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调性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与影响

2024-04-17 06:58戎涓仁
艺术评鉴 2024年1期
关键词:音乐风格音乐创作

戎涓仁

【摘   要】本文探讨了音乐调性在音乐创作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音乐风格、情感表达和作曲家创作的影响。文章首先概述了调性的定义与分类,并分析了调性在和声构建、旋律发展及曲式与结构中的运用,随后探讨了调性如何促进音乐风格的形成、影响情感表达,以及作曲家在创作中的偏好。此外,还探讨了调性创新与变革的趋势,以及调性运用的优化策略。通过研究认识到调性不仅是音乐创作的基石,更是推动音乐风格演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于作曲家而言,深入了解调性特性并巧妙运用,是创作出富有创新性和深度的音乐作品的关键。

【关键词】音乐调性  音乐创作  调性运用  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1-0093-06

音乐调性,是音乐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不仅是作曲家创作时选择的工具,更是搭建起音乐与听众情感共鸣的桥梁。调性的运用与影响,贯穿了整个音乐历史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不同的调性为音乐作品赋予了独特的风格与情感色彩。调性关乎音乐的结构与形式,与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紧密相连。因此,文章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调性在音乐中的具体运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揭示调性在音乐创作与欣赏中的重要地位,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本质与魅力,从而为音乐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进一步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一、音乐调性的概述

(一)调性的定义

调性是音乐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定义了音乐作品的基调和色彩。从广义上来说,调性是指调的主音和调式类别的总称。它在音乐作品中起着定向和统一的作用。调性不仅确定了音乐作品的基本音高,还通过特定的音阶与和声规则,为旋律和声的构建提供基础。此外,调性与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风格形成和听众的音乐体验紧密相连。在不同的调性中,音乐作品的色彩、氛围和情感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调性在音乐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作曲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二)调性的分类

1.大调与小调

大调与小调是音乐调式分类中最基本且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调式。大调通常给人以敞亮、开阔的感觉,和声色彩明亮,多以大三和弦为基础,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在多数大调音乐作品中,听众可以感受到欢乐、积极的情感表达,这也是大调被广泛运用于庆典、欢乐场合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小调则带有一种柔和、暗淡的特质,从而产生了柔和、温暖的听觉效果。小调的和声以小三和弦为基础,色彩较为柔和,常常用于表达忧郁、沉思的情感。在许多小调音乐作品中,听众可以感受到一种内敛、深沉的情感表达,这也使小调在描绘复杂情感或夜晚与寂静场景时具有独特的优势。两者不仅在音乐色彩、情感表达上有所区别,更在风格形成、作品诠释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2.其他调式

除了大调与小调,音乐调式的分类还包括众多其他调式。其中,民族调式是一个重要的分类,其源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音乐传统。民族调式通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如我国的五声调式、日本的民俗调式等。这些调式能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具有各自独特的音乐色彩和情感表达。它们不仅代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传统,还为现代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元素。此外,现代音乐中还出现了多重调性、调性模糊、无调性等。这些创作技法突破了传统调性体系的束缚,呈现出更为多元、开放的特点,它们挑战着听众的听觉习惯,同时也为作曲家提供了更多表达个性和情感的工具。

二、调性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一)构建和声

1.调性对和声色彩的影响

和声色彩是指和声组合所呈现出的音色特质和情感氛围。调性在音乐中的运用,特别是在和声构建方面,对和声色彩的影响深远。调性决定了和声的基本属性和情感倾向,为乐曲赋予了特定的色彩和情感氛围。调性是和声构建的基础,从根本上引导着和声色彩的塑造。以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二月:狂欢节》为例,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是回旋曲式,以D大调为基础调性。叠部出现了三次,均为D大调。随着乐曲的推进,调性发生了变化,插部Ⅰ转到了它的关系小调b小调,插部Ⅱ转到了F大调。这些调性的转变使和声色彩更加丰富多变,为乐曲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层次和戏剧性。在小调部分,和声呈现出柔和、暗淡的色彩,与大调的明亮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乐曲的冲突与张力。

2.调性决定和弦进行的规则

和弦进行是指音乐中不同和弦之间的连贯性,它决定了音乐作品的和声结构,使音乐听起来更加流畅和有机系统。在一个调性中,和弦进行通常遵循特定的规则,以确保和声的连贯性。以C大調为例,其音阶包含从C到B的七个音符,其中可以运用多种和弦来构建丰富的音乐层次。在具体创作中,C大和弦是主和弦,传递出明亮而稳定的氛围,而D小和弦、E小和弦等,在音乐中起到过渡和变化的作用,为乐曲增添色彩与动感。比如披头士乐队的经典之作《Let It Be》就是运用了C大调的和弦进行。歌曲中,从C大和弦到G大和弦,再到A小和弦和F大和弦的巧妙转换,构建了和谐稳定的音乐骨架,更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使歌词中的“Let it be”传达出一种淡然与接纳的态度。而和弦进行的起伏变化,则如同情感的波浪,层层递进,最终在副歌部分达到高潮,令人动容。

(二)指导旋律发展

1.调性对旋律创作的指导作用

调性对旋律创作起到指导作用,为旋律提供了基础框架和音高方向,使旋律在发展中能够保持统一和协调。以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中的《六月·船歌》为例,这首曲目以g小调为基础调性。在旋律创作中,柴可夫斯基利用g小调的音高特性与和声色彩,创造出了柔和、宁静的旋律。在小调特性的引导下,其运用了一系列的级进和跳进,使旋律线条在保持统一的同时,充满了流动感和表现力。调性对旋律创作的指导作用还体现在对旋律发展方向的控制上。在《六月·船歌》中,对比部分转入了G大调,柴可夫斯基通过运用调性转换,使旋律在发展中逐渐转向更加明亮的大调,为乐曲带来了更加积极向上的氛围。这种调性转换丰富了旋律的色彩,还使整首曲目在情感表达上更加饱满和深刻。这种表现力的变化源自作曲家对调性的把控和运用。

2.不同调性下的旋律特点

调性在音乐中的运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不同的调性下,旋律的线条、色彩和情感表达都会有所不同。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十月·秋之歌》在展现十月深秋的悲凉情感时情感是激荡起伏的,所以在乐曲中段进入F大调,引申出表现主题情感的主题动机,在各声部交替出现,b乐句情绪逐渐激动,旋律在高声部表现,第21小节的第四拍落在了d小调的分解和弦上,推动情绪到达最高处。b'乐段下行的三连音的旋律线条使音乐情绪更加伤感。第30小节至第33小节是一个补充部分,是中段的结尾,三连音的欲断又连的效果带有悲伤的色彩,并由此引出更加悲凉的第三段。作者借助不同调性下旋律的不同来展现深秋时节人物心情从悲壮到凄婉的心境。

(三)影响曲式与结构

1.调性在曲式布局中的应用

调性在曲式布局中的应用影响着乐曲的整体结构,还决定着乐曲的发展脉络和情感变化。以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为例,其曲式结构中,调性布局十分严谨。在乐曲的第一乐章开头的“命运”动机以四音符“短-短-短-长”的形式出现,象征坚定的斗争信念。第二乐章是稍快的行板,调性转为降a小调,用双主题变奏曲写成。第一主题抒情、安详、充满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拉出,伴以低音提琴简单拨弦。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突出了调性中表现出的刚毅和英勇的特点。然后,旋律转入C大调,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表现出英雄经过思索后又获得了信心和勇气。这些调性转换丰富了乐曲的色彩,还使曲式布局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贝多芬通过运用调性转换,成功地塑造了乐曲的戏剧性和张力,使得整首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2.调性变化推动音乐发展

调性变化在音乐曲式与结构中的运用,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音乐作品能够通过调性的转换与发展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情感表达和层次感。还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为例,在这部作品的第三乐章中,创作者表述了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此时作品的节奏变化越发明显。在表现胜利即将来临时,作品节奏变得开阔,小调也转化为明朗胜利的C大调,丰富了乐曲的色彩。调性变化通过引入新的音高与和声组合,为乐曲带来了新的听觉体验和情感表达,以及深刻的音乐感受。作曲家通过运用调性的变化,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三、调性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一)调性促进音乐风格的形成

1.調性与不同音乐风格的关联

调性与不同音乐风格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其为音乐作品提供了基础框架,还影响了作品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以古典音乐为例,其强调清晰、对称的曲式结构和严格的调性布局,通常以主调开始,经过一系列调性发展,最终回归主调。这种调性运用方式,使得古典音乐呈现出庄重、典雅的风格特点。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其严谨的调性布局和对比鲜明的调性转换,彰显了古典音乐的严谨与和谐。而在爵士音乐中,调性则更加灵活多变,常常运用复杂的调性转换和模进等手法,营造出即兴、自由的氛围。如艾拉·菲茨杰拉德的《飞行的荷兰人》,其独特的调性处理和即兴演奏,展现了爵士音乐的自由与激情。

2.调性变化推动音乐风格的演变

在音乐发展史中,调性的变化不仅影响了音乐的结构和色彩,还推动了音乐风格的演变和创新。以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为例,这一时期的音乐以明确的调性为基础,旋律与和声都相对简单,形成了庄重、典雅的风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调性开始发生变化。到了古典时期,调性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调性转换也变得更加复杂。如莫扎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调性模进和转调手法,使得音乐呈现出更加复杂和丰富的结构。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调性变化更是达到了巅峰。作曲家们开始尝试更加大胆的调性转换和调性模糊,如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调性布局极为复杂,其通过调性的变化推动音乐情感的表达达到极致。可以说,调性变化是推动音乐风格演变的重要动力,作曲家们利用调性变化推动了音乐风格的不断创新。

(二)调性影响情感表达

1.调性对听众情感的影响

调性可以通过其内在的和谐与不和谐、稳定与不稳定等特性,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以b小调贯穿,其暗淡、悲伤的调性立刻将听众带入一种沉重、忧郁的情感状态。随着曲调的发展,调性逐渐转向更加明亮的大调,听众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悲伤逐渐转向希望与振奋。因此,调性对听众情感的影响是深刻而直接的。作曲家可以运用调性精准地传达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引发听众的共鸣。

2.调性在音乐叙事中的作用

调性不仅可以塑造音乐的色彩和情感,还能够引导听众进入特定的情境和故事。以约翰·威廉姆斯为电影《星球大战》创作的主题音乐为例,其标志性的主题旋律以壮丽的C大调开始,为听众描绘了一个宏大的宇宙景象。随着曲调的推进,调性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明亮的C大调逐渐转向暗淡的小调,再回归明亮的大调,这种调性变化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电影中英勇、悲壮和胜利的情节发展。调性通过其内在的逻辑和变化,为音乐叙事提供了丰富的层次和深度。作曲家可以通过调性的转换和发展来构建音乐中的高潮、冲突和转折,从而引导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所要讲述的故事。因此,调性在音乐叙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音乐作品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3.调性影响听众的音乐记忆

调性的独特性和辨识度能够加深音乐作品在听众心中的印象,从而更容易被记忆和回想。再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为例,作品以特别的四音符“短-短-短-长”主题开头,这一简洁而强烈的动机贯穿全曲,成为其标志性的音乐元素。作品中,创作者选择了在C小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赋予音乐作品一种坚定、激昂的情感色彩。这种调性的运用在听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作品的旋律更容易被听众深深记忆。此外,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命运”动机,将其贯穿于各个乐章,进一步增强了听众的音乐记忆。再如,保罗·麦卡特尼的《昨日》以G大调为基础,其简洁而优美的旋律和调性使得这首歌曲成为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即使经过数十年,听众仍然能够轻易地回忆起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调性,这也印证了调性对听众的音乐记忆会产生影响的特点。

(三)调性影响作曲家创作

1.不同作曲家对调性的偏好与运用

调性在作曲家创作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同作曲家对调性的偏好和运用体现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个性。以巴赫为例,他对调性的运用非常严谨,作品中常出现清晰的调性布局和对称的曲式结构。在《G弦上的咏叹调》中,通过微妙的调性变化,营造出深沉而纯净的旋律,展现出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而贝多芬则以其对调性的大胆创新和运用而闻名。他的作品中,调性转换频繁且复杂,如《命运交响曲》中的调性模进和转调手法,为乐曲注入了强烈的动力和戏剧性。这些不同的调性偏好和运用,不仅反映了作曲家的个性和风格,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音乐遗产和启示。

2.调性在作曲家作品中的标志性作用

调性可以成为作曲家作品的标志,是作品风格的体现,更是作曲家个人创作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肖邦的作品以独特的调性运用而著称。在《夜曲》中,肖邦巧妙运用了一系列暗淡的小调,如d小调、b小调等,为作品营造了深夜静谧、沉思的氛围,这种调性运用成为肖邦作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调性在作曲家作品中的标志性作用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调性转换和调性布局上。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中,李斯特通过大胆而独特的调性转换,将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语言。这些特点使作曲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四、现代音乐调性的发展与运用优化策略

(一)现代音乐调性的发展

1.现代音乐作品中调性的创新与变革

调性的创新与变革是现代音乐发展的推动力之一。相较于传统音乐对调性的严格遵循,现代音乐作品在调性上呈现出更为自由、多元的特点。比如菲利普·格拉斯的《爱因斯坦在海滩》,几乎摒弃了传统的调性系统,采用了无调性的创作手法。格拉斯通过音高和节奏的重复与变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传统调性束缚的音乐体验。此外,还有许多现代作曲家在调性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在约翰·亚当斯的《短路》中,作曲家运用复杂的调性转换和调性模糊,将传统调性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这些现代音乐作品中的调性创新与变革,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为听众展示了调性在现代音乐中的无限可能性。

2.调性模糊与多调性音乐的延伸

在现代音乐调性的发展中,调性模糊与多调性音乐不断被运用和延伸,挑战了传统音乐理论中的调性观念,还丰富了现代音乐作品的音色和表现力。多调性音乐在现代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品弱化调性的边界感,凸显调性游移可以使音乐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层次。这种多调性的处理方式,为现代音乐作品带来了具有独特性的音色和听觉体验。此类作品体现了作曲家们对调性创新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为听众提供了更广阔的音乐审美空间。

(二)音乐调性运用的优化策略

1.深入了解调性特性

要优化音乐调性的运用,就需要作曲家深入了解调性的特性,比如包括主音、音阶、和声以及调性转换等,每个调性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情感表达,了解这些特性可以帮助作曲家更精准地运用调性来塑造音乐氛围和传达情感。例如,充分了解大调给人带来的明亮、积极的感觉,并将其应用于欢快的音乐中;熟悉小调偏向于暗淡、忧郁的感觉,并将其应用到表达深沉的情感;同时,要充分理解调性转换可以带来的音乐发展动力,对不同的转换方式可以产生的不同听觉效果有一个全面的把控。

2.巧妙运用调性对比与变化

优化音乐调性的运用需要重视调性对比与变化。作曲家通过精心策划调性对比与变化,能够创造出丰富的音乐色彩。具体来说,作曲家首先可以通过在作品中引入不同的调性来制造对比。例如,在主调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或多个对比调性,这些对比调性可以是与主调形成鲜明对比的远关系调,也可以是色彩上形成微妙差异的近关系调。通过在不同段落或乐句中交替使用这些调性来营造出音乐上的张力和变化。此外,作曲家可以运用调性转换来推动音乐的发展。

3.与其他音乐要素协同作用

调性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元素,而是与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其他音乐要素紧密相连,共同构建出音乐的整体效果。因此,富有创意地运用音乐调性,主要是要注重其与其他音樂要素的协同作用。调性与旋律的协同作用能够塑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作曲家选择合适的调性来衬托旋律的线条和走向,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感表达。例如,在柔和的旋律中采用温暖的大调,能够传达出宁静和舒适的感觉;而在紧张的旋律中运用尖锐的小调,则能够增强紧张感和冲突感。另外,调性与节奏的协同作用对于音乐的律动和动力十分重要。不同的调性可以与特定的节奏型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例如,在快速的节奏中运用活跃的调性,可以营造出欢快、充满活力的氛围;而在缓慢的节奏中采用柔和的调性,则能够营造出宁静深沉的氛围。此外,调性与和声的协同作用也不可忽视。和声的色彩和厚度可以根据调性的变化进行调整,从而丰富音乐的表现力。例如,在明亮的调性中运用丰富的和声色彩,可以营造出温暖而丰富的听觉体验;在暗淡的调性中则可以通过和声的变化来增强音乐的张力和深度。

4.探索创新,注入新活力

调性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首先,作曲家可以不断尝试对传统调性的颠覆和重构,比如对传统调性体系的解构,尝试运用非传统的音阶、和声结构,以及探索新型的调性转换方式。其次,作曲家可以通过与其他音乐风格的融合来探索调性创新,尝试将不同音乐风格的调性特点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音乐体验。比如将爵士乐的即兴创作与古典音乐的调性结构相结合,可以产生出富有创意和活力的音乐作品。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创作的工具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作曲家可以多利用计算机音乐软件、声音合成器等现代工具,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音乐效果和调性变化。总之,探索创新并注入新活力是优化音乐调性运用的重要策略之一,作曲家需要通过颠覆传统、融合不同风格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为作品增添创意。

五、结语

调性不仅是音乐创作的基石,更是塑造音乐风格、情感和叙事的关键。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调性的运用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为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优化调性运用方面,作曲家需要深入了解调性的特性,巧妙运用对比与变化,同时与其他音乐要素协同作用,不断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引人入胜的音乐作品,让调性这一古老而重要的音乐元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林育.调性音乐的曲式结构[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2]肖桂彬.新调性与传统调性思维的交汇——三度结构和弦在《彼得·格莱姆斯》中的运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2):58-72.

[3]肖桂彬.新调性语境中的十二音技法在《旋螺丝》中的运用[J].音乐研究,2022(04):122-129.

[4]陈林,黄祖平.音程循环视角下的对称和弦及其运用——以传统调性音乐为例[J].齐鲁艺苑,2016(05):17-21.

[5]李诗原.从调性到无调性——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技法1949年以前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运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04):70-75.

[6]古军生.新时期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调性变换[J].中国音乐学,2005(02):127-132.

[7]姜蕾.超越调性:申克分析理论的发展与延伸——写在萨尔彻《结构听觉》译校后[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9-30.

猜你喜欢
音乐风格音乐创作
音乐风格视觉设计的通感隐喻方法探究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别具一格的“美国式”音乐风格——浅析约翰·科里亚诺《第三交响曲“大竞技场“》的创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