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丽 李玲 宋恭帅 袁婷兰 龚金炎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渐提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我国与国外的教育交流逐步增强,高校来华留学生规模日益增大,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视,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必不可少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面对大规模的来华留学生群体,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不仅要重视课程教育,也应将思想教育贯穿其中。
目前,在留学生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留学生群体中实现立德树人,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当前留学生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状况,以食品营养学课程为依托,聚焦留学生教育中的课程思政问题,深入分析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的特点,挖掘、凝练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实践,以期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留学生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与对策
1.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需要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而不同的文化差异自然会有相应的价值观差异。来华留学生因与国内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价值观差异,是造成留学生群体特殊性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授课老师大多是国内教师,且兼授中国学生的课程,致使留学生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难题:其一,授课教师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与来华留学生存在差异,导致在课程内容及课程思政的设置上无法完全与学生情况相适应。其二,许多留学生课程是基于中国学生的课程进行设置,或者将中国学生的课程思政内容直接套用于留学生课程。以食品营养学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饮食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故而任何涉及到饮食的内容都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在以此为基础制定思政内容时,也应该跳出惯性思维,考虑学生的接受度和适用度。总体来说,建立适用于来华留学生的思政内容,灵活调整课程思政实施手段,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是克服这一难题的主要方法。
2.留学生群体内部的多样化。留学生群体不仅与国内学生有所差异,在留学生群体内部也会由于国家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化。比如,2018年来华留学生共计49万余人,来源于196个国家,其中韩国最多,其次为泰国、巴基斯坦、印度、美国和俄罗斯,来自印度尼西亚、老挝、日本等国家的也相对较多。在课程开展之前,提前了解学生的来源国家情况,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等情况,有助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在课程教学中,如果碰到需要实际举例说明的部分,要优先选择学生来源国进行举例,这样更贴近学生实际,易于理解,也更有实用价值。以浙江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班为例,留学生大多来自非洲、亚洲国家,图1所示为食品营养学课程近三次教学周期学生国别情况,学生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其次为摩洛哥。在讲授食品营养学课程中膳食指南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来源国(如印度尼西亚)膳食指南进行比较分析(图2)。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来自相同国家的留学生关系更为亲近,存在一定的国别差异。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时,要遵循适用于大部分学生的总体基调,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一些针对性的特色内容。总之,课程思政的内容应该是灵活的,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基于食品营养学课程的
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的挖掘与融入
作为食品科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食品营养学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特点。从课程理论基础上来讲,其与生物化学等课程有相通性;从课程专业性角度来讲,其与食品专业的实际应用又紧密联系。课程围绕食品、营养和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回答了“食物具有哪些营养”“这些营养对人体健康有什么作用”“不同人群需要哪些营养,该如何获取”等问题。结合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可凝练出以下三类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元素:
1.中華饮食文化与保健。中华饮食文化是勤劳、智慧的中华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包含了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营养保健等方面的内涵。饮食保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营养学的发展史,我国古代自西周时期开始就设有食医。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模式,与现在膳食指南具有类似的作用。饮食与营养是密不可分的,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首立食治篇,记录可供食用又有质量功效的食物;其弟子孟诜在此基础上扩充编撰的《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部食疗学专著。中华饮食保健和现代营养学相一致,都关注饮食与健康,区别主要在于描述的方法、理论体系及其文化依托的不同。对于缺少相应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的来华留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不太适合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将其作为相关思政内容融入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中,尤其是穿插到营养学发展历史、饮食等方面的内容中时,能够让留学生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与食品营养的深刻联系。
2.健康饮食。食品是营养素的重要载体,而饮食是人体获取营养素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摄入食物来获得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此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健康合理的饮食能够保证人体摄入合理的营养,是人体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蓬勃发展,各色加工食品不断涌现,人们对于食品的选择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会成为一些慢性病形成的推手,危害人们的健康,比如肥胖、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与饮食相关的疾病。一项对新疆某高校学生饮食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饮食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对规律进餐和合理饮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有少部分学生会对每日饮食进行考量、规划。而来华留学生还面临着饮食文化适应的挑战,更有可能导致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研究显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对中国饮食的适应情况也不同,美国和东欧学生比较适应,而来自泰国和中东地区的学生适应情况较差。因此,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融入健康饮食的思政内容,可以使留学生增强注重健康饮食的意识,认识到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营养与慢性病”章节,与健康饮食的相关性最强,最适合作为该思政内容的切入点。另外,通过课程教学可以增强留学生的食品营养基础知识,从而推动其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增强健康饮食意识。
3.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与营养是食品产业中永恒的话题,代表了食品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属性特点。在食品生产中,既要保证食品的营养性,也要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人们的健康,是所有食品人的底线。随着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变到“吃得健康”,许多营养强化食品应运而生。通过对食物进行营养强化可以弥补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的营养损失,有针对性地调整营养素组成,更好地改善营养失衡问题。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不可滥用,营养素的过度摄入也会对人体造成较大危害。因此,在开展营养强化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融入食品安全相关思政要素,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尤其是作为未来的食品从业者,必须时刻牢记食品安全准绳,严守职业操守,从安全、营养、经济的角度考虑,在进行营养强化之前对某地区、某国的居民营养状况进行细致调查、分析,针对具体的缺乏元素和当地饮食特征进行营养强化。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营养状况不一,所适合的营养强化产品也不同,因此需要在强调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同时,根据学生来源国,有针对性地介绍营养强化产品及其可能涉及到的食品安全问题。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来华留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食品营养学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内涵,挖掘与留学生相适应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合理融入课堂中,不仅能够提高留学生的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能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