调的获取相对容易,使用起来也更为简便。
表2 黎族五方言区服装色彩对比
哈方言服饰多以黑色或藏蓝色为主体颜色,上衣点缀红色,白色,形成黑底红花的视觉效果,色彩对比强烈;筒裙纹样多用红色、白色、黄色等颜色组合搭配;头巾以黑色为底,两端绣花作为装饰。
杞方言服饰大多以黑色为底,上衣袖口、衣领、肩部以及下摆部位拼接白色布条,并搭配红色镶边,相互映衬,衣摆处绣有红色、黄色或绿色的方形纹样;内里搭配白色或黑色的肚兜;筒裙多为鲜亮的红色、黄色,并在中间镶嵌白色[3];头部包缠黑色或织有花纹图案的头巾。
润方言服饰与哈方言服饰相同,多以黑色或藏蓝色为服装底色,上衣前后衣摆以及两侧以红色、黄色等亮色进行双面绣,衣领多用红色镶边,衣身以红色或黄色缝以结构明线;筒裙裙头多用灰白色、深蓝、褐色等织绣,裙身多分成不同的方格,以白线为基础,红、蓝、黑、黄、绿等颜色进行搭配;小腿缠有绑带,黑色或深蓝色较为常见。
赛方言服饰颜色较为统一,年轻女性多穿粉红、浅蓝等色彩鲜艳且名度较高的上衣,年老者多穿深蓝或黑色的上衣,上衣衣领、袖口以及沿边多用红色或白色布条镶边;裙头和裙身是黑色或横细线条纹,横线线条间掺杂红、黄、绿等颜色[4],裙身带以及裙尾部分色彩较为丰富;头巾整体以黑色为主,无装饰。
美孚方言服饰同样以黑色或深蓝色作为大面积的主色,上衣袖口以及侧缝处用以白色布条镶边,领面拼接红色或褐色棉布;筒裙多为褐色或蓝色为主色,裙花用彩色棉线织成,其余四幅用“絣染”工艺织成黑白或蓝白的无等级色晕;头巾为黑白相间的带状素布,与袖口的白布条相呼应。
黎锦是黎族文化的载体与象征。黎族织锦花纹图案品种繁多,内容广泛,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别:(1)大自然纹图;(2)人形纹图;(3)动物纹图;(4)植物纹图;(5)生产生活工具纹图;(6)汉文字纹图[5]。黎锦的纹样从内容到形式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历史、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都有密切关系。黎族五方言区的服装虽都由黎锦制作而成,但各个方言区所常用的纹样却有所区别。
哈方言是黎族五方言中人口最多的方言区,其纹样也种类繁多,如图1所示。哈方言服饰中常用的纹样多以人纹、几何纹为主,衬以动物纹与植物纹。哈方言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有牛耕图、运输图、婚礼图、舞蹈图等,这些织锦可被称为黎族织锦中的佳作。
图1 哈方言服饰纹样
杞方言居住分布区域比较广,其织锦纹样也丰富多样。如图2所示,杞方言服饰纹样多以人形纹、卍字纹为主,搭配自然界的太阳纹、月亮纹、星辰纹、云纹以及动植物纹等。盛装在衣背用各色纱线织绣族徽标志——祖先柱。比较具有本方言特色的纹样有甘工鸟、鹿回头、狩猎图等,杞方言妇女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神话故事灵活灵现地反映在黎族织锦上。
图2 杞方言服饰纹样
润方言服饰最具特色的为双面绣“贯头衣”,双面绣为润方言妇女地特技工艺,做工精巧细腻,在黎族五方言区中独一无二。润方言服饰主体纹样多为人纹、龙纹、大力神纹、鹿纹,搭配自然界的纹饰以及动植物纹,形成了润方言地区特有的织绣风格,如图3所示。
图3 润方言服饰纹样
赛方言受汉化影响较早,上衣一般没有花纹图案,筒裙多以人纹、几何纹为主,搭配彩条纹、花卉纹、水波纹、横条纹以及动植物纹作为陪衬,如图4所示。赛方言最具特色便是在织锦中嵌上云母亮片作为装饰,不仅可以增强织锦的立体感与纹样层次,还可以为筒裙增添动态美。
图4 赛方言服饰纹样
美孚方言区的织锦技艺独具一格,它是黎族五大方言区中唯一运用“絣染”技术的区域。美孚方言区的服饰纹样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人形纹、几何纹、曲线纹和骑马纹等。此外,还有双吉鱼纹、祭祀纹、双喜字纹以及动物纹等作为辅助纹样。如图5所示,这些纹样不仅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还展现了精湛的工艺和巧妙的变化。
图5 美孚方言服饰纹样
黎族五方言区的服饰纹样复杂繁多,其中各方言区的主体纹样也有着细致区别,如表3为黎族五方言区服饰纹样的对比。
表3 黎族五方言区服饰纹样对比
现代美学通过美感经验来研究人、人的活动及其成果的并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特别是研究美和审美行为以及它们对人(包括个人和社会)的作用的一门学科[6]。跟大多数艺术风格一样,不同时代的思潮和地域特质也透过创造构思体现不同的服饰风格,从而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特定形态。随着审美观念的演变,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和现代服饰所蕴涵的精神和意义备受关注。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西方服装文化呈现出一种大融合的趋势。
在传统黎族服饰中,虽有黎族自身的民族特性,但其所蕴含的服饰元素却与现代审美观念下的服饰有着诸多共性。黎族女性服饰中的“上衣下裙”的着装方式、“上松下紧”的服装形制、“上简下繁”的面料搭配,都能在现代审美观念下的服装设计中找到类似的应用。
3.1.1 上衣下裙的着装方式
在基于现代审美观念下的服装搭配当中,上衣下裙不管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时装秀场当中都占据一席之地。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传统黎族女性服饰的着装方式一直表现为“上衣下裙”,整体多为H型造型,呈现宽松、自由的形态美感。“上衣下裙”的着装方式既符合了海南本土气候的需求,又展示了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观念下的搭配理念相符合。
3.1.2 上松下紧的服装形制
上松下紧的服装形制通常指上衣比较宽松、下身的裙装或裤装比较紧身的穿着风格。这种形制在时装设计中非常常见,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服装款式和场合。
传统黎族女性服装多表现为“上松下紧”的服装形制,尤其是润方言地区,宽松的贯头衣搭配紧身的超短裙,在面积上进行对比搭配,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与现代着装的搭配理念相吻合。
3.1.3 上简下繁的面料搭配
上简下繁的面料搭配是一种常见的服装设计技巧,通过上装与下装之间的面料进行花素搭配,创造出丰富而平衡的视觉效果。
传统黎族女性服饰在面料搭配上与现代审美观念不谋而合。黎族传统女性上衣多以蓝黑色或黑色为底,搭配以大红、朱红、橘红、玫瑰红、柠檬黄、草绿、湖蓝、紫罗兰、白色等颜色为主的小面积刺绣或彩色布条镶边,其明度一高一低,色相近乎互补,整体视觉效果比较简约;下裙多为彩色纹样的黎锦筒裙,裙身织满花纹图案,颜色艳丽纹样丰富。这种搭配呈现出一种有趣而平衡的视觉效果。
传统黎族服饰虽与现代审美观念下的服装有诸多共性之处,确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在服装材质的选择上,黎族传统服饰常常采用天然纤维和手工织物,注重手工艺制作;而现代审美则更注重材质的科技含量和舒适度,倾向于选择新型合成材料和功能性面料。其次在服装风格方面,黎族传统服饰注重浓重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元素;而现代审美更倾向于简约、时尚、个性化的设计风格,追求简洁、流畅的线条和造型。最后在文化内涵上,黎族服饰融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而现代审美中的服饰设计可能更多地受到当代社会、流行文化和国际化的影响,强调个性表达和时尚潮流。
虽然传统黎族服饰和现代审美观念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差异既体现了文化多样性,也为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在进行传统黎族服饰再设计时,首先尊重和保留传统黎族服饰的元素是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这包括传统的图案、刺绣、织物纹理和装饰等。设计师可以在现代服装中巧妙地融入这些元素,以展示黎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艺术。其次需要进行简化和现代化的处理。为了适应现代审美观念,设计师需要简化传统黎族服饰的复杂性。通过简化纹样装饰,以更简洁、清新的方式呈现传统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最后的重中之重是需要结合现代的时尚流行趋势。设计师需要密切关注当代时尚趋势,并将其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例如,结合现代流行的剪裁、颜色搭配和流行元素,使传统黎族服饰具有更时尚的外观和更广泛的吸引力。
通过对黎族传统服饰的传统黎族服饰所采用的着装方式、服装形制与面料搭配等元素,也与现代时尚的审美趋势存在着一定的共通之处,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创意。传统黎族服饰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共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增进对黎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为传统服饰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