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矜
傅廷栋
“60 年都是在油菜花地里度过的,大概种过一百次油菜。”他是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
傅廷栋是广东省郁南县人,童年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对农村生活的艰难有着深切感受。初中毕业后,他考入当地一所农业中专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至农技站工作。1955 年,珠江三角洲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面积蝗虫灾害。面对几近绝收的稻田、蹲在田间流泪的农民,作为一名农技员,傅廷栋却不能给他们提供任何帮助,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傅廷栋意识到,只有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收入。于是他一边工作,一边找来专业书籍自学。1956 年,傅廷栋如愿考入华中农学院农学系,后又师从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从此与油菜结下了不解之缘。
油菜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但在20 世纪60 年代种植面积却只有3000 万亩,属于小众作物,产量也很低,平均每亩产菜籽80 斤左右,不到农业发达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傅廷栋认为,要提高油菜产量,必须在油菜品种上下功夫。当时,我国已经从海外引进甘蓝型油菜品种,虽然比传统的油菜产量高一倍,但生长周期过长。傅廷栋想,如果将国内外不同品种的油菜杂交,有可能获得早熟且高产量的品种。但甘蓝型油菜是自花授粉植物,要进行杂交,首先要找到一种雌蕊正常而雄蕊退化的油菜,即“母油菜”。从此,找“母油菜”成了傅廷栋的目标。
每年春天,傅廷栋的身影都会出现在油菜试验田里,他耐心地为每一株油菜花套上隔离袋和标志牌,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这个过程是枯燥的,但傅廷栋却乐此不疲。然而,一个接一个春天过去,油菜花开了一茬又一茬,“母油菜”依然不见踪影。其实,从20 世纪40 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已经在苦苦寻觅“母油菜”,却一无所获,可见其艰难。
1972 年3 月20 日,无论对于傅廷栋,还是油菜杂种优势研究来说,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那天,傅廷栋像往日一样,一大早就钻进了试验田里。当他来到种有“波里马”品种的资源圃时,突然发现了一株特别的油菜花,它的雌蕊状态正常,但雄蕊已经退化萎缩。傅廷栋迫不及待地伸手一捏花药,里面竟没有一丁点花粉。凭着专业的知识储备,他初步断定这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雄性不育变异株。傅廷栋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在偌大的试验田里仔细地搜寻了几遍,又找到了十九株同样的油菜花。当天晚上,他跑到老师家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后利教授,通过仔细研究,最终确认这正是典型的自然突变雄性不育株。
傅廷栋的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从而拉开了国际上关于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的序幕。此后,在世界杂交油菜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个十年间,约有80%的杂交种子是由傅廷栋首次发现的波马里雄性育成。直到2001 年,美国种植的油菜品种中,仍然有61%是波里马雄性不育杂种。
为表彰傅廷栋对发展杂交油菜作出的重大贡献,1991 年,国际油菜研究理事会授予傅廷栋“杰出科学家”奖章和证书。这是一项世界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傅廷栋是世界上第二位和迄今为止亚洲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此后,傅廷栋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华杂”“中杂”“青杂”等油菜双低杂交种,有效解决了优质和高产的矛盾,促进我国油菜品种从传统双高油菜向双低杂交油菜的迭代。
2000 年年初,我国部分地区发生油菜根肿病,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土壤传播病害,会造成禾苗枯死、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堪称农作物中的“癌症”。为应对根肿病的威胁,傅廷栋带领专家团队,利用芜菁、大白菜等优异抗病资源,通过近六年的努力,成功育成我国第一批抗根肿病油菜新品种。农民们喜不自胜:“抗病品种挽救了我们的油菜产业。”
在一次调研中,傅廷栋发现当地小麦收割后,大片田地被闲置,农牧区出现饲料短缺,而且田地没有植被覆盖,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于是,他与甘肃农业部门合作,进行“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试验,最终“华协1 号”试种成功,亩产饲料三四吨,能供应三四头羊羔的青饲料,有效解决了牧民的难题,每亩综合经济效益可达千元以上。
在人们眼里,傅廷栋是一个“下田上瘾”的人,他坚持把油菜地当作传道授业的主阵地,坚持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培养学生、培育团队。他一直强调:“农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到实践中去发现实际问题,脱离生产实际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每年5 月,武汉油菜收获后,傅廷栋带领科研团队到青海、云南等地播种,9 月至10 月再回到武汉播种,这样的奔波,坚持了40 年。用傅廷栋的话来说,“这样拼命,为的是一年要做两年的事。”有一年暑假,傅廷栋带着学生去青海做试验,那时武汉到西宁坐火车要两天。买不到座位票,他就和学生坐在车厢连接处,身上背着一个大包,里面装着还没来得及脱粒的油茶籽,以至于被乘警误认为是二道贩子。
每年油菜花开之时,是傅廷栋最忙碌的季节,在田里工作七八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因为油菜花期只有一个多月,他分外珍惜,生怕错过。一次在青海时,夜晚气温接近零度,傅廷栋因为照看油菜而忘记时间,来不及返回住地,只好跟着工人们一起在盖着塑料布的小棚子里睡了一晚。
一次,一名外校学生想报考傅廷栋的研究生。她找到傅廷栋办公室,有人告诉她傅院士正在下田,这名女生在油菜田里找了一大圈,也没发现傅廷栋的身影,只好问一位头戴草帽、脚穿长筒靴的“农民”:“老师傅,你知道傅院士在哪里吗?”“你找他有什么事?”“农民”问。“我想报考他的研究生。”女生回答。“我就是,考我的研究生,你得做好吃苦的准备哦。”傅廷栋和蔼地笑着说。迄今为止,傅廷栋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七十多个油菜品种,培养了五百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已成为国内外油菜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如今,86 岁高龄的傅廷栋仍然活跃在油菜试验田里,每天坚持下田四五个小时,“虽然我是‘85后’,但感觉自己还不老。只要社会还需要,我还会继续干下去。”他幽默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