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感”的培养策略

2024-04-22 09:45郝志忠
教育界·A 2024年5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培养策略

【摘要】培养学生历史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下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历史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重要作用。“史感”是历史综合素养的关键能力,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史感”。文章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史感”的价值入手进行阐述,提出调整关注视角、整合教学资源、善用史料辨析、感知历史解释、巧用乡土资源五个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感”;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郝志忠(1981—),男,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初级实验中学。

“史感”是对历史文化的知识、价值、思维方式和能力的综合感悟,归根结底是一种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史感”能帮助人们从浩瀚的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智慧,认识历史规律,更好地站在过往看未来,站在未来看过往,站在当下看过往,站在当下看未来。“史感”的培养过程也是历史素养的培养过程,本文以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内容为基础,围绕初中历史教材,结合多渠道教学资源,从五个角度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感”培养策略进行详细论述,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尊重历史。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史感”的价值

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史感”是呈现感受与认识的重要载体,与历史观念、历史思维、历史担当以及历史使命息息相关。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的认识普遍停留在文本表面,并未深刻意识到历史与人类社会、国家民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培养学生“史感”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需借助具体的历史案例和事实,引领学生树立历史唯物观,并将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体现在历史解读、实践活动之中。“史感”与初中生的态度、观念和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因此要求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呈现出独有的历史解读思路。“史感”会引领初中生从历史事实中看清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并尊重历史规律、充分吸取历史经验。初中历史学科能够为“史感”的培养奠定教育基础,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史感”的策略

(一)调整关注视角,重视唯物史观培养

唯物史观是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发展规律、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构成,其基本观点包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内容。“史感”是初中生理性、客观看待历史事实的思想基础,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生长发育时期,因此历史教师需慎重筛选史料,并引导学生在历史解读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正确、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同时,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唯物史观,坚持以其为指导分析历史事件,让学生在历史资料的学习、分析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唯物史观分析方法[1]。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为例,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力上的一大变革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其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方式,促进了小农经济下生产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性质的变化,致使分封制、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推动着社会从奴隶制逐步走向封建制。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要侧重运用唯物史观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在辩证性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初中生的“史感”会集中体现在对社会现象与规律的分析层面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国家民族的割裂关系等历史要素,作为理解生产力、阶级关系相互作用的关键,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并尊重历史规律。

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奴隶制会促使封建贵族阶级剥削劳动人民。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或者史料,辩证分析阶级利益与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将夏商周、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趋势作为引导学生形成“史感”的重要依据,让学生透过历史事件看本质,引领学生从历史变迁中探知国家与社会的变革规律,树立起尊重历史等正确的价值观。

(二)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学好历史的一项关键能力,主要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的发展从整体上看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人们是不断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向前发展的,对世界的认识逐渐扩大,人们的意识也日趋完善、深入。但人的认知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对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所处的时代,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分析,加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思想和行为的科学认识[2]。

在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过程中,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师经常使用的工具。历史地图具有信息直观、具体、丰富、准确的特点,將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常常能实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秦统一中国”一课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秦朝结束春秋战国的乱世,开创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在教学本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秦朝原本的疆域图以及秦国吞灭六国的顺序图等内容,利用多媒体将秦国发展史以动态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秦国吞灭六国的空间方位与时间顺序。同时,教师可以将此动图与秦国统一前的疆域图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秦国大一统的必然发展趋势。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疆域扩张、民族融合等角度,辩证解读秦国是如何处理民

族融合问题的,并结合史料判断秦国的边疆政策是否合理。

在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过程中,除了使用历史地图,教师还可以运用纵横对比法、历史大事年表、思维导图等。以纵横对比法为例。“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一时期,各家学派争相出现,社会对思想的包容度也十分高。从纵向来说,教师可以将“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与后代的思想文化进行串联,如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文帝推行的“无为而治”,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思想的一脉相承以及顺应时代进行的变革。从横向来说,教师可以将“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思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思想进行对比,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西方思想在这一阶段发展的异同,并从多个角度理解为何在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思想大爆发,以及东西方思想发展中出现差异的原因等。初中生的历史时空观念需要建立在生动形象的史料基础之上,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将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历史变化规律进行对比探究。以时间维度为中心的教学资源主要集中于历史大事年表之中,例如中国朝代顺序可以通过大事年表浓缩成顺口溜等形式。部分学生对公元前、公元后的历史大事件存在记忆混淆等情况,此时,历史教师可以绘制二维或者三维的历史事件图表,辅助学生增强“史感”以及时空观念。

(三)善用史料辨析,养成史料实证习惯

历史史料是进行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依据,学生对史料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学生历史体系的构建。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史料搜集、整理、辨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查证史料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辩证认识史料,以科学的历史观念作为指导,以史料作为辅助,建立起完整、真实的历史事件认知,从而深入理解并掌握历史。

历史教材中编订的史料多数是有代表性意义的,对于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起到关键性作用。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信息开展教学。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主线,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表现形式。学生能够在网络中搜集到土地承包、国企重组等相关资料,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深入探讨史料中所描述的现象和问题,从客观、理性的角度进行史料辨析。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能够从史料中分析出经济发展与国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以及在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面临较多困难,因此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四)感知历史解释,形成历史认识能力

历史解释主要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解释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方法和能力。历史解释包括材料整理、史料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趋向分析、影响说明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历史叙述和历史认识能力的培

养[3]。“史感”的培养需要建立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旁观、历史参与等多个视角,客观论证历史的发展规律。通过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将“史感”体现在全面的历史认识等层面。

历史教师可以在特定历史主题研究框架下,引领学生整理有关联的史料,并通过客观的历史解释和论证分析方法,将历史概念与主要知识点整理出来。历史教师也可以依据单元主题,总结学科概念,并将历史属性与史料信息有机融合,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构建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立体化呈现出历史认知的层次结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历史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认知维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世界史的认知维度上,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亚非、欧洲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引领学生跨越时空,客观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古代亚非文明的发展史、古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史、封建时代的欧洲与亚洲国家,是协助学生运用历史解释方法、客观认识历史事实的重要知识模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定历史研究项目的主题内容与任务目标,并引领学生将有关城邦文化、欧洲宗教的历史资料作为历史解释的主要对象。客观的历史认知需要通过历史解释呈现,因此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史感”。根据学生小组所展示的研究成果,历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客观论证亚洲与欧洲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规律和主要异同点。

(五)巧用乡土资源,强化家国情怀感悟

家国情怀是一种对乡土、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认同,也是人们的内心情感寄托。家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感也是新时期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为此,历史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教育素材,并运用史料实证的方式来证实历史教育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于无形处感知家国情怀,提升思想认识。

在培养初中生“史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上引入乡土资源,并借此研发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历史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入现实的场景,收集具有历史和文化特征的乡土资源,并集中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引導学生感悟家国情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目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只是冰山一角,历史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从乡土资源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学习资料。如历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为文物撰写传记或者故事,将自己代入特定的历史时期之中,创设出具有时空穿越感的历史实践情境。不同地区的乡土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够让初中生感悟到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发展规律,并将家国情怀、爱国情感体现在历史学习与实践环节之中。多数初中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提升具有文化积淀的“史感”,并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规律,将历史使命、责任感、认同感体现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史感”的重要性,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制订科学合理的历史“史感”培养方案,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历史学习体验中理性认识历史事件,辨析史料的历史价值及运用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在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分析过程中感知其中展现出的家国情怀,获得思想、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筱璠.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感”的培养策略[J].智力,2022(20):75-78.

[2]骆增翼.三史课堂: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种范式[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5):40-43.

[3]张伟欣.初中历史史观的培养策略及其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20(33):79,81.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培养策略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