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丹,陈轶前,李星辰,王建六,李晓丹
(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妇产科,北京 100044;2.北京大学 护理学院,北京 100191)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和生命的疾病[1]。在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2022年EC新发病例约84 520例,死亡病例约17 543例[2],40岁以下女性占3%~14%[3],高达70%的育龄期患者确诊时仍未生育[4]。EC保留生育功能(简称“保育”)治疗,成为妇科肿瘤生殖领域的研究重点[5]。有研究[6-7]显示,伴有超重或肥胖将影响EC患者的治疗疗效,延长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时间,同时超重或肥胖将影响EC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8]。因此,对EC保育患者的体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影响体质量上升的因素,为体质量管理找到可干预靶点,将辅助治疗EC保育,为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思路。目前我国对于EC保育患者体质量现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保育患者的体质量现状,分析影响保育患者体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为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体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妇科接受保育治疗的EC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45岁,有强烈生育意愿;(2)病理明确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3)经专家评估,确定当前治疗方案为保育治疗。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者;(2)存在严重听力或视力问题导致沟通障碍者。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n=[Zα/2p0(1-p0)]/d2[9]。其中α值取0.05,Zα/2为1.96;p0根据李雪茹[10]等研究,取p0为0.63;d表示允许误差,取d=0.2p0,计算n为56,本研究最终纳入85名参与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2022PHB366-001)。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根据课题研究目的,结合影响EC保育患者体质量变化的因素,查阅相关文献后经小组成员讨论,形成条目池,问卷经3名临床妇科专家审阅后确定。最终该问卷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患者的基本特征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职业等;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体质量变化等;第二部分为患者的减重情况包括减重意愿(采用数字评分法,0分代表不想减重,10分代表十分想减重)、减重经历、减重方式、减重方法、减重时长等;第三部分为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包括合并症、治疗方案、肿瘤结局等。问卷的第一、三部分从病例系统提取调查者资料,患者的减重情况问卷由患者自行填写。
1.2.2 资料收集 问卷均由研究者本人收集获得。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统一指导语向患者介绍问卷填写方法。所有问卷当场发放并检查完整性和有效性后回收。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2.1 EC保育患者的一般资料 共纳入85例EC保育患者,年龄28~41岁,平均(31.72±4.89)岁;平均体质量(79.89±22.87)kg。有68.24%(58/85)的患者未曾怀孕,有83.53%(71/85)的患者未曾生育。
2.2 EC保育患者体质量现况 根据BMI<24 kg/m2为体质量正常,≥24 kg/m2为超重肥胖;本研究中,超重肥胖患者占82.4%(70/85);体质量正常患者占17.6%(15/85)。
2.3 EC保育患者体质量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孕次、产次、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治疗方案及完全缓解的超重肥胖EC患者与体质量正常EC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仅有合并症的超重肥胖EC患者与体质量正常EC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见表1。
表1 EC保育患者体质量单因素分析[N=85,n(%)]
2.4 EC保育患者的体质量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治疗期间EC保育患者体质量上升48例(56.47%),体质量不变/下降37例(43.53%);其中有减重经历患者61例(71.76%);减重方式为自己制订有48例患者、13例患者为营养门诊制定;减重方法有轻断食(34例)、生酮饮食(4例)、高蛋白饮食(11例)、限能量平衡饮食(8例)、限制摄入总量(2例)、减少碳水摄入(2例);能结合运动的患者有33例;减重时长:<3个月有33例、3~6个月有15例、≥6个月有13例;有43例患者有减重效果,有28例患者出现了体质量反弹。
2.5 EC保育患者体质量变化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治疗方案(χ2=10.147,P=0.006)、治疗前BMI(χ2=6.756,P=0.009)、减重时长(χ2=9.366,P=0.009)的EC保育患者体质量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6 EC保育患者体质量变化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将患者的体质量变化情况(体质量不变或下降=0,体质量上升=1)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保育治疗前患者伴有超重肥胖以及减重时长<3个月是EC保育患者体质量变化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EC保育患者体质量变化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1 EC保育患者体质量现状 本次调查中保育患者的体质量现状为超重肥胖人数占比较高,为82.35%,70.59%患者在治疗前即为超重肥胖状态,说明EC患者中超重肥胖发生率较高。这一结果与既往研究[10-14]相近。综合本研究结果及既往研究[15-16]发现,不同地区和年龄的EC患者中超重肥胖比例有所不同,但超重肥胖均具有一定占比,且在保育治疗的年轻EC患者中这一比例更高。所以对EC保育患者进行体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2 EC保育患者的减重需求现状 体质量下降是内膜癌缓解的一个重要因素[5]。本研究显示,绝大多数EC保育患者对自己的体质量表示不满意,80%左右患者表示减重的决心为“十分想减”,70%以上的患者表示自己当前正在减重中或有减重的经历。这些结果表明EC保育患者的减重需求迫切且强烈。究其原因可从身体形态和疾病健康角度进行思考[12]。71.76%患者表示自己有过减重经历,且其中70.49%自述减重是有效的,但仍有56.47%患者发生了体质量上升;从前后对比来看,保育治疗前超重肥胖率为70.59%,当前超重肥胖率为82.35%,超重肥胖比率进一步上升;近一半患者表示自己减重后体质量发生反弹;在影响因素分析中,也未发现超重肥胖或体质量增加与减重经历的关系。综上所述,EC保育患者减重效果总体一般,在孕激素作用下,维持体质量不变或体质量下降对患者而言难上加难。多数患者在减重方法上不科学,影响减重效果,导致效果一般。因此建议对EC保育患者进行科学的体质量管理。
3.3 EC保育患者体质量上升的影响因素
3.3.1 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孕激素治疗不是导致患者体质量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发现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的体质量变化有明显差异,56.47%患者也表示保育治疗中大剂量激素的应用导致自身体质量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大剂量孕激素的治疗,可以刺激中枢,增加食欲,患者摄入过多而引起体质量增加[17];而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方案具有一定减肥作用[18]。一项系统综述[19]也表明,醋酸甲羟孕酮的使用与体质量增加有关。但经过多因素分析调整后,激素治疗引起的体质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治疗方案并不是影响患者体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侧面印证了激素治疗的安全性。
3.3.2 减重时长及治疗前BMI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BMI(P=0.023)、减重时间<3个月(P=0.005)是患者体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既往研究[20]表明,对1期肥胖患者的体质量管理方案需经过3~6个月的单纯控制饮食和运动,与本结果一致。超重或肥胖人群体质量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21]指出,对患者进行体质量管理需制定至少3~6个月个体化随访方案,这也侧面验证了减重时间短是体质量增加的影响因素。而患者的基础体质量同样会影响体质量变化的情况,治疗前BMI较小的患者减少体质量5%~15%的目标更加困难。EC类似于“慢性疾病”,减重对这部分人群而言是一场持久战,因此,护士群体在面对这部分人群应全程参与患者保育治疗的整个阶段,应建立完善的体质量管理随访方案,进而科学管理患者的体质量。
EC保育患者的体质量现状为超重肥胖人数较多,本次调查中保育患者对减重的需求是迫切的,但自身减重的效果一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体质量上升有一定的影响,而患者的基础体质量大和减重时间短是引起患者体质量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这提示我们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科学的体质量管理尤为重要。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包括对患者的行为、饮食和运动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的管理,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支持和长期的体质量管理,是最经济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对EC保育患者进行体质量管理时如何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全方位认知以及如何加强患者的长期自律性是今后仍需努力的方向。本研究只在一家医院进行了横断面调查,样本量的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纳入的影响因素有限,今后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结合质性研究从多个维度更加深入全面地探讨EC保育患者发生体质量上升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