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尹昌龄对商州教育的影响

2024-04-17 05:00米晗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书院

米晗

摘 要:尹昌龄是晚清时期川陕地区有名的教育家、慈善家和实干家。清朝末期,商州地区书院残破、士风不振。在新政教育改革的号召下,尹昌龄建立商州中学堂,推动了商州教育从传统书院到新式学堂的转变。尹昌龄任职期间廉洁奉公,他率先打开了商州接受西学之风的门槛,并培养了一批学习新思想的先进人士,为商州社会教育的发展乃至陕西教育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关键词:书院;尹昌龄;商州中学堂;教育转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36

尹昌龄(1869—1942),字仲锡,晚号约堪,四川华阳人。尹昌龄二十岁中举,四年后以进士身份选入翰林院。其早年在陕西省白河、长安、商州、延安等地历练,对清末陕西的兴学、练兵、铁路等多有建树,被誉为“八局知府”。民国时期,尹昌龄在四川先后担任军政府审计院长、政务厅长、黔中道尹等重职。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官,将后半生投入慈善事业中。因此,尹昌龄以“五老七贤”之一为人所熟知。记载尹昌龄创办慈善堂的文章较多①,本文将视角聚焦于尹昌龄早年历练的清末时期,并将他创办陕西第一所新式学堂即商州中学堂带动了商州的近代教育转型作为重心,分析尹昌齡对商州地区教育的影响,探讨商州中学堂的创建对商洛以及陕西教育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1 尹昌龄创办商州中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②,商州知州尹昌龄创办了商州中学堂,为陕西省最早成立的中学③。清代商州属直隶州,辖于西安,位于陕西省东南。人口、占地面积、教育资源等均难以比拟西安府,而商州能最早建立中学,一是政策推行,二是尹昌龄个人才能,两者并行而得的。

清末时局动荡,传统书院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且康有为上《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建议“将公私现有之书院、义学、社学、学塾,皆改为兼习中西之学校”④。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清廷晓谕各省、府、州、县的书院,一律改为学堂。尹昌龄深谋远虑,其曾在翰林院任职,当其改任商州知州后,面对商州士风不振、书院破败已久这一现状,尹昌龄已找到解决的方法。《续修商县志稿》第九卷载:“兴学令下,各属多徘徊瞻顾,公独依然以全副精神创之为首。”尹昌龄面对“商州士风不振,弊在无书无师。书院徒存空名,山长第拥虚座。其弊又在无款”⑤这些问题,深思熟虑后进行筹划:将学堂地址选在商山书院旧址,扩建校舍;核查书院原有基金和房税收入;尹昌龄带头捐俸银用以鼓励绅士富商,并将龙驹寨北路骡店帮头银归学堂,用学堂存款发给富商生息。据尹昌龄《创办商州中学堂碑记》中记载,商州书院存款“仅三七钱五千五百缗”再到“除共用一万一千余金外,又聚有的款为常年经费”,可见尹昌龄筹款数量之大。尹昌龄将筹资用来构建学堂的讲堂、藏书楼、会食堂、监督厅、教习室、职员室、学生宿舍等,还从武昌书局、味经书局及陕西学务公所购买图书近10万册,“至各属买书之多,则以商州直隶州知州尹昌龄之最,每书一种多至三四百部,少亦百数十部”⑥。商州中学堂开设的课程有8科,分别为伦理学、国文、经济、史学、算术、天文、舆地和掌故。二年后又废除了天文,增加代数、法制、图画、体操等传统科目。其考试分为月中考和年终考两种形式,按成绩发奖学金,且年终考试奖金双倍以资鼓励⑦。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尹昌龄聘请湖北名学赵俨葳、州署幕宾寇庆煜任总教习,遵照湖北办学章程办理学务。学堂设立二班,招生80名,四月开课,商州中学堂成了商洛乃至陕西开办最早的中学⑧。尹昌龄任商州知州到办学开课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主要依靠尹昌龄的个人能力以及教育理念的领先。

在尹昌龄任职期间,商州中学堂由一个徒有空名的商山书院变为规模庞大、设备齐全、经费充裕、师资雄厚而名扬陕西的新式中学堂。尹昌龄在陕西省建立了多所新式学堂并创办了陕西省会农业学堂、工业学堂等,尹昌龄多次受到清政府嘉奖。由于尹昌龄任职期间干实事,受到商地人民的爱戴,离任时商州中学堂师生以及商州的老百姓夹道欢送,不绝五里。尹昌龄将其创办的商州中学堂形成一种办学模式,供陕西其他府州参考学习。尹昌龄调任凤翔后,因扩修凤翔中学堂,曾于光绪三十年(1904)派绅士二人来商州中学堂进行考察,学习办学经验⑨。

2 商州中学堂的发展与转型

2.1 商州中学堂的后续发展

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尹昌龄升任凤翔兼西安知府,商州知州由四川籍杨宜瀚接任。商州中学堂同年聘于右任为总教习,王式金任分教习。之后由胡启虞、劳启勋、孔繁朴(表1)等相继担任商州知州并监管商州中学堂。在此期间,学堂设施不断完善。光绪三十三年(1907),初任监督为山阳人吴怀清,吴延聘请郭法为教习,授课齐全。之后由孟之培接任学堂监督,并聘请山西仇燕天、蒲城张攀柱为教习。宣统元年(1909),张兴彦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化专修科留学归国后,接任商州中学堂监督。在此期间张兴彦从上海购买众多理化仪器、药品和博物标本等,使学堂教学设备不断完备,使学校教学质量大有提升,为商州的地区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2.2 商州中学堂的转型

商州中学堂的发展受时代影响。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兴起,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商州中学堂也得到了一次转型的机会。辛亥革命后,地方军队占驻学堂,使学堂存款提尽,教学设备尽毁以及图书散失,学堂遂停。民国时期,中学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商洛地区先后建立了11所中学。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维修老街东门里商州中学堂校舍,改为商县中学校(图1),于1916年8月招生,到1917年共有3班学生。商县中学从建校到民国末年共毕业了1389名学生k。这时的中学堂进入低谷阶段。尽管受战争的影响,教学发展难以正常维持,但是商州中学堂的发展并未停歇。商州中学堂因战争波及校舍毁坏,“民国五年(1916)五月,贺永庆受政府委托,维修老街东□里商州中学堂校舍,八月招生开学,定名为商县联合县立中学校”l。之后每一次受到外界影响或者内部重组革新都会进行一次改名。如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名为商山共立中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名为商山联立中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改为陕西省立商县中学。划时代的革新也将商州中学堂彻底转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的教育都在进行转型发展。1988年商县撤县设市,校名也改为“陕西省商州市中学”,直至2002年学校名称由“陕西省商州市中学”改为“陕西省商洛中学”,最终定名为现在的商洛中学。

尹昌龄作为晚清科举出身的进士,他从中央官调任地方官,远比普通地方官员有远见,所以在商州任官能够以教育为先。在朝廷颁布教育改革的谕令后,尹昌龄在一年之内迅速地将商山书院改建为学堂,成为陕西建成新式学堂的第一人,在他的影响下,陕西省改建新式学堂成为风潮。尹昌龄离开商州后,商州中学堂在尹昌龄的教育理念下蓬勃发展,为商州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促使商州多种教育得到发展。

尹昌龄推进商州近代教育的转型,对商州、陕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商地对于传承和发扬尹昌龄精神非常重视,商洛中学组织召开了关于商洛中学创始人尹昌龄先生的研讨会,特别是于2010年10月12日举办的研讨会,商洛市委地方史志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校史志研究会副理事长魏天纬以及尹昌龄先生的孙子尹大锡、凤翔中学负责人、西安中学负责人等出席。足以证明,从商州中学堂到商县中学校再到当今的商洛中学,尹昌龄“教育救国”的教育思想一直扎根于商州人的心中。尹昌龄先生坚守“实业救民”“教重于养”理念,一生热心教育、提倡新学,施惠于民,是中国近代史上先贤志士的杰出典范。

3 尹昌龄对商州教育发展的贡献

3.1 重教育,促西学,改学风

尹昌龄重视教育,因其为民族之兴。尹昌龄以“广教化、振士风、昌明德、兴家园”作为商州中学堂的校训,可见尹昌龄以“教育救国”作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尹昌龄受新学影响,对书院进行改制,推动商州的教育事业发展,因此商州教育的意义与性质和功能都是不同的。尹昌龄对商洛地区的教育影响是持续性的,促进了商洛地区教育的转变和西学的传播m。新式教育培养的学生,他们在学堂受到的教学内容更加实用,授课方式更加多样以及实验仪器的新颖,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与新思想,逐步瓦解传统的绅士阶层,进一步促进近代商州教育转型。例如,从商州中学堂毕业的华文卿和程遵洛,还有丹凤县龙驹寨人马彦翀,商同地方人士捐资创办私立凤麓中学,他们都是接受新思想的证明。

尹昌龄创办商州中学堂扭转了商州的学风,尹昌龄的《创办商州中学堂碑记》中描述了他刚到商州时士风不振,尹昌龄任职商州知州后,在他的作为下商州百姓兴学成风。对此,当时任职洛南知县的张俶澜在《改建洛南小学碑记》中写道:“商之学堂得尹太守董之,先各属成,其美备亦为各属冠。吾洛富庶不及商远甚,而乡闾父老及他邑民之商于斯者,咸晓然于兴学之不可缓,慨然捐资以益之,期年而吾洛之学堂亦成。”n由此可见尹昌龄对商州教育的贡献,扭转了商州的学风,推动了商州教育的转型。

3.2 培养新式人才,提升了受教育群体

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教育的普及,而教育的普及提升受教育的群體,推动了商州教育向现代化的转型。商州中学堂以及商县中学校都为当地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例如,从商州中学堂毕业的华文卿(1880—1963),任官期间刑清政简,修文校业,惠政于民。因其父常年卧病,专心研读,同讨脉理遂成名医。新中国成立后,华文卿虽年近古稀,仍坚持行医。1955年进入省中医研究所,任中医内科主任及医史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等职。还有同时期从商州中学堂毕业的程遵洛(1882—1948)。程遵洛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开始续修商志,任续修商志馆副馆长,并负责撰修《沿革》《教育》《职官》三卷和部分资料的采访工作。程遵洛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商洛,为商州发展和商地教育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据统计,道光三年(1823)商州人口增至239000人(《大清一统志》卷192)。光绪初年(1875)商州户口增至43122户,310794人(《商州直隶州乡土志》)。据民国十二年(1933)陕西省邮局调查,商洛6县当时人口数为1083887人,其中,商县229746人。又根据《商州市志》了解从民国元年(1912)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商县人口最低值在民国元年(1912),为209547人,人数最高值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316344人。可见从道光三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商县人数增长是较为稳定的。由《商洛地区教育志》了解,道光七年商州书院和州学的总人数为30名,全商洛一年招生仅70人。辉煌发展是在乾隆时期的罗文思接管商州书院后,商州先后考取进士10人,举人58人,贡生266人。当时官学和私学兴盛,从州学、县学的人数便可看出,受官方教育的人数甚少。而到了清末教育改制尹昌龄创办商州中学堂时招收2班80名学生,民国十三年(1924)商县中学校共有3班学生121名,到民国三十年(1941)商县中学校共有453名学生。商县中学从建校到民国末年共毕业了1389名学生。

4 结语

从晚清尹昌龄创办商州中学堂之后,特别是民国时期,商州受中学教育的人数明显增加,新的教育理念被新式教育机构采纳并贯彻到教育实践中。新式学堂的不断兴起以及留学生的派遣,为近代商州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才,也促进了商州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州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o。可见尹昌龄办学对商洛地区教育转型做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县中学校改为名商洛中学,从1949年至1999年的50年间,商洛中学共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0308人p,与民国时期商县中学校受教育人数相比是新的飞跃。从明清时期的商山书院到清末民初的商州中学堂再到如今的商洛中学,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体现了商州教育的转变和商洛地方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不仅为商洛也为陕西的近代化教育做出贡献。

注释

①许丽梅.民国时期四川“五老七贤”述略[D].成都:四川大学,2004;钟平,米晓燕.试析尹昌龄的办善思想[J].文教资料,2006(33):180-181;王跃.尹昌龄:任官奉清廉 扶弱扬仁风[J].四川省情,2019(11):53-55.

②周奉煜,李彦辉.商州中学堂兴办时间补说[J].商洛学院学报,1997(3):83-84.

③陕西省教育志编纂办公室.我省第一所中学[J].陕西教育,1988:20-21.

④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1:312.

⑤商洛地区教育局.商洛地区教育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624.

⑥杨汉名,魏天维.陕西教育志资料续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510.

⑦陕西省商洛中学.尹昌龄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4.

⑧商洛地区教育局.商洛地区教育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38.

⑨陕西省商洛中学.尹昌龄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5.

⑩商洛地区教育局.商洛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139.

k商洛地区教育局.商洛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629.

l商洛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洛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628.

m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J].近代史研究,1987(3):245-270.

n陕西省商洛中学.尹昌龄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75.

o李志松.论陕西教育的近代变迁,教育评论,2012(5):147-149.

p商洛地区教育局.商洛地区教育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79.

猜你喜欢
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福州西湖书院
白鹿洞书院记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办好书院 造福农村孩子
书院讲习一例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