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对盐碱地的改造力度

2024-04-16 09:42曹春芳
公民与法治 2024年4期
关键词:盐碱盐碱地养殖

曹春芳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沧州考察调研时,详细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要求“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给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河北省应加大盐碱地改造力度,不断探索新方法,降低土地盐碱度,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根据河北省第三次土壤普查结果,2023年河北省共有盐碱地583.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06%,在9个地市均有分布。其中,盐碱耕地570.25万亩,占比97.7%;盐碱荒地13.17万亩,占比2.3%。盐碱地改良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国内对盐碱地改良研究已在水利工程、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全面展开。

完善资金链是盐碱地治理的首要问题

从国内外盐碱地改良开发经验来看,不论是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又或是水利工程等技术,都需符合盐碱地改良区的自然客观情况,综合考虑水资源、占地面积和投资维护成本等因素,在生产中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综合改良技术,提高盐碱地改良效率,减少水土资源的浪费,降低运行维护费用,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盐碱地治理行业尚处于试验和市场培育阶段,盐碱地改良费用很高,仅靠财政投入是杯水车薪,资金链问题成为盐碱地治理与再开发的瓶颈。

为此,建议一是省级成立农业专项发展基金,明确治理盐碱地的资金渠道,专项用于盐碱地的综合整治。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发挥基金的牵引带动作用,吸纳具有资金链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共同投资,引入各种渠道的金融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大力发展“林渔结合”“林牧结合”以及各种林下经济和旅游经济,缓解财政压力并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盐碱地治理得到“质”的提升。三是增加项目收益渠道。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盐碱地改造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在完成土地整理提质增效改造后,在新增耕地指标和粮食产能指标交易方面,制定统一规范、简捷有效的交易办法,明确将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收入拿出一定比例反哺用于盐碱地改造,提高经营主体的收益能力,进一步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

有序分类治理是盐碱地治理的主要路径

在治理资金有限的现实情况下,盐碱地治理必须进行实地勘察、综合研判,立足盐碱地实际情况,排列出改良区的先后次序,帶动整个盐碱地治理行业的先期发展。

一是轻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0.1%~0.2%),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技术改良,改造成中高标准农田,种植各类耐盐碱植物和经济作物。积极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采取各种盐碱地改良新技术,将盐碱地进行集中连片改造,实现耕地盐碱治理的新突破,广泛种植豆类、大小麦、玉米、棉花等相对耐盐碱作物,部分地区改良后还可以种植辣椒、番茄、油葵等经济作物,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中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0.2%~0.4%),可以建设生态改造林木,通过合适的土壤工程改造实现植被种植覆盖。首先,做好土地情况调查,提前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因地制宜,从盐碱地造林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对灌排蓄基础水利设施执行高标准配套。其次,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探索节水灌溉、使用容器苗造林等模式,科学选种、育林,以乡土树种为主,以乔灌木为主,结合地被草本植物,采用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合理搭配,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生态系统稳定的复合式混交防护林,有效提高盐碱地造林成活率。种植耐盐碱的林木和草地植被,加强盐碱地的固氮、固水,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力和有机质含量,改善盐碱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利用混合种植手段发展盐碱农业和生态经济,改变盐碱区域生态环境。再次,要大力开发林下经济,研发和推广耐盐植被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依托各种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综合种养模式,研发和推广“菜-渔”“稻-蟹(虾)”等产业混合种养模式,培育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形成盐碱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良性发展局面,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是重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0.4%~0.6%),可以发展禽畜养殖业。通过采取施加土壤改良剂、覆沙质土后重耙旋耕播种苜蓿草等耐盐碱草种的方式,运用工程、生物、化学等技术对盐碱草地进行综合治理,提高综合植被覆盖度。同时,鼓励集约化经营,建设“光伏+数字化”种养业融合示范基地,鼓励鸡鸭鹅兔等小型禽畜规模化养殖场发展,大力推广数字化养殖技术、标准化养殖管理和系列化加工生产,建立屠宰、包装、冷链及物流一体化的标准示范基地,依托物联网做到智能溯源,实现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保障食品的绿色安全可靠。

四是盐碱荒地,主要分布在沧州、衡水的5个县,可以发展海产品养殖业。可以充分利用盐碱荒地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一是研发海水育种新品种,围绕鱼类、虾类、螺类等开展生长、抗病、抗逆、体色等性状的研究和海洋生物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良苗种保障。二是加大名特优新养殖,紧盯市场需求,扩大本地优势资源品种养殖,积极推广鲈鱼、对虾等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大幅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比重,生产更多优质蛋白满足市场所需。三是延长水产品加工链条,开展水产品冷鲜和分割加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海鲜食品、生态鱼系列菜品和预制菜,拓展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设成为集水产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渔业贸易、休闲渔业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是盐碱地治理的技术支撑

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激活科技变量是关键。无论是耕地保护、盐碱地治理,还是秸秆利用、农膜回收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都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所以,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支持科研院所在盐碱地建立耐盐碱优良种苗研究、繁育、推广、销售集散基地,研发新型优质品种;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等综合措施,使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把“不毛之地”改造成为盐碱地综合治理示范基地。积极探索推进综合农事服务改革,推行“四统一”社会化综合农事服务,支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综合素质,走出一条稳定粮食生产、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盐碱盐碱地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盐碱荒滩的“底色之变”
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青虾混养技术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盐碱胁迫对三种西藏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影响
猪市虐我千百遍 我视养殖如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