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源
非语言交际理论研究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受到国外研究热潮的推动,开始关注到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直到1999年,毕继万出版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首次将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研究联系起来,全面探讨了非语言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也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如今,针对海外汉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不够全面,研究领域也有待拓展,更是缺少韩国文化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值得研究者们引起关注和重视。
本研究从学习者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出发,对在韩国开展的初级汉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学生和教师易出现的非语言交际行为问题,并结合理论探讨出汉语教师的应对策略。笔者期望能够通过本研究使得广大国际中文教师意识到汉语教学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必要性,从而优化汉语课堂,促进韩国汉语教育的推广和发展。
研究理论
一、非语言交际理论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语言学家Samovar在研究中提到,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景中发出者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收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1999年,国内学者胡文仲将非语言交际定义为“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统称”。而杨平给出的定义是:“非语言交际是指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过程。”非语言交际的种类繁多,本研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选择以毕继万对非语言交际的分类进行研究。将非语言交际行为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四个方面,基本上囊括了二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二、非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
第二语言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際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更要向学生传授非语言交际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和意识,从而实现二语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真正地习得语言。
Cooper在《教师课堂交际》中提出,教师传递的每一个信息都会受到非语言交际的影响,课堂交际环境下的非语言交际能够传递语言无法传递的信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二语教学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教师作为本项活动的“主持人”应该熟练掌握非语言交际行为,合理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设计教学,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在日常与学生的相处之中,教师也应时刻保持合适恰当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注意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树立为人师表的正面形象,展现目的语国家向上精神,通过教师的言语行为影响和引导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韩文化差异
中韩两国文化同属亚洲文化圈,韩国作为中国的友好邻居,在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文化的相似有助于两国的交流和互动,但也由于文化差异太小常常被交流的双方所忽略。因此,我们在韩国开展汉语教学活动时,应提醒教师和学生注意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师生之间严重的交际障碍。
中韩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际障碍主要分为语言交际的问题和非语言交际的问题。语言交际问题常常在交际中会第一时间被发现和解决,但非语言交际问题自身常常难以发现,交流对象也很少能及时提出问题,使得在此领域频繁出现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问题。例如,中韩体态语的不同,现代中国人没有低头鞠躬的礼仪,但是在韩国会以相互鞠躬的方式进行问好;韩国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希望回答问题或遇到问题时,不会像中国课堂中那样使用举手的动作表达;中韩生活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有午休的习惯,韩国却没有。中韩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汉语课堂中,非语言文化差异也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广泛了解不同文化、谨慎进行课堂行为,有效避免非语言交际问题。
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行为问题
一、赴韩汉语志愿者教师对非语言交际理论的认知不足
自2012年起,每年有上百名汉语志愿者教师前往韩国开展汉语教学,是韩国中小学汉语课堂的主要力量,也是中韩文化交流的使者。非语言交际行为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重要部分,需要汉语志愿者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课堂上引起关注。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和对汉语志愿者教师的访谈研究,我们发现教师们大多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理论的掌握仅处于了解阶段,缺少深入理解研究,更在实际运用中缺乏理论支撑。由于汉语志愿者教师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认知不足,教师在备课时难以发现隐藏的文化差异,教学中也难以约束自身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利于汉语教学的推进,不利于塑造正面的教师形象和中国形象。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忽视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不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更不利于师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
二、赴韩汉语志愿者教师对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了解不足
在汉语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语言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汉语志愿者教师常把传播中国文化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相结合,重视语言交际文化的讲解,却忽视了对非语言交际文化及文化差异的解释。例如在讲授数字时,汉语志愿者教师常常选择使用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忽视了中韩两国在比画数字时的手势有所不同。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理解教师的目的,因此大多不会向老师指出其中的问题。韩国课堂上,学生习惯坐在座位上回答问题,而中国课堂上学生需要起立回答问题,如果教师和学生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学生会觉得教师不尊重自己,教师也会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从而产生误解影响师生间的友好关系。从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开展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恰当地通过非语言交际技术讲解知识、组织活动,可以加速课堂进度,帮助汉语志愿者教师解决语言不通的困扰。但如果教师在使用前缺乏对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的了解,必然适得其反,出现课堂问题。
三、赴韩汉语志愿者教师对汉语学习者的非语言行为反馈不重视
在汉语教学中,师生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均会表现出非语言行为。汉语志愿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自身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和表达,也要关注到学生的课堂非语言行为反馈,比如学生的眼神、表情、学习态度等。如果汉语志愿者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在课堂上马上化解处理,有助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和对教学的推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际互动,给学生留下良好的教师形象。赴韩汉语志愿者教师大多是新手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和情境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是教师和教学,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道德品质和情感需求的关注。在韩国,很多学生会在课下主动与老师交流,尝试使用刚刚学会的汉语和自己本能的非语言行为向老师诉说自己的事情,希望与老师做朋友,得到老师学习上和生活上的正确指导,但汉语志愿者教师没有对此引起重视,没有把握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机会,甚至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失望情绪,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
一、培养赴韩汉语志愿者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汉语志愿者教师培养上,要提醒汉语志愿者教师注意教学中非语言交际的应用,一方面通过课程培训指导教师养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深入研究专业理论知识、广泛了解世界文化知识,从而帮助汉语志愿者教师夯实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重视非语言交际技能在课堂上的应用和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行为反馈的观察。
在汉语志愿者教师自我成长方面,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严格根据一名国际中文教师的基本准则要求自己,向他人展现出代表中国的精神面貌。在工作中,汉语志愿者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做好学生的榜样,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己和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多与同事讨论学习,不断反思教学、打磨教学,在教学中熟练运用非语言交际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教授语言知识,还需要进行非语言交际教学。汉语志愿者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意识,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也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辅助语言交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和练习已学习的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减轻学生出现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的可能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地引导学生了解非语言交际技能、运用非语言交际技能,课上课下增加与学生的交际机会,以教师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非语言交际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重视汉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应用
非语言交际行为作用于教师,也作用于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汉语志愿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地运用非语言交际技术。在语音教学中,汉语志愿者教师可以同时使用手势模拟、夸张发音、口型演示、“吹纸法”练习等非语言方式讲解和演绎;在汉字教学中,汉语志愿者教师可以使用实物释义、卡片认读、动画演变等方法结合讲解开展教学;在词汇教学中,汉语志愿者教师可以选择非语言交际行为中的行为模拟、实物展示、图片展示等辅助学生理解生词、掌握生词;在语法教学中,汉语志愿者教师可以选择结合环境的情景教学法、结合体态的动作法等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对语言点的练习运用。而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高非语言交际技能改善教学环境、设计体验活动、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元化地展示文化知识,向学生传达真实的、多彩的、有内涵的中国。与此同时,汉语志愿者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非语言行为反馈,并根据学生的行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赴韩汉语志愿者教师是韩国国际中文教育和推广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大多数的汉语教学任务,是中韩文化交流的使者。作为海外汉语教师,他们经受着文化冲击和工作压力,坚毅好学、阳光开朗是他们的优点,但他们的经验不足也在工作中展露无遗。非语言交际行为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一种,能够有效地帮助汉语教师开展教学、弥补语言、化解文化差异,因此,非语言交际能力是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一,也是汉语志愿者教师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我们将通过本研究改善汉语志愿者教师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问题,让汉语志愿者教师意识到非语言交际理论和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在教师培养上、教师发展上、教师工作上引导汉语志愿者教师深入学习非语言交际理论,充分运用非语言交际技巧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意识。
本研究在理论上弥补了非语言交际行为在韩国汉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上为汉语志愿者教师总结出了课堂中容易出现的非语言交际问题行为及解决策略,有利于提高韓国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促进汉语教学的质量提升,推动韩国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