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严厉家风育子女

2024-04-18 22:15
湘潮 2024年1期
关键词:粟裕军人鞋子

粟裕是会同县人,共和国第一大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南征北战,驰骋战场,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吃苦、耐劳、严肃、顽强、勇敢”,这是粟裕用他典型的军人教育方式为子女立下的“十字诀”。他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是严厉“无情”的,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充满了军人特殊的教育方式。他的3个子女,长子粟戎生、次子粟寒生、女儿粟惠宁,先后被送到部队锻炼,并被安排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

粟裕培养长子戎生时要求很严,要求他吃饭不可挑食,夜行军不可啼哭,饥寒不可叫苦,否则就会遭到斥责。戎生刚3岁的时候,粟裕与夫人楚青就带着戎生去河边游泳,粟裕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竹筒,塞给孩子说:“抱紧了,跳下去!”3岁的戎生还没反应过来,粟裕就猛然抱起孩子抛进水里,此举可把戎生吓坏了。粟裕就在岸上喊:“小戎,不要怕,自己游!”因抱着竹筒,戎生浮在水面只得依靠自己乱扑通。

夫人楚青看在眼里急得不得了,责备粟裕说:“你也真是,就不怕淹着他?”粟裕说:“就是要把他扔进水里,要不老是学不会,你看怎么样?不是也没淹着吗!”他如此锻炼儿子的吃苦精神和意志在当时新四军内部传开后,人们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粟司令教儿子游泳——扔进去不管!”

在戎生五六岁时,粟裕送给他一支小手枪,并说:“这是给你的礼物,你要好好地学会打枪!”可戎生当时并不理解父亲送枪的真正原因就是希望他从小立下志向,成为一个战士,做一名合格的军人。

戎生当兵后,好不容易有次休假在家,就不免放松了警惕,不必像在部队那样每天保持高度作战准备,所以背包也不打,內务也不整就到院子与人说话去了。

粟裕看到戎生睡觉时衣服鞋子放置很乱,就把他叫进屋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你这是怎么搞的,鞋子乱放,没有个规矩!”戎生见自己的鞋子并不是乱扔,放得稍微不像平时一样,就说:“不是回家休假了吗?我平时不是这样的。”粟裕不高兴地说:“什么是平时,现在就不是平时?!”粟裕要求他将所有的东西都应放在固定的地方,随手都能摸到,一有情况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准备,就是放假休息时间也要这样。戎生看着父亲那严整的军容,也深刻理解父亲是要自己从战士做起,脚踏实地,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粟裕要求他到作战部队,从一名普通士兵干起。在他的要求下,戎生来到援越抗美的一个导弹分队,在祖国的南陲经历了4年艰苦紧张的日子。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的时候,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又“使劲”把戎生送到前线。

粟裕的次子寒生入伍后,一直在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得了风湿性关节炎,不得不转业到交通部。粟裕又支持他继续上远洋轮工作。所以寒生又转业到了远洋公司。粟裕还经常写信鼓励寒生要不畏艰难困苦,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为祖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粟裕并不只是对两个儿子这么严厉,对女儿惠宁的要求也一视同仁。女儿惠宁在当兵头三年,就干过通信值机员、展览会讲解员、宣传队员、炊事兵等多种工作。对于频繁的工作变动,惠宁起先也有微词,认为工作环境不固定,就会影响到自己的进步。当她看到有些军队干部的孩子哪里条件好就想方设法往哪里调动时,自己的父亲偏偏反着来,哪里条件越差就要求他们越往哪里去。惠宁把这些想法写信向父亲汇报。粟裕很快回信,他在信中写道:“生活环境固然对人的进步有影响,但这只是外部的条件,而决定的因素还是要靠自己的自觉。高尔基不曾是一个洗碗筷、烧锅炉的吗?但由于他自己勤奋,成了世界闻名的革命文学家。所以决定的关键还在于自己。”“你们是在甜水里生长的,更要自觉地锻炼吃苦耐劳的能力啊!”惠宁从信中看到了父亲的殷切希望,从此以后,不再为环境和工作的变化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了。

粟裕通过从严教子的方式,传承了良好的家风,也为今天这个崇严尚实的社会,作出了优秀的榜样。

猜你喜欢
粟裕军人鞋子
第一次开飞机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军人就该这个样
混乱的鞋子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多么幸福
军人“四有”歌
粟裕谈黄桥战役
粟裕与攻台作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