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就业选择

2024-04-18 22:15周惠君张静
湘潮 2024年1期
关键词:湘江支部湖南

周惠君 张静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家,毛泽东青年到中年时期经历了多个职业转变,不断探索自己的职业道路,也形成了独特的就业思想。

1921年初,毛泽东在新民学会讨论“会员个人生活方法”时说:“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

就业选择之“教员”

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职业道路颇具曲折性。他9岁起就在私塾里学习,1910年拒绝了父亲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离开家乡前往长沙求学。1913年,青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不久后该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到1918年毛泽东一直在此学习。在此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的社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革命活动,甚至在1917年还组织一师的师生抵抗了北洋军阀傅良佐部的溃军。1936年,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1920年9月,毛泽东被邀请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这是毛泽东的第一次职业选择,表明他选择了“教员”这一职业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和为社会服务的平台,也标志着他迈开了“立业”的第一步。

做一名小学教师,并未脱离毛泽东的个人规划。1913年,毛泽东考入师范学校时,其实就有想做教师的意向,他曾向斯诺说起:“我也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而且差不多已经决定自己最适合于教书。”他对“以教育为职业”是作了长久打算的。在附小工作一年之际,他填写《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志业调查表》时,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栏中填写了“教育学”,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中填写了“教育事业”。

在附小的岁月里,毛泽东不仅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教学,而且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极为重视。他的这些经验,直接应用到离开附小后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过程中。在此期间,他还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与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如今,许多年轻人在网络上依旧亲切地称呼毛泽东为“教员”,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在他面前就是一个学生。一声“教员”,再现了一位谆谆教诲、和蔼可亲的老师形象。这也正应了毛泽东曾填下的“终身欲从事之事业”为“教育事业”。

就业选择之“记者”

毛泽东与报纸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曾说:“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用了一百六十块钱——里面包括我许多次的报名费!在这笔钱里,想必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因为订阅费是每月一元。我常常在报摊买书、买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1911年到1927年我上井冈山为止,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1919年7月14日,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刊物《湘江评论》创刊,青年毛泽东亲自担任主编和主笔。在《湘江评论》要出版的前几天,预约的稿子常不能收齐,毛泽东只好自己动笔赶写,采写编评他无所不能,文章类型更是丰富多样。其间,他发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提出了“民众大联合”的主张,号召大家共同参与到革命中来,引发了群众的关注和热烈反响,后来这篇文章也被北京、上海等地的报刊转载,在全国的影响力都是极大的,《湘江评论》的名气也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开来,读者更是把它比作“湘江的怒吼”。可惜,同年8月,《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

但毛泽东的办报创刊之路未止于此,报纸更是逐渐成为他从事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名篇,皆是其深入实地考察、仔細研究分析得出的调查报告,其中客观评价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后期充分发挥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后来在解放战争期间,新华社播发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别了,司徒雷登》《将革命进行到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名篇,都出自毛泽东之手。

追溯毛泽东“携笔从戎”之路,从他青年时期主编《湘江评论》,根据革命形势不断发表文章、分析局势,到后来成为领袖人物,他始终强调要深入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讲真话”,只有这样内容才真实,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级别最高的记者”也是对毛泽东的这一就业选择最好的评价。

就业选择之“革命家”

“教员”与“记者”的从业经验使毛泽东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后拥有着异于常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1921年8月,在上海参加完中共一大的毛泽东已成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他敏锐地意识到在全国各地组建党的支部对于当前形势的重要性,成立湖南省的共产党支部的任务也就落在了他身上。在此之前,他还接受了中共发起组的委托,着手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建工作,经过与何叔衡、易礼容等人的讨论,他们决定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始建党工作:第一步,组织进步团体;第二步,把进步团体中的先进分子发展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第三步,再从优秀团员中吸收部分成熟的同志入党。他们不求速度,只求找到“真同志”,在这种方式下,社会主义青年团逐步建立了起来,中共湖南支部的组建条件也渐渐成熟。

1921年10月,中共湖南支部正式成立,毛泽东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这也是中共最早的省级支部之一。中共湖南支部正式成立后,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毛泽东与家人搬到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这里成了毛泽东与杨开慧共同生活的第一个家,也是中共湖南支部的秘密办公地。在这里,毛泽东不断在学生群体和工人中发展党员,巩固党组织的基层建设。湖南自修大学、第一师范等学校发展党员的工作较为顺利,有的学校还建立起了支部,但工人群体与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理解、拥护新思想新观念方面。为了融入底层工人生活,毛泽东常常身穿粗布衣,脚蹬草鞋,到工人扎堆揽活的地方活动,待与工人逐渐熟悉成为朋友后,再向他们传播先进思想,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半年多时间,湘区(包括江西萍乡、安源)已有中共党员30多人。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与何叔衡等又成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作为重要的地方组织,这里接连开展了多次革命斗争运动,湖南成为当时全国革命运动发展最迅速的省份之一。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青年时期经历了多次职业转换,探索和实践了不同的职业道路,但始终强调职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他反对把职业看成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而是将职业看成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职业获得自由和尊严。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湘江支部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支部联建润“甘泉”
强支部才能支部强
湘江渡
悠然湘江上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