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传统图书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此为背景,深入探討出版行业从业者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为计算机图书的出版与营销赋能。具体来说: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应分析相关数据,以洞察读者需求,提升读者期待;在书稿编审阶段,编辑应加强流程类工具的运用,辅助提升文字处理效率,引导作者持续创造价值;在图书营销阶段,编辑应使图书表现形式多样化,销售模式多元化,积累私域流量,搭建沟通渠道。
[关键词] “互联网+”技术;图书出版;编辑;计算机图书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近年来,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创新应用,“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实现深度融合,各种新应用、新产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领域,出版行业也在经受“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并掀起一系列的转型与变革浪潮。文章结合实际编校工作,重点分析编辑如何将“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图书的出版及营销工作相结合,包括创新性尝试及实践经验。
一、计算机图书的特点
第一,专业性强。计算机图书主要分为编程操作类、基础研究类、应用实践类等,读者需要具备理工类基础或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逐渐呈现众多的细分方向,如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大数据与云计算、移动开发、软件及硬件开发、产品运营、金融科技、电子商务与新零售等。第二,读者有限。计算机图书通常面向的读者群体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互联网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开发人员。CSDN发布的《2023中国开发者调查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开发者人数持续下降,占比71%;全国超过40%的开发者工作在一线城市;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成[2]。由此可见,计算机图书读者以30岁以下的学生及青年为主,且地域分布集中,且学历相对较高。第三,时效性强。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迅速,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计算机图书读者群体的学习需求也随之快速变化,出版社需要及时做出响应,保证内容贴近技术前沿。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已出版计算机图书的时效性强,但是生命周期较短。在某一技术成为热点期间,相应品类的计算机图书大量涌现,然而即使是头部产品,也只能做到相对畅销,难以做到长销。第四,形式丰富。计算机图书细分品类丰富,众多品类涉及动态展示性内容,如动画设计类、游戏设计类、图像视频处理类等,以便读者可以更直观清晰地理解相关知识,然而,纸质图书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计算机图书出版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对传统出版行业造成了猛烈的冲击,但出版行业的从业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图书出版以及营销赋能。文章从选题策划、书稿编审、图书营销三个方面,结合实际工作阐述编辑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计算机图书出版。
(一)选题策划
1.分析相关数据
数据是最客观有力的论据。在初期选题策划时,编辑可以通过多方调研,查找已出版的同类计算机图书的相关信息和销售数据,如自营网店(京东、当当等)销售榜单数据等,通过对数据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总结畅销计算机图书的内容优势与特点、滞销计算机图书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此外,编辑还可以搜集计算机相关职业的从业者数据,通过综合分析,厘清他们的学习痛点及需求。这不仅有助于编辑明确选题策划思路、设定计算机图书的大致出版方向,而且使编辑在与作者沟通时能够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为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2.洞察读者需求
读者评价是图书口碑和读者需求的直接反馈,因此编辑在计算机图书选题策划阶段应注意收集同类图书的读者评价,充分洞察读者的需求,以策划满足读者需求的计算机图书。编辑可以从豆瓣、网店销售评价中获取读者评价[3],如:有的读者在评价中表明希望出版社将计算机技术经典畅销图书升级为图解类、漫画类等风格的图书;有的读者则希望出版社出版面向零基础人士友好的入门类、青少版本计算机图书;还有部分读者希望出版社针对高难度计算机技术图书,出版精简解读版本、习题解答手册等。除此之外,编辑还可以主动创造获取读者评价的机会,如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如问卷星、活动聚等)设置调查问卷,将问卷投放到自有平台,邀请读者投票或评价,收集并汇总读者意见,以发现读者需求。
3.提升读者期待
在计算机图书出版前,编辑可以发挥自媒体平台的优势,为图书做预热工作。一是给读者建立初步印象,二是提升读者的期待值。例如,编辑可以提取计算机图书初稿中的部分内容或者框架,制作成专栏文章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广泛触达相应的读者群体,并同步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优化初稿。再如,在设计封面时,编辑可以给出多种不同的方案供读者投票选定,使读者获得参与感。以笔者参与出版的《程序员的底层思维》一书为例,由于该书内容偏生活化,阅读门槛较低,适用读者广泛,且各章内容相对独立,适合零散发布,因此在图书出版前,笔者提取图书部分内容制作成推文,持续发布到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获得大量读者的讨论和关注,同时笔者也根据读者的讨论内容,调整该书部分章节中的案例。
(二)书稿编审
1.加强流程类工具的运用
计算机图书作者大多为技术人员或者程序员出身,擅长研究各类技术工具且写作习惯各异。比如:在文字编辑方面,有的作者习惯使用基于Markdown语法的文档编辑工具[4],如有道云笔记、语雀、飞书、印象笔记等;有的作者习惯使用多人在线编辑工具,如石墨文档、腾讯文档等;有的作者习惯使用模板类工具LaTex进行写作和排版。在配图文件的绘制方面,大多数作者习惯使用传统的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如Visio、PowerPoint。除此之外,很多作者还会选择其他绘图工具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写作需求,如:在线绘图工具ProcessOn、Diagram.net等;专门用于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Xmind、百度脑图等;专门用于绘制流程图的工具yEd、Draw.io等。因此,为了使书稿编审工作更加顺利高效,编辑需要熟悉并尽量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适应作者多元化的写作习惯,从而更好地为作者提供出版服务。
2.辅助提升文字处理效率
在文字编辑加工过程中,以往编辑比较常用的工具有黑馬、方正等校对系统,它们是绝大多数编辑在出版社培训初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工具,熟练使用这两种工具有助于编辑高效地识别文字、语法错误以及政治性差错、敏感问题等。除此之外,编辑还可以根据不同书稿的特点,使用一些新兴的智能化工具和办公产品辅助完成某些简单的文字处理与核查工作。例如,针对书稿中作者常用的口头语、表述习惯以及常识类差错等问题,编辑可以使用时下较为热门的大数据语言模型等工具进行排查和标注,从而有效提高文字处理工作的效率。
3.引导作者持续创造价值
在作者完成写作、书稿进入出版流程阶段以及图书出版后,编辑可以结合作者擅长的领域及图书的具体内容充分挖掘作者的潜力,引导其继续创作配套内容,为图书创造附加价值,满足读者日新月异的学习需求。例如,针对计算机图书,编辑可以建议作者录制与图书配套的视频课程,以短视频的形式深度解读书中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制作与图书配套的常见面试问题及习题解答等。以笔者参与出版的《知识图谱:认知智能理论与实战》一书为例,2023年年初,ChatGPT火爆一时,该书有较多内容涉及ChatGPT底层技术原理,因此销量及关注度持续走高,有多位高校教师有意将该书选作教材,希望该书提供配套PPT教学文件。笔者将此需求及时反馈给作者,建议作者根据图书内容分章制作配套PPT,在作者完成PPT制作后,笔者在相关读者群、网店详情页中发布该书配套PPT的信息,大幅提升了该书的竞争力。
(三)图书营销
1.表现形式多样化
以往人们获取知识的传统渠道主要是图书和报刊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知识渠道逐渐得到拓展。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47亿人、10.44亿人和10.26亿人 [5]。线上流量尤其是视频平台的巨大流量不容忽视。
图书是经由作者和编辑严格把关后呈现的优质内容,因此出版社天然具有海量优质内容持续输出的优势。编辑可以尝试对优质计算机图书进行再创造,打造更适合线上传输的内容并广泛传播。一是图书呈现形式多样化。编辑可以在读者流量较高的平台(如京东读书、当当云阅读、微信读书、掌阅、豆瓣阅读App等)上架计算机电子书。作为数字阅读方式的延伸,有声读物成为当下颇受欢迎的阅读方式之一,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读者的视觉疲劳,还能够满足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因此,编辑可以将优质的计算机图书打造成有声书并投放在主流App上,如懒人听书、喜马拉雅、蜻蜓FM等[6]。针对出版时间较久远的计算机经典图书,出版社可以考虑将其制作成VR图书,满足读者的收藏或阅读需求。二是图书营销方式多样化。“酒香也怕巷子深”,优质图书不仅要靠内容取胜,还要争取更多曝光。编辑可以利用丰富的新媒体渠道和社交媒体平台打造新媒体矩阵。目前用户流量较大的平台有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与出版业密切相关的平台有豆瓣、知乎、果壳等[7]。编辑可以从已出版的计算机图书中提取、整合出部分碎片化内容,通过推广文案、短视频、文章专栏等形式定期发布在这些平台上,使优质内容被读者看见,并通过回复读者留言、组织相关抽奖活动等形式与读者持续互动,吸引读者关注,刺激读者购买图书的意愿,从而实现流量变现。
2.销售模式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拼多多、微店以及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日益兴起[8],相比商品的品质、时效性、售后服务保障等,实实在在的折扣和价格才是读者在货比三家后决定下单的关键因素。这也驱使出版社适应市场和读者行为的转变,拓展新的销售模式。一是建立企业自营店铺。截至2023年年底,电子工业出版社已经在众多平台开设有自营店铺,包括天猫、京东、拼多多、小红书、有赞、微店、视频号小店等,并尝试邀请达人直播卖书、作者与编辑直播讲书等新销售形式。二是借助达人实现线上分销。分销模式指个人通过推荐他人购买商品,从而获取相应比例的佣金的一种销售模式。线上分销商需要为指定商品生成自己的推广链接或邀请码,然后分享给他人,当被邀请的一方购买商品后,线上分销商将获得一定的返利。例如,笔者参与出版的《了不起的芯片》一书,曾邀请抖音中的某芯片领域博主通过短视频讲解的形式进行分销,其不到一周便成功带货200余册,取得较为不错的成效。
3.积累私域流量
公域流量指在第三方平台(如社交媒体)上存在的用户数据,私域流量指企业自己拥有和掌控的用户数据和渠道。相比之下,私域流量有利于企业降低维护成本,提升转化率和复购率,高效触达用户。因此,出版社通过积累私域流量,可以更好地实现降本增效[9]。
一是出版社建立自主的线上流量渠道,如开发官方网站、手机端App、小程序等,并通过实行会员制、包年制等机制增强读者黏性,留存忠实读者。以电子工业出版社为例,针对计算机图书的博文视点品牌以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有效实现了品牌化运营,并打造了鲜明的计算机图书品牌文化。二是出版社利用线下渠道为线上引流,如在图书封面或前言中添加微信公众号或社群二维码,引导读者关注。
4.搭建沟通渠道
图书是作者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劳动成果,编辑通过为作者与读者搭建沟通渠道[10],不仅可以让作者直接获得读者反馈,提高成就感,还能帮助作者发现图书的不足之处,以便其优化和改进内容。传统的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方式包括线下方式,如信件、新书签售会、读者见面会等;线上方式,如邮件、电话等。但是这些方式只局限于读者与作者、编辑之间单线联系,无法有效留存读者流量。参照积累私域流量的思路,出版社可以尝试为某本书或某类书分别创建读者QQ群或微信群,由编辑定期运营。以博文视点品牌图书为例,图书编辑可以在新书中附加二维码,引导读者扫码加入相应的读者群。作者可在读者群中与读者互动讨论、解答问题。读者群也可作为配套资料的分发渠道,如:计算机图书通常包含代码案例、运行文件、软件安装指南等资源,读者进群后可获取并下载资源;在新书宣传期,编辑可将优惠信息、直播链接等投放到读者群中,吸引读者,提高图书热度;编辑也可将图书勘误分享在读者群中,让读者及时识别错误内容,避免受到误导。
三、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数字出版物的传播、自媒体平台的兴盛以及图书出版流程的固有特点等,计算机图书出版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但是,“互联网+”
技术在各行业及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使计算机图书出版充满机遇。编辑应以提升图书品质与影响力为目标,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在出版流程中积极寻求突破和创新,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工作,化困境为机遇,解决计算机图书出版中现存的问题。同时,编辑应主动学习已有的成熟应用和技术,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并将其合理运用到选题策划、书稿编审以及图书营销工作中,优化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2015-03-16)[2024-02-08].https://www.gov.cn/guowuyuan/
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
[2]CSDN.2023中国开发者调查报告[EB/OL].(2023-
07-21)[2024-02-08].https://csdn.gitcode.host/Survey-Report-on-Developers-in-China/survey/2022/.
[3]高凌燕.全媒体时代传统出版编辑的新媒体转型探讨[J].传播力研究,2020(24):97-98.
[4]哈默.新媒体写作平台策划与运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5]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2024-02-08].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6]陸朦朦,丁毅.双向融合: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数纸互促[J].出版广角,2022(22):22-26.
[7]曾育林.分化、转换与裂变:私域流量在图书出版业中的应用[J].出版广角,2023(12):68-72.
[8]黄月蛟.图书短视频营销模式思考及优化策略[J].文化学刊,2023(07):78-81.
[9]李杨.浅析如何打造具有项目管理特色的私域流量群:以《项目管理技术》杂志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3(03):38-40.
[10]刘剑秋.“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做好科技图书的出版[J].科技资讯,2022(13):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