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兴洋,于庆生,2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1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表现为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众多器官和组织中。患者需要终身通过驱铜治疗以延缓病情,延长生命。而当过量的铜堆积于肝脏时,可发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大、脾功能亢进等严重并发症[1]。此时,驱铜治疗不能继续进行,患者常常需要行脾切除术从而解决脾功能亢进,恢复肝功能,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在临床观察中,脾切除患者术后前后均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脾虚证候,如腹胀、纳差、便溏、乏力等。而脾切除术后应用健脾活血中药,不仅对脾虚证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对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基于HLD并发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肝功能的变化对脾虚证形成的影响,并探索健脾活血中药干预的疗效。
1.1 HLD诊断标准[2]具有锥体外系症状/肝病症状,角膜色素环(K-F环)阳性,血清铜蓝蛋白低于正常下限、24h尿铜>100μg或肝铜>250μg/g肝(干重)。
1.2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3]分别以血清胆红素水平、血浆白蛋白水平、凝血酶原延长时间、腹水程度以及肝性脑病的异常程度,以轻、中、重度,分别计1、2、3分。得分为5~6分为A级;得分为7~9分为B级;得分为10~15分为C级,对应手术危险程度低、中、高3等。本研究中我们选取肝功能为A或B级或经保肝治疗肝功能达到A或B级的患者行脾切除术。
1.3 脾功能亢进分级标准[4]①轻度脾亢:白细胞(3.0~4.0)×109/L,红细胞(2.5~3.5)×1012/L,血小板(7.0~10.0)×109/L。②中度脾亢:白细胞(2.0~3.0)×109/L,红细胞(1.5~2.5)×1012/L,血小板(5.0~7.0)×109/L。③重度脾亢:白细胞2.0×109/L以下,红细胞1.5×1012/L以下,血小板5.0×109/L以下。
1.4 脾虚证诊断标准[5]根据中医辨证思想及脾虚证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研究,脾虚证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食后腹胀、乏力、消瘦、面色萎黄、大便溏泄、舌淡,胖嫩/胖大,边有齿痕、脉细。
2.1 纳入标准 ①临床确诊为HLD;②经血常规检查及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脾功能亢进;③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或B级或经保肝治疗达到A或B级;④无其他重大系统性疾病;⑤所有行脾切除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2 排除标准 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②患有其他重大系统性疾病无法手术者;③术后早期出院不能随访者。
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2022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因HLD合并脾功能亢进需行脾切除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35.63±13.15)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30例,B级10例;脾亢程度轻度15例,中度16例,重度9例。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4.20±14.23)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31例,B级9例;脾亢程度轻度18例,中度15例,重度7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脾虚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方案符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要求,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同意开展(批号:2019AH-31)。所有参与者术前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4.1 对照组 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常规予以保肝、营养支持等综合处理。经保肝、输注人血白蛋白、血浆等治疗调整患者肝功能至Child-Pugh分级为A或B级、血小板计数大于30×109/L、凝血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术中采取精准脾切除术[6]。术后予以抗感染、保肝、补液、营养支持等常规支持治疗。
4.2 观察组 术前准备、手术方式、术后常规支持治疗同对照组。术后第2天予以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桃仁、红花组成的健脾活血方(剂量随证加减),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疗程至术后2周。
5.1 肝功能 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清晨采取静脉血3~5m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7600-120E型,日立公司)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水平。
5.2 脾虚证及其疗效 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第1、3、7、14天,以专人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患者全身情况及腹部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资料,通过脾虚证诊断标准评估脾虚证的有无,并以治疗前后脾虚证的单项症状(食欲减退、食后腹胀、乏力、消瘦、面色萎黄、大便溏泄)综合评分下降率来评价脾虚证治疗的疗效。评分细则:以上6项脾虚症状按照无症状、症状轻微、症状明显、症状严重分为4个级,依次计0、1、2、3分,并将各项评分相加得到总积分。综合评分下降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显效:70%≤综合评分下降率<100%;有效:30%≤综合评分下降率<70%;无效:综合评分下降率<30%。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统计学描述,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满足正态性且方差齐)或非参数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不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准为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中医辨证分析后,有脾虚证证候的患者共64例,无脾虚证证候的患者共16例,脾切除术后存在脾虚证证候的发生率为80%。脾切除手术前后,观察脾虚证的单因素分析,脾虚证形成与患者性别、年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第1天ALT、AST、TBIL以及术前ALB水平与脾虚证形成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脾切除手术前后脾虚证形成的单因素分析(±s)
表1 脾切除手术前后脾虚证形成的单因素分析(±s)
项目检测时间无脾虚证(16例)有脾虚证(64例)t/χ2P性别(男/女)-7/9(30/34)0.0500.823年龄/岁-34.86±10.5635.46±12.85-0.1730.863 ALT术前35.87±8.5840.76±6.38-2.5510.013术后第1天98.68±4.56112.59±8.36-6.401<0.001术后第7天51.82±7.6653.19±6.83-0.7000.486术后第14天38.26±10.9236.88±8.460.6320.529 AST术前32.87±6.6335.68±4.36-2.2400.028术后第1天98.46±10.56106.18±6.42-3.951<0.001术后第7天46.81±2.6846.96±4.37-0.1850.854术后第14天32.69±5.5834.16±7.36-1.0070.317 TBIL术前18.53±3.8220.26±3.62-2.0790.041术后第1天21.59±7.3624.89±6.59-2.1130.038术后第7天15.49±6.3816.21±8.89-0.4160.678术后第14天5.36±6.335.86±4.23-0.4150.679 ALB术前36.86±2.8835.24±1.962.9410.004术后第1天35.88±3.6835.20±4.110.7800.438术后第7天38.45±6.0837.82±5.120.5010.618术后第14天41.69±4.5641.42±3.880.2850.776
2组患者治疗前ALT、AST、TBIL、DBIL、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ALT、AST、TBIL、DBIL、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ALT、AST、DBIL水平显著下降(P<0.05),ALB水平显著升高(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s)
注:ALT(正常值范围9~50U/L);AST(正常值范围15~40 U/L);TBIL(正常值范围≤26umol/L);DBIL(正常值范围≤4umol/L);ALB(正常值范围40~55g/L)。
指标检测时间观察组对照组tP ALT术前37.12±26.5732.38±18.880.9200.361术后第1天113.26±9.63118.87±28.56-1.1770.243术后第7天53.26±6.8856.56±8.99-1.8440.069术后第14天38.65±12.3848.37±15.12-3.1460.002 AST术前35.00±20.1034.94±10.140.0170.987术后第1天99.89±18.66106.79±20.57-1.5710.120术后第7天46.93±3.6349.68±8.96-1.7790.076术后第14天33.28±15.5640.05±14.66-2.0030.049 TBIL术前19.19±8.3419.91±8.21-0.3890.698术后第1天22.91±5.6524.45±3.98-1.4090.163术后第7天15.97±8.6718.88±12.36-1.2190.227术后第14天14.25±3.2215.33±2.29-1.7290.088 DBIL术前5.01±2.645.23±2.18-0.4060.686术后第1天8.98±2.489.32±1.68-0.7180.475术后第7天6.68±2.667.42±1.96-1.4160.161术后第14天3.21±1.544.87±1.12-5.513<0.001术前37.08±3.7034.91±5.981.9520.055术后第1天35.78±2.8834.58±3.981.5450.126术后第7天38.59±3.3836.93±4.051.9900.050术后第14天42.58±4.2640.05±3.262.9830.004 ALB
2组患者中有64例出现脾虚证证候,其中观察组35例,对照组29例,结果显示,观察组运用健脾活血中药治疗脾虚证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脾虚证疗效比较
HLD是由于常染色体ATP7B基因突变导致机体铜代谢障碍的遗传性疾病,是一种少数可以通过终身驱铜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7]。过量的铜沉积于肝脏,引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大脾亢,患者出现严重的肝功能异常。而肝功能的异常往往伴随着腹胀、纳差、乏力、萎黄等一系列脾虚证的症状。且当脾功能亢进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驱铜治疗继续进行,脾切除即成为一种必要的治疗方式。而脾切除术后早期,肝功能指标将进一步上升,加之手术与麻醉创伤,气血亏虚,脾虚症状也随之加重[8]。脾虚运化失司,可出现营养障碍,严重影响手术预后。本研究结果与此高度一致,术前与术后第1天肝功能指标是影响脾虚证的重要因素。随着术后肝功能改善,脾虚证也随之好转。
中医理论中,肝脏五行属木,脾脏属土,从五行相克理论可知脾脏受到肝脏的制约,正常生理状态下,合理的制约关系维持着机体的正常运转。而HLD患者因受铜毒侵袭,导致肝木亢盛,久病传脾,以致脾虚[9]。而脾虚日久,血瘀脉阻,则会引起脾土过亢,脾土反侮肝木,反而又加重了肝脏的损害[10]。这与现代医学脾功能亢进、脾大导致的肝动脉血流减少,肝脏血供不足的病理现象不谋而合[11]。故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从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出,HLD脾切除患者不仅有脾虚证的表现,同时具有因脾脏瘀血以及手术创伤所导致的血瘀证候[12]。因此,我们结合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与张景岳《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组方思想,组成健脾活血方(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桃仁、红花)。本研究结果显示,脾切除术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LT、AST、DBIL术后第14天较对照组显著下降,ALB术后第14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表明健脾活血中药对脾切除术后的肝功能改善有显著疗效。同时,观察组脾虚证综合评分下降率优于对照组,说明健脾活血中药可有效改善脾虚症状。对脾切除术后机能恢复以及预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术前与术后早期肝功能是影响脾虚证的重要因素,而健脾活血中药显著地促进了脾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同时对脾虚证候的改善具有确切的疗效。由此看出,健脾活血中药的运用是加速脾切除患者肝功能恢复、改善手术预后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