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二支队的几个传奇人物

2024-04-18 22:15刘剑锋
湘潮 2024年1期
关键词:反动派邵阳王家

刘剑锋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势如破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随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南渡长江天险,先后解放了南京、武汉、上海等重要城市,并继续南下扩大战果。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湖南各地人民纷纷举起义旗,群众运动迅猛发展。中共湖南省工委审时度势,及时召开了全省武装工作会议,并发布《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成立宣言》,随后对全省游击武装力量进行了改编,统一了领导和建制。其中,将邵阳、武冈等县的农民武装力量加上不断收编的新的部队所合编的武装力量,改编为“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二支队”,尹如圭任司令员,龙仲任政委。支队下辖5个大队。此后,湘中二支队全体指战员机动作战于邵阳、武冈一带,与敌人斗智斗勇,展开殊死搏斗,为配合解放军大部队南下和解放邵阳全境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一次次的浴血奋战中,不少知识分子、工农群众满腔热情地加入革命队伍,湘中二支队也涌现出不少英雄人物,如烈士尹如圭、王家栋、胡铮等。还有一些同志日后成為著名学者、教授、记者和艺术家,如著名记者严怪愚,著名学者羊春秋,“现代花木兰”江鹜和工艺大师张柏如等,以及后来担任领导职务的周泽民、左维、李群等。

背井离乡投身革命

尹如圭,湘中二支队司令员,1918年2月生于邵阳东乡县流光岭。

尹如圭6岁时便开始上学,成绩优异。受老师曾颂君进步思想的影响,尹如圭崇拜英雄岳飞、文天祥,对新文化运动十分向往。抗日战争时期,民众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各种宣传抗日救国的书报刊在神州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尹如圭如饥似渴地阅读,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奋笔写下一首《从军行》:“男儿之躯长七尺,谁甘白头老书史!昨闻蓟北飞胡尘,跨上征鞍走万里。耶娘妻子留不得,此生誓向沙场死。天寒风急枕戈眠,夜深霜白闻鸡起。仇寇从来不并生,待看他年雪国耻。”

1938年,尹如圭与同乡挚友禹问樵在家乡办起了“救亡图书馆”。他们与中共湖南省委、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领导的“战时书报社”取得联系,筹来几百册进步图书。二人通过组织当地青年阅读这些进步书刊,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尹如圭和禹问樵还一起开办了民众夜校,编写了《晨钟壁报》,并利用星期天举办时事座谈会。通过二人的努力,团山、流光岭、崇山铺等广大地区掀起了群众性的抗日运动,为日后发展共产党组织、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9年,尹如圭与党组织派来的地下党员取得联系,一起学习讨论马列主义著作,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地下党员彭柏林等同志认真考察,同年5月,尹如圭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流光岭的党支部书记。

1940年秋,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团山、流光岭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彭柏林等地下党员惨遭杀害。尹如圭的地下党员身份也遭到了叛徒的告发,只得逃往常德安乡的叔叔家中暂避。

1943年,考虑到革命事业的需要,尹如圭冒着生命危险返回邵阳,准备组织一支抗日武装与敌人作战。他将太一乡一支拥有100余支枪的自卫队扩充到300余人,并正式成立了由他担任大队长的抗日游击大队。日军三次偷袭太一乡,均遭到游击大队的反击,从此不敢再跨入太一乡一步。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尹如圭被推选为太一乡乡长,继续为民众做事。1946年,国共合作破裂,解放战争开始,尹如圭毅然投身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战争的洪流中。他与地下党员禹问樵一起成立了文化服务社,创办《开平周报》,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大力宣传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受到当地知识分子和广大群众的欢迎。1947年夏,为扩大影响,尹如圭等人将《开平周报》的社址迁往邵阳城,以日报形式出版发行。在办报经费紧张的时候,尹如圭毅然卖掉家产补贴经费,坚持按时出报。不久,他们又创办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劲报》,尹如圭任社长,禹问樵任主笔。为进一步办好《劲报》,中共湖南省工委又派来地下党员,加强了办报的力量。《劲报》大力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反动本质,唤起了广大民众的政治觉悟;及时报道了三大战役的辉煌战况,为我党在邵阳地区以及湖南全省开展群众运动和后来的武装斗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9年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主力部队土崩瓦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向长江以南挺进。中共湖南省工委为配合解放军的战略意图,便号召当地地下党组织和游击武装力量开展积极的敌后斗争。中共邵阳县工委决定,派尹如圭赴邵阳东乡开展秘密武装斗争的发动工作。尹如圭回到东乡后,接手了东乡自卫队,后担任了这支游击大队的总指挥。

这段时间里,尹如圭与中共邵阳县工委派去的何牧、刘陶畅、李龙牧等人在游击大队成立了党小组。他们利用当时的合法身份,对这支队伍的所有成员进行正面的形势教育,启发他们弃暗投明的觉悟,为进一步举行武装起义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1949年6月,中共邵阳地下组织在邵阳东乡火厂坪正式组建“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二支队”,国民党反动势力闻讯惊恐万分,开始大肆对湘中二支队进行“围剿”。尹如圭当机立断,命令各大队各自为战、分散行动,并以小分队形式伺机袭击敌人。尹如圭等支队领导率司令部及二大队迂回到团山驻扎。邵阳县县长丁廉获知情报后,立即集中兵力向驻扎在团山的尹如圭部队发起进攻。尹如圭等人即率部转移。在敌军紧追不舍的严峻情势下,尹如圭等人决定立即向敌人薄弱部位——邵阳县万安乡转移。敌人通过打入二支队内部的奸细获取了此情报,便调动大批敌军进行伏击。

7月17日,尹如圭部队遭到敌军的袭击。尹如圭迅速还击,并组织突围。在双方激烈的交战中,尹如圭的右腿被一颗子弹射中,鲜血如注。行动不便的尹如圭最终被敌人捉住。

匪徒们施展各种手段威胁利诱,企图让尹如圭屈服。但他不为所动,充满着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他痛斥敌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向你们这些即将灭亡的反动势力低头!”“你们不必多费口舌,要杀要剐来个痛快!你们休想从我口中得到任何东西!”反动派一无所获,恼羞成怒,便下令于20日将尹如圭枪杀于今邵东市流泽乡附近的六合亭。刽子手施刑时对尹如圭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但尹如圭始终怒目圆瞪,不断痛骂反动派,直到流尽最后一滴鲜血。随后反动派还将尹如圭的头颅挂在邵阳城城头示众。不少乡亲、市民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前去瞻仰。他们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为烈士讨回血债!

尹如圭慷慨就义不到三个月,邵阳全境解放,烈士的遗愿终于实现。1949年12月5日,邵阳各界民众为尹如圭等烈士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烈士的英勇业绩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载入史册,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年仅二十壮烈就义

1929年初春的一天,在湖南邵阳县城曹婆井的一户破落地主家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王家栋。

王家栋从小聪慧好学,家人把他视为掌中之宝,盼他日后出人头地。为了避免被敌机轰炸,让他专心读书,家人把他送到数十里以外位于半边街的精忠学校读高小。毕业后王家栋又顺利进入湖南省立第一临时中学上学,初中毕业时他还不满15岁。随后他又考入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读书。不到一年时间,日本人打到衡阳,王家栋无法继续学业,跟着全家人踏上流亡之路。

王家栋一家辗转从邵阳往南,然后往西翻越雪峰山,好不容易抵达了芷江。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行李也被小偷洗劫一空,只落得沿街乞讨的境遇。为了生存下去,小小年纪的王家栋不得不加入青年军,却因为年小体弱,被淘汰出队伍。好在遇到曾经认识的副官,让他搭上了一辆军车,颠簸数日来到了当时的陪都重庆。

在重庆,王家栋经考试进入一个高中进修班学习,后被保送至位于江津的国立第九中学继续上学。在这里,王家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姐姐的带领下,他还参加了几次民主集会,并参加了湖南同乡会的抗日募捐活动,特别是和进步学生一起创办了《洞庭潮》《新声》等定期壁报、组织了五月诗学习社、出版了《五月诗学习刊》。此时的王家栋热血沸腾,爱国热情喷薄而出。

1946年6月,王家栋的姐姐被“中美合作所”的特务逮捕。王家栋因此失去了生活上的资助,只得跟着学校搬迁到了安徽。毕业后,他开始写文章向各报社投稿,并拼命地抽时间读书。1947年12月26日,他以笔名“许柏”的身份在《时与文》杂志发表了通讯《安徽的土四军》,被国民党特工逮捕。王家栋在狱中受到7次审讯,8个月后,以“泄露军机”的罪名被判处5年徒刑。不久,徐蚌大会战打响,国民党军大败,国民党内部一片混乱。王家栋赶紧找人,花了十几块银元,把自己保释出狱。

1948年12月,他辗转返回了家乡邵阳,又系统地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决心做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者。1949年,他终于找到了党组织,毅然加入了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二支队第三大队。由于他骁勇善战,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不久便担任第三大队教导员。同年8月,经李云涛、王林的介绍,王家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根据党组织的指示,王家栋一面积极从事武装斗争,一面努力开展组织贫农团、青工会的工作,还大力宣传“共产党来了,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书读,人人有工做”的政治主张,大大启发了民众的政治觉悟,激励了革命斗志。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王家栋总是积极工作,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因此他遭到围捕。被捕后,反动派对其软硬兼施,均遭到王家栋的痛斥。最后反动派恼羞成怒,把王家栋枪杀于邵东仙槎桥附近的八斗丘。临刑时,王家栋拼命挣扎,高声大骂国民党反动派,并高呼:“共产党员是杀不尽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

女扮男装投身革命洪流

江鹜原名廖哲萍,1921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她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小学时就喜欢打扮成男孩。在高中二年级时,江鹜曾扮演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世界名剧《娜拉》中娜拉的丈夫。她的表演精彩绝伦,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后,她便一直经常以“大哥”的身份出现在友人面前。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江鹜辍学来到昆明女子实用职业学校教音乐和语文。课余时间,她和几位进步青年一起组织了“海啸声乐队”,试图用歌声唤起民众的觉悟。她曾用“江鹜、血阳、冷莽、山雨”等笔名在《云南报》《正义报》《东方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新闻报道、诗歌、散文、歌曲作品。著名的歌曲《金凤子开红花》就是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这首歌旋律流畅动人,歌词更道出了无数老百姓的心声,所以,歌曲甫一发表,便在云南乃至全国流行开来。

江鹜有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出色的工作能力,因此引起了国民党特务们的注意。反动派在黑名单上记下了她的名字,江鹜不得不背井离乡经香港来到长沙。1947年10月,江鹜到长沙《新潮日报》担任编辑,结识了叶苓、李龙牧等进步人士。1948年春,江鹜随地下党员叶苓到邵阳开展工作。他们一同进入《劲报》,叶苓任总编辑,江鹜任副刊编辑。同年7月,经叶苓介绍,江鹜加入中国共产党。

除了编发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外,江鹜还运用这块阵地和擅长音乐的优势,在青年学生和教师中开展各种适合青年的进步活动。她精心組织了读书会和文学社团,发动文学爱好者在副刊《耕耘》《习作》上投稿。除此之外,她自己也连续撰文,倡导新音乐,介绍进步文艺作品和革命歌曲。

江鹜引导青年、组织青年的另一渠道,就是开展进步的音乐活动。她在《劲报》社成立歌咏队,吸收有音乐爱好的青年学生和教师,每星期定期教唱进步歌曲,如《团结就是力量》《山那边呀好地方》《金凤子开红花》等。

由于江鹜在青年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党组织把在青年学生中建党的任务交给了她。江鹜不负厚望,在培养建党对象的工作上,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她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情况,给予不同内容的思想启发和学习指导,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党员。当邵阳县工委决定开展武装斗争时,江鹜培养的这一批学生党员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1949年夏,中共邵阳县工委任命江鹜为湘中二支队三团团政委兼地下党支部书记,化名林大伟。据战友们回忆,江鹜身为政委,肩负着党的重任,满怀革命热情,做了许多艰难而有成效的工作。

在全团党支部正式成立后,三团积极开展建党工作,全团先后发展党员40余名,大大加强了党在部队各基层单位的领导。江鹜作为支部书记,每发展一个党员,她都亲自谈话,提出要求。出于部队历史和现实情况的需要,党支部和三团团部决定,开展整军和军事训练工作。为了达到工作的预期目的,支部除了要制订整军方案由团部执行外,还需组织所有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江鹜身体力行,夜以继日地深入基层指战员中,思想发动工作做得十分扎实。

江鹜对战友充满阶级感情,做思想工作热情细致,犹如春风化雨,但在原则问题上却毫不含糊。当时,团里一名中队长严重违纪,企图拖枪出走,严重威胁队伍的安全。为严肃军纪、稳定军心,经江鹜和党支部研究决定,对这位中队长进行了严厉处分。这一举动,对严肃军纪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身为政委的江鹜,很注重从精神文化生活上提高指战员的战斗豪情,她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深入人心且富有力量。在她的带领下,部队自上而下地普遍开展了教唱革命歌曲和跳秧歌舞的活动,因而全团的政治气氛相当活跃。甚至在临阵前,战友们都会高唱《金凤子开红花》。她还自编了一首名《豌豆秧》的歌曲:“豌豆秧,才发芽,狠心的土狗吃了它,对门的哥哥才长大,背时的保长就抓了他,背时的保长就抓了他……”比喻形象深刻,令人精神振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了方便工作,江鹜坚持化装为男性。无论在《劲报》工作时,还是在三团的艰苦斗争中,她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在三团时,无论是在行军途中,还是全团集会场合里,她都以政委的身份出现,无粗言,无大怒,总是既和风细雨又鞭辟入里地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令指战员们由衷佩服。在长达几个月艰苦的武装斗争中,她风餐露宿,翻山越岭,既要同敌人作斗争,又要克服女性在生理上、生活上的种种不便,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意志和毅力。

猜你喜欢
反动派邵阳王家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我是一个叛徒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王家新的诗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王家湾
轻松一阅
轻松一阅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