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基于“诗教”的浸润式育人实践

2024-04-22 09:52朱宇慧
教育界·A 2024年5期
关键词:诗教小学语文

【摘要】“诗教”不仅要弘扬人文价值,还要弘扬教育价值、生命成长价值。在小学语文“诗教”的浸润式育人实践中,教师要从“心”开始,打造浸润式场域、建构浸润式课程、引导浸润式融合、开展浸润式评价。“诗教”既能让学生在未来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冥思、畅想,也能让学生在未来世界中诗意地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教”;浸润式育人

作者简介:朱宇慧(1981—),女,江苏省如皋市李渔小学。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部编版语文教材按照“双线组元”(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的方式编排课文。作为教师,必须以语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富有“语文味”。语文教学应该诗化、美化,更应引发学生的“诗与思”。通过“诗与思”的语文教学,学生能在语文学习中诗意地“栖居”。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诗教”的氛围,开发“诗教”的课程,开展“诗教”的育人实践,从“心”开始,让“诗教”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语文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打造“诗教”的浸润式场域

语文“诗教”不同于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它是一种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作为教师,必须打造“诗教”的浸润式场域,让学生能够受到语文课程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打造“诗教”的浸润式场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外在的物质形态的“诗教”氛围营造;其二是内在的心理层面的“诗教”认知、思维、想象渗透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诗教”课程,不仅要将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引入其中,同时也要让教材中的一般性课文“诗意化”。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其他学科课程中的相关“诗教”资源、素材引入语文课程教学之中,从而让语文“诗教”课程更为丰富[1]。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其蕴含的情感感人至深。在教学中,笔者应用多媒体,引入诗歌朗诵视频《游子吟》和歌曲《慈母情深》,营造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笔者还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创设具体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更深入地品读课文。结合情境画面、想象以及对课文的品读,学生能够体会到“母亲”的慈祥,感悟到母爱的无私。在课末,笔者引入了歌曲《懂你》,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写下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重之情,另一方面能够升华学生的语文学习感悟,让学生联系生活谈感想、谈感悟,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应用可视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具有真情美思的诗化情境,充分发挥情境的濡染、启迪和熏陶功能,让诗化情境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打造全方位的“诗教”的浸润式场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对文本展开有意义的、有深度的阅读。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打造“诗教”的浸润式场域,要求教师紧密结合文本,根据文本的内容、形式、思想、情感等展开课程设计。“诗教”的浸润式场域,能让学生的心灵日益丰盈清透。场域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气场。借助于“诗教”场域,将外在的物质环境与文本的文化环境以及学生的心理环境结合,能增强“诗教”场域的育人功能,提升“诗教”场域的育人成效。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有感染力、濡染性的“诗教”场域,用“诗教”场域的无形力量去幫助学生陶冶性情、启发心智、传承文化。

二、建构“诗教”的浸润式课程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载体。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外的语文内容、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以此不断丰富“诗教”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发“诗教”的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育人的整体取向。“诗教”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要充分发挥多主体的作用,尤其要发挥学生在课程开发上的主体作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提升学生参与“诗教”浸润式课程建构、开发、创造的能力和素养[2]。

让学生共同参与“诗教”课程的建构,能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增强课程的亲和力,提升学生对于校本课程的亲切感。要想建构“诗教”的浸润式课程,教师就要进行整体性的谋划,对课程进行分类。如在《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以“母爱”为主题的相关文本,并精心遴选组建单元课程。学生可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选择一些以“母爱”为主题的诗词篇目,如《诗经》中的《蓼莪》、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韩愈的《谁氏子》、蒋士铨的《岁暮到家》、李白的《豫章行》、黄景仁的《别老母》等;引入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典的“母爱”主题篇章,如冰心的《写给母亲的诗》、舒婷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汪国真的《母亲的爱》、贾平凹的《母亲》等。这些经典的关于母爱主题的诗歌和散文的引入,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母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文本进行比较。“诗教”的校本课程建构,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让校本课程具有“诗教”特性,教师要注重遴选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以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的心灵以滋养、浸润。在校本课程建构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遴选学生关于母爱的习作,从而让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课程。值得注意的事,校本课程不是文本的简单相加、拼凑,而是有着鲜明主题的经典文本的集结,是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创新。

三、引导“诗教”的浸润式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诗性”“诗情”等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就要将“诗教”与其他相关学科课程的资源进行融合。作为教师,要具有一种跨学科、跨界教学的意识,打破学科壁垒,让音乐、美术、舞蹈等具有诗一样的特质的学科融入语文教学中,从而丰富、拓展、延伸“诗教”的内涵、场域和路径。这样便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做到“诗画融合”“诗乐融合”“诗舞融合”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抵达“诗乐相合”“诗画相宜”“诗舞相形”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学生将获得“诗一样的存在感”[3]。

在语文“诗教”课程中,教师要融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克己复礼、亲情友情等的教育。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这一篇课文时,教师主要要让学生感受、体验文本中洋溢着的爱恋家乡的情感。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一些语句的出处,如“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山高月小”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八月湖水平”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在丰富学生语文积累的同时,引导学生体味“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在引导学生品味“燕园月”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自行探寻文章中的相关字词句的诗意,如“茂林修竹”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上下空蒙,一碧数顷”化用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荷香远溢”则关联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此外,还有“宿鸟”关联杜甫《无家别》中的“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幽鸣”关联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词作为课文的映证、补充,不仅能让学生体味到文本的诗意,更能让学生体味到文本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笔者还将相关的美术作品《乡情》、音乐作品《回家》分别作为背景和背景音乐,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体现着浓浓的诗情。

探寻文本中字词句的出处的过程,不仅是拓展、延伸学生认知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将音乐、美术等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诗教”的浸润式融合,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灵动起来,能让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润物无声的诗化教学,能够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让学习与对学生优秀品格、人格的铸就相辅相成。语文“诗教”的浸润式融合,既促进了学生解读能力的发展,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四、开展“诗教”的浸润式评价

评价是小学语文“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诗化评价是一种“曲径通幽”式的评价,它通过旁敲侧击,升华学生的语文学习感悟。诗化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机械性、盲目性的评价,它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对标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评价的引导性、启发性、点拨性。通过诗化的评价,教师能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进阶,进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4]。

语文“诗教”的评价应当能播撒诗意,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弥漫诗香,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探究等荡漾诗韵;应当能让学生悦动诗心,点燃学生的诗情。诗化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能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所写的散文诗。作者以花自喻,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全文没有一个“花”字,却句句都在寫花。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探寻文章中的“花”的形象。学生找出了“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等形象。笔者根据不同学生的诗意表达,对学生展开诗化的评价。如当某个学生说出“大自然的话语”的答案时,笔者这样评价:“花语的流露,构成了大自然的生活的图画,这图画有着浓浓的诗意的浪漫,也有着现实的真实。”当学生说出“赠予死者最后的献祭”的答案时,笔者这样评价:“花儿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袒露出了花必将凋谢的命运。”显然,语文教学中的诗化评价,不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而是要引导学生的语文文本解读走向更深处,让学生能借助于评价叙事来思考人生。

“诗教”的浸润式评价,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诗化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建构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诗的灵性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诗化的评价能活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诗意盎然。诗化的评价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

结语

“诗教”之“诗”,在于启发、引导和点拨;“诗教”之“教”,在于引导、教化、教导和教诲。在小学语文学科课程中实施“诗教”,要将现代化、生活化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弘扬“诗教”的人文价值、教育价值和生命成长价值,打造浸润式场域、建构浸润式课程、引导浸润式融合、开展浸润式评价。“诗教”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润泽学生的生命,让学生在未来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冥思、畅想,在未来世界中诗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威廉·立德威尔,克里蒂娜·霍顿,吉尔·巴特勒著,李婵译.设计的法则[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邢晔.人作为一种课程:课程境域的“存在”

“亲在”与“共在”[J].教育视界,2019(9):55-58.

[3]邢晔.深度学习:让人成为更好的人:兼论教师发展何以可能[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0

(2):32-43.

[4]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著,陈秀娟译.专注的快乐:我们如何投入地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诗教小学语文
八旬老校长义务诗教二十年
我与诗教
今朝诗教欣然践 他日根深花自开——诗教心得
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培训部2021年秋季函授班招生启事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