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年钝语

2024-04-16 05:50远野
海峡姐妹 2024年4期
关键词:司马懿杨绛人生

文/远野

在中年的河流里漫溯,总感觉感官与节奏都慢了许多,对“钝”便有了更多体会与接纳,这是“敏捷”的年轻时代所不可想象的。现在看来:钝,实则是一份厚实的美。

都说时光过后,只剩沉寂。杜牧曾在赤壁拾得一枚断戟,深切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种穿越前世的认知,是当事的前人不可能有的厚度。几百年后,白刃徒成断戟锈铁,印证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沉寂与落寞。人亦如器,常为岁月所败,美人、英雄同悲白发,凡夫俗子更是无声磨损,这算时间的最大公平吧。

钝者,大巧若拙,大锋无刃,表情可能憨厚,内里却是厚重强大。金庸许是欣赏这一秉性,给机智的黄蓉搭一个迟钝的郭靖,偏这汉子适合力量型的降龙十八掌,以钝取强,终成大家。再给跳脱的杨过配一把无锋的玄铁重剑,以钝降躁,从而磨炼出无坚不摧的浑厚。他们的钝,不是不足,而是强基固本,稳扎稳打。主动求钝的人,甚至可以算是智者。女作家凉月满天(闫荣霞)在英雄无数的三国时代挑出了司马懿,专门为他写了传记体小说《司马懿——一个能忍的牛人》,瞄准的就是他身上的钝感力。作者认为,恰是那份超常的钝,让他以二流的才具,从一流的敌手和雄猜的上司手下存活下来,并最终赢取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江山。司马懿一生,遇到太多的聪明人,却一钝降十敏,成为最后的赢家。曹操命他教导曹冲,他却认为“聪明尽显而为人君者,古未有之”,曹冲果然不寿。杨修满脸写着聪明,他也不愿意接近,杨修终因多度抖露机智而身殒业毁。如果以结果论,只有钝钝的司马懿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思想者则自觉垂青于钝。荀子在《劝学》中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看好的就是钝的力量。火爆一个暑假的《长安三万里》,其主角高适就是典型的“钝达者”。少时口吃,读书识字如见蝌蚪乱游,练枪射箭皆有不及,唯有一遍遍地以“勤能补拙”自我慰藉和坚持。二十犹在躬耕,三十方有诗名,四十才封丘尉,五十仍作幕僚,在诗思敏捷的李白,少而聪慧的杜甫面前,何尝输个十万八千里?终不懈也!以十年为一维度,徘徊于长安和梁园,蹉跎于梦想与碰壁,但坚持着缓慢却不曾停止地成长,终成冷静缜密、智计百出的老将,制敌、戡乱、平叛,一系列惊艳操作,终得以封为县侯,概括繁星一般的同代诗人,后人感叹“以诗而达者,唯适一人”!他所凭者,钝与韧而已。《大话中国艺术史》的作者意公子也在为“钝”发声,她在解说《庄子·达生》中强调:“无为,就是不内耗自己”,做到对自己放手,对头脑放手,对命运放手,做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说到底就是钝化自己,从而无为无败,无执无失。同样,钝在“我被聪明误一生”的苏轼《洗儿诗》中,成为了一种“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期待。想起《伤仲永》,其作者王安石和他的天才儿子王雱,若都钝点,他们的人生,甚至那个时代,会否不同?如此,敏又何切,钝又何妨?

鲁迅也算是自“钝”的人。其挚友许寿裳曾亲自问过先生本人,为何以“鲁迅”为笔名,他笑着说:“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他还用过豫、豫才、鲁行等含着懈怠、迟钝之意的一系列笔名。他还曾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这些无一不是强调由鲁而迅,由钝而达。在个人修行上,他犀利地声讨过“抖机灵”的行为,在《捣鬼心传》中推出“捣鬼有术,亦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的结论,其立场与态度不可谓不鲜明。与此英雄所见略同的美国总统林肯,一直没少挨愚鲁的骂名,却以自身的真挚、坚韧与献身,成功阻止了联邦的分裂。他对所谓聪明的抨击则理同话同:“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人做事,天在看,聪明机巧,有时反不如适当地“愚钝”。

乱花常会迷人眼,钝有可能是最后的亮色。纵观历史,诚钝胜于机巧的事例不为唯一。李世民曾一度困于区分臣子的忠奸,机灵的人向他建议“以诈试诚”——故意对臣子正话反说来试探。他则勃然变色地驳斥:“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这份正道直行的认知与坚守,至今仍值得尊敬。而当他最终知道“过度”正直与强项的魏征,在每次揭逆鳞进忠谏之后,都要偷偷地记录留证,便怒不可遏地撤消了给他的一切待遇和荣誉,可见他对“聪明”之不容。曹丕就没有那么厚道了,为了试探华歆的真忠假忠,就来了一番“人性的检验”,最终把一个当朝丞相给搞疯了,但他自身何尝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如此可谓无“钝”真还不如有“钝”。

钝,不是不知不明,而是包容和承受。那些知钝、认钝、用钝的人,多有常人所不能及的成就。童年爱因斯坦,在“第三只板凳”的故事里尽呈愚钝和执着,却终究成长为最顶级的科学家。曾国藩是另一个从驽钝走向成功的人。左宗棠说他“书憨”,梁启超说他“钝拙”。但正是这样一个“资质平庸”的人,终把湘军训练成了清朝的主力军,让大清延续了几十年。他很自知并重视自己的“驽钝”,每次打仗都小心谨慎,充分准备,深挖壕沟,高筑围墙,修建坚固的营寨,常和敌人打消耗战。虽耗时费力,终稳获大胜。他的家书,亦多强调诚、实、钝、韧,成为良好的家风家训,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子孙,成为妥妥的“钝”生赢家。

杨绛先生则把“钝”放在家庭经营之道中。她在《我们仨》中点出:一个家最好的模样,是大事尊重,小事原谅,不争对错,不翻旧账。在杨绛的记录中,她和钱钟书只吵过一次。两人曾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争执了起来,杨绛说钱钟书的口音里有乡音,钱钟书不服,说了很多伤感情的话。杨绛也不甘示弱,处处反唇相讥。最后两人请来一位会说英语的法国夫人公断,杨绛赢了,但是她却并不开心。“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然后两人从此定下了规矩,“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家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讲道理、讲敏慧的地方。往往是赢了是非,输了感情,适当地钝点,却能让家庭的船平稳行驶,这是多么智慧的认知呀。

钝,乃是时间给我们的厚礼。走进人生的秋季,我深切地感觉到自己五感钝了,思维钝了,语言钝了,心态钝了,容颜钝了,行动钝了,欲求钝了,人生也钝了,唯一随之增强的是钝感力。这个被渡边淳一称之为“迟钝的力量”的东西,就是从容面对生活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的一种能力。是的,钝也是一种能力,我们越能接受人生历程和文明进程积累的钝,也就越能走出真诚稳实的一生,这实则也是一份时光与经历的厚予厚幸。

钝,实则是新陈代谢的演化,是岁月沉淀的果实,既不可避,毋宁视作人生境界的抵达。钝眼看世界,时间和事情都慢了许多,正好让我们有更宽裕的准备和更充分的应对。当钝感来临,不要慌、不用慌、不必慌,不妨该放就放,该忘就忘,任自己散下来、闲下来、缓下来、稳下来、静下来,变一种状态品人生,换一个角度与世界共处。正如“太阳下山有月光,月亮西沉有朝阳”,我们只需活好每个阶段该有的模样,则“钝”生之中,自有美好。

猜你喜欢
司马懿杨绛人生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选择
选择
司马懿何以能绝处逢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老谋子司马懿
独一无二的你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