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海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总体部署,为今后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为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了具体路径。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还起到引领新课改和育人模式變革的作用。而育人模式的变革首先意味着教师教学观的积极转变。那么,核心素养下教师教学观转变的可行性路径又有哪些呢?
一、核心素养下教师教学观的内涵及转变可行性
教师教学观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固的,对教学现象、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以及对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关涉教师的教学认识论、本质观、教学价值观和教学方法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教育教学领域一次深刻的探索与变革,意味着以往教师教学观中存在的问题被进一步放大和改变。积极探索核心素养下教师教学观转变的路径,是深化新课改、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核心素养下教师教学观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教学观的套路化。核心素养对教师教学观中的三维目标是个冲击,这种教学定式的长期固化、套路化难免影响核心素养的落实。
教师教学观的模仿化。教师在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过程中会试图结合个人已有知识及教学实践,这是一种全新自我教学观的内化和再生之路。对某些教师来说,这一过程可能令其陷入单纯方法论的模仿危机之中。
教师教学观的矛盾化。核心素养下,教师教学观前后存在冲突。这势必造成教师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自我矛盾,实践中难免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从而影响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落实。
三、核心素养下教师教学观转变的可行性路径
(一)着眼于核心素养下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把每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而不是以分数为核心、以成绩论英雄。只有着眼于核心素养下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教师教学观才会慢慢发生改变。
(二)着眼于核心素养下“五育”并举多元化发展的实现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在以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谈数量,注重知识传授,侧重于“教什么”。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育综合改革的渐次铺开,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更多关注质量,注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育真正回归本质。
(三)着眼于核心素养下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育不仅关系到获取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是在多样化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这表明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生活发展并能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大写的人”,也就是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这一目标为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落实和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提供了更多可能。
(本文系2022年度济源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教师教学观转变的可行性路径研究”的结题成果。课题批准号:2022-JKGHB-96)
(本栏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