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世界观方法论

2024-04-21 02:58董振华
新安全 2024年4期
关键词:矛盾事物国家

董振华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重要要求,蕴含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蕴含着解决中国问题和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必须坚持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深刻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哲学智慧和实践要求,对于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处理好内政外交国防中各项重大关系,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行稳致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统筹发展和安全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建党开始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直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发展还是安全,根本目的都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归根结底在于人民幸福。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正确处理各种重大关系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既要确保安全稳定又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把造福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安全是国运之所系、民众之所望。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不安全会对发展造成极大冲击,甚至会使发展难以继续,没有安全的发展是脆弱的、不稳定的。回顾历史,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安全失去了保障。此后,中华民族不断探索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开展旨在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还是旨在学制度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抑或是旨在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都没使中国走出积贫积弱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到1956年底“一五”计划完成之际,我国已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究其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党和国家的基础性工作,维护了国家社会整体稳定,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在安全环境中进行。这就是为什么在新中国刚成立一年、百废待兴的条件下,我们决心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就是为什么在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全面封锁的条件下,我们仍自立自强、艰苦奋斗,最终“两弹一星”横空出世;这就是为什么在经历自然灾害、十年动荡的重创后,我国毅然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战并取得胜利。改革开放后,全国上下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同时,我们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实施和平的外交政策,这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难得的外部环境。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没有国家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没有国家安全作为后盾,经济社会发展都是空谈。只有先“站”起来,才能“富”起来和“强”起来。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问题愈发突出。不论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还是“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关键词都是“发展”。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没有发展的安全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放眼古今中外,任何拒绝开放共享发展的行为最终都只能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唯有主动开放谋求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给国家安全带来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70多年来,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因为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国的综合国力才大幅提升,为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军队和国防建设就会失去基础,其他安全力量的维持也会后继乏力。抓好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需要,更是巩固党执政地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保证。

2017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安全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条件。

统筹发展和安全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斗争性的作用在于它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因此,斗争性是同事物的变动性相联系的。而同一性的作用在于它不仅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为事物的转化提供了由此达彼的桥梁,而且维持着事物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同一性是同事物的稳定性相联系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事物运动变化的前提是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发展就是在保持事物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发展和进步的。不承认相对稳定,在实践上就会导致相对主义。没有相对稳定状态,总是处于无序的变化状态,一切发展运动就都失去了基础和必要条件,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而这种相对稳定的条件,就是安全。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发展和安全的问题普遍客观存在,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各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全局性统筹谋划。事物矛盾双方或诸方在既统一又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此长彼消和此消彼长的变化,决定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时表现为平衡状态,有时又表现为不平衡状态。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事物矛盾时所指出的那样:“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任何事物的稳定状态都是在发展中保持着相对“动态平衡”。没有了安全,事物就没有了存在的条件,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离开发展,事物就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和平衡,也就无法保障安全。只有经济社会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才能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条件。另外,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国际参与度的提高,我们除了要面临各种传统安全问题,还要面临如金融安全、生态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等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正所谓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这些在发展中产生的安全问题,最终只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全面、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因此,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归根结底要靠发展。虽然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安全,但不发展、不科学的发展势必会催生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要坚持底线思维,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国家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安全作为发展的前提,要为发展保驾护航。只有具备全面的安全保障,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安全风险,才能实现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发展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更需高度重视安全在治国理政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前瞻性地应对各种安全问题。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風险挑战,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相对于发展而言,安全是一种手段、一种条件,是存在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安全是为了保障发展不受环境危害、不受外来侵犯和内部斗争干扰,以便实现发展的目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风险挑战。相对稳定、安全的环境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安全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实现国家发展以及人类的发展才是终极目标。

统筹发展和安全蕴含着统揽全局的实践思维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穿于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发展的全过程。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不同的矛盾方面,它们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如此,不同的利益关系和思想观念彼此对立甚至相互冲突,在不断地相互斗争中彼此消长,旧的矛盾得到解决,新的矛盾不断出现,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机遇与挑战同在,问题与成就并存。

既然风险和挑战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必须正视风险挑战和善于发现风险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蕴含中华文化智慧经典的《周易》有云:“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如果一切都在风平浪静中安逸闲适,那么这种不历经风雨的文明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中华文明正是在这样的忧患意识中,一次次经历风险挑战,又一次次奋起抗争,不断成长和壮大,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就是打好“提前量”,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保持一种警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守住底线的先手,对于防范风险非常重要。早在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了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一方面,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才能在成就中看到隐藏的风险,才能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保持足够的清醒。另一方面,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才能未雨绸缪,才能将工作做到细处、做到实处、做到平时。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系列细致周密的工作安排和部署。目前,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叠加,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始终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我们要常观大势、常思大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前进道路上,只要我们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就一定能够继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隗胜楠

猜你喜欢
矛盾事物国家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美好的事物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奇妙事物用心看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