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奇故事(七)

2024-04-18 22:15胡松涛
湘潮 2024年1期
关键词:渡赤水游击战游击战争

胡松涛

一生崇尚枪杆子,一生鲜用刀与枪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毛泽东的至理名言。

由一介书生走向铁血生涯,毛泽东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在打仗中过的,一共打了二十二年,从没有打仗的决心到有了打仗的决心,从不会打仗到学会了打仗。”

毛泽东一生,打了许多大仗、恶仗、奇仗,绝大多数时候打的是以弱胜强的仗。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曾经问毛泽东:“在这许多年打仗的时期,主席有没有亲自在战场上指挥作战?还是说主席主要是在上面指挥?”

毛泽东回答说:“二十二年中有十几年亲自在战场指挥,有四年当全国的统帅。”

毛泽东所说的“亲自在战场指挥”,指的是1927年至1936年,他基本上在战争一线指挥: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建立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斗,长征中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毛泽东展示了过人的军事才华。

毛泽东的得意之作是长征中的“四渡赤水”。

红军长征初期,屡战屡败,但遵义会议后改变了这种局面。1935年初,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兵力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在乌江以西、川黔交界地区。毛泽东指挥红军不断变换作战方向,纵横往还于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穿插迂回于赤水河两岸,能打则打,不能打则走,忽南忽北,声东击西,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从第一次到第四次渡赤水,历时三个多月,共进行大小战斗几十次,甩开了敌人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充分体现了红军运动战的特长,与博古、李德硬往敌人刀锋上碰、朝蒋介石的包围圈里钻的战法判若云泥。负责战役战斗具体组织实施的总参谋长刘伯承对此深有体会,他说:“遵义会议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我军一动,敌又须重摆阵势,因而我军得以从容休息,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待敌部署就绪,我们却又打到别处去了,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聂荣臻说:“这个阶段,我们都是声东击西,大踏步地机动作战,不断地调动敌人。这样打法,部队自然要多走一点路,疲劳一点,可是敌人却对我们捉摸不透,便于我们隐蔽企图,使我军由被动变为主动。以后陈毅同志对我说过,毛主席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我也深感毛泽东同志在军事指挥艺术上运用之妙,他确实才思过人,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四渡赤水,是毛泽东指挥红军进行的神奇而伟大的战略穿插。

抗日战争中,毛泽东把游击战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毛泽东以游击战起家,他提出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诀”,使游击战争名扬四海。全面抗战开始后,毛泽东反复说游击:“七七事变后抓住游击战争。”“要告诉全党,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红军的作战原则是“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正规军节节败退,毛泽东指出:“正规战争结束,剩下的只是红军为主的游击战争了。”毛泽东还说,游击战争四个字“是制敌的一个锦囊妙计”。

“游击战”成为毛泽东创建的世界性“名片”,有人称毛泽东为“中国游击战之父”“现代游击战之父”。

游击战历来是被当作战术方式的一种,在大规模的战役行动中,以个别、零星、分散的行动方式对敌方形成牵制,对己方的正面行动予以配合和支持。

毛泽东是第一个将游击战从战术提升到战略地位的人。他说:“游击战争在民族革命战争中有极大战略上的作用。”“在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地域广大的国家,游击战无疑在战略上占着重大的地位”。

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游击队在毛泽东游击战的战略理论指导下,隐如鼠,威如虎,动如龙,快如风。游击队员在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水中林间,开展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伏击战……更涌现了雁翎队、铁道游击队等一批优秀游击战队。不分昼夜,无论男女老少,游击战遍布一切时空,使用一切手段,演绎出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无处不战、无时不战的全民抗战场景,成为日军的噩梦。走在路上路上响,进了村子村里响,推门门响、上炕炕响、打水水响、烧火灶响,山上也响,河里也响,到处都是枪弹地雷的响声……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持久战与正面战场的阵地战、消耗战遥相呼应,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美国军事评论家威尔纳在《日本大陆战略的危机》中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一个地方的游击战能够担当游击战在中国将要而且能够担负的战略任务。”日军大本营一位参谋军官曾写道:“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堪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它是一种全民总动员的攻势战略。”日本军事评论家池野清躬指出,把游击战“加以系统化、战略化、普遍化的始祖,无论怎么说也是中国的毛泽东。他是现代游击战之父”。

解放战争中,毛澤东指挥了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共历时142天,毛泽东等指挥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消灭了蒋介石的主力部队,打断了蒋介石的“脊梁”,这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又一大奇迹。三大战役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致东北、华北、华东、中原各区领导人的带有战略性质的电报共有400份左右,其中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电报就达300多份,其余也是多半经过毛泽东的审定和修改后发出的。他曾说自己是用一支笔指挥三大战役的。周恩来也风趣地说:“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就是天天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

从不会打仗到指挥千军万马,毛泽东驾驭群雄,组织指挥战役战斗的数量之多、胜率之高,在世界军事史上均属罕见。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亲自组织指挥和参与组织指挥的战役战斗就多达239次。还有资料统计显示,毛泽东一生直接或间接指挥了超过400次堪称经典的战役和战斗。

更奇绝的是,毛泽东信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了20多年仗,金戈铁马,降龙伏虎,却没有摸过几回枪。据说井冈山时期,陈士榘缴获一袖珍手枪,精致绝伦,可置掌心,他把这只手枪送给林彪,林彪转送给毛泽东。毛泽东一见,随手往地上一扔,说:“待我用它之际,红军完矣。”据毛泽东的战友何长工回忆,在井冈山时,毛泽东就曾表示:“军旅之事,未知学也,我不是个武人,文人只能运笔杆子,不能动枪。”毛泽东在其军事生涯中,很少拿过枪;即使偶尔拿枪的时候,也多是在非战斗场所。

猜你喜欢
渡赤水游击战游击战争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保障
对四渡赤水前后红军军事转折问题的再研究
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
夺取长征战略主动权的得意之笔——谈四渡赤水的指挥艺术
军事指挥上的一个杰作——四渡赤水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游击战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