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涵智 刘娟娟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目标成本法是指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基于市场价格和企业期望利润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从产品设计阶段开始的全生命周期,通过各部门、各环节乃至上下游企业的通力合作实现目标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1-2]。
传统成本管理法主要通过减少生产要素投入、降低非必要开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降本增效。传统成本管理法的缺陷在于过分依赖企业财务核算的准确性。由于财务核算是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其具有滞后性。在业务实质已经形成、绝大部分成本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传统成本管理无法达到大幅压降成本的目的[3]。与传统成本管理法相比,目标成本法着重事前对产品成本进行干预[4]。
S 单位为某高端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系统级或模块级通信设备。S 单位根据研发生产流程和现有部门建立了目标成本管理组织架构(见图1)。由图1 可知,该单位的目标成本管理主要由目标成本领导小组负责,目标领导小组由目标成本管理部门(市场部、经营计划部、财务部)、目标成本执行部门(研发生产部、物资管理部)组成。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如下:
图1 目标成本管理组织架构
市场部负责确定目标价格,从外部市场获得明确的目标价格输入,作为筹划目标成本、下达市场任务书的依据。
经营计划部负责筹划和分解目标成本,组织目标成本筹划分解,会同财务部对目标成本进行过程监督和考核。
财务部负责核算与分析目标成本,根据目标成本下达预算,核算实际成本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
研发生产部负责在目标成本下开展设计和生产。
物资管理部负责实施采购,根据目标成本开展供应商谈价、采购工作。
目标成本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议目标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听取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汇报并确定目标成本;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负责协调限价设计、成本筹划、成本控制、成本评估所需的资源。
目标成本领导小组根据市场部提供的外部价格情况,结合预期收益率(一般按5%考虑),确定目标利润,倒推目标成本。经营计划部根据研发生产部提供的来源于物料清单系统(Bill of Material, BOM)的产品结构,按照生产费用要素将目标总成本分解至各费用项目,结果如表1 所示[5-6]。
表1 目标成本分解表
针对产品的复杂程度,运用不同的成本分解方法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
1.模块级产品
按照责任部门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模块级产品通常由于结构层级简单,由单一部门负责生产制造,不需要多部门协作;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明确区分各部门负责的工序。针对这类产品,目标成本的分解只需要落实责任部门,为每个部门制定该产品的目标成本即可。
2.系统级产品
先按照生产对象进行目标成本分解,再按照责任部门进行分解。系统级产品通常由多个模块组成,层级结构比较复杂,涉及多个分系统产品的生产制造。针对这类产品,首先要将目标成本分解至各个分系统、模块级产品,确定每个分系统产品的目标成本,然后将各分系统的产品逐级分解至各责任部门。对结构复杂、由多个产品或分系统组成的系统级产品,需要采用明确责任部门、明确生产对象相结合的分解方式,对其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与控制[7]。
该阶段重点应关注产品设计的经济性,与性能先进性、质量可靠性作为同等重要的核心指标,在目标成本下进行研发设计,严防过度冗余设计导致成本过高。
该阶段应重点关注产品工艺的实现,加强样机投产数量控制、设计更改控制,加强外包外协环节成本费用控制,加强计划管理与资源配置,开展研制过程成本分析。不得随意调整技术状态,因需求变更、技术革新等确需调整的,一般性调整结合研制总要求审核确认,重大调整按立项审批权限和程序报批。
该阶段重点关注产品质量控制和过程管理,通过工艺创新、技术革新、管理优化等方式,不断提高效率,减少损耗,降低产品成本。
第一,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流程进行重点管理,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成本增加;加强外协产品的质量管控,进一步明确产品的质量责任,减少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报废、返工等损失;充分考虑产品交付的时间、地点、方式、中转的防护、质量复验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做好质量与进度的优化工作,合理配置资源,缩短产品交付时间,努力降低产品交付成本。
第二,对生产过程中单位价值较大、使用数量较多的器件、外协件、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等进行跟踪,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成本偏差及时进行原因分析。
第三,物资管理部门应根据产品的投产数量、交付时间,计算物资的经济批量和供货时间,对器件及成品按交货周期确定采购计划,按最佳经济批量进行物资器件采购,控制物资采购成本。
该阶段重点关注售后服务管理,编制经济可行的售后服务方案,合理控制售后服务成本。
第一,加强产品返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产品尽量在当地维修,对于必须返厂维修的产品,尽量采用经济的运送方式。返厂维修期间,对于是选择修复还是更换新器件或模块,应进行经济性评估。
第二,加强外场服务成本控制。外场人员要充分了解外场情况,明确外场产品维修的技术状态,选派合适的人员到场,避免维修服务工作劳而无功。
第三,为重点项目建立相对固定的售后服务工作点,派驻技术人员常驻外场服务,节约外场服务差旅成本,提高售后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财务部根据目标成本分解表(见表1),填列成本“实际值”,通过计算各成本费用的偏差率,对造成偏差的责任部门进行考核。偏差率计算公式:
偏差率=(实际值-目标值)/目标值×100% (1)
在对目标总成本进行分解后,还需要明确各成本项的责任部门。通常情况下,研发生产部门对因用量(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等)引起的影响目标成本偏差负责;物资管理部对因材料采购价格引起的影响目标成本偏差负责;人力资源部对因工时费用率引起的影响目标成本偏差负责。
此外,财务部要定期通报产品的成本发生情况。当成本开支达到目标成本的50%时,联合经营计划部、研发生产部对产品成本进行一次核查。若产品的研制生产进度与目标成本计划进度出现偏差,应组织召开成本分析会,分析差异原因,确定责任部门,制定具体的纠偏措施,确保产品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以内。
当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出现偏差,在分析出偏差原因后,将偏差率折合成相关系数,对绩效产生影响。目标成本考核规则如表2 所示。
表2 目标成本考核规则表
1.目标成本确定及分解阶段
目标成本的确定依赖于市场部提供的外部市场价格信息,即目标价格。研发生产部应提供产品的结构组成,尤其是产品成本中占比较大的支出,需要明确责任部门,经营计划部、财务部全程参与产品和工艺的设计,对经济性指标提出评审意见[8]。
2.物资采购阶段
物资管理部在采购高价值材料的过程中,应随时反馈采购价格,一旦发现采购价格超出目标成本金额,要及时通报经营计划部、财务部、研发生产部。对于是否更换供应商、是否选择可替代材料、是否更改产品设计等问题,物资管理部应联合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共同商议决策。
3.产品生产制造阶段
在实际成本发生的过程中,财务部应关注其与目标成本的偏差,根据项目进度分析实际成本的发生是否正常。当实际成本偏离目标成本时,通知经营计划部、研发生产部共同调查偏差原因,明确责任部门,及时纠偏。
外包外协合同管理系统、物资采购系统、财务系统三者应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保持协同性。目标成本分解后应推送至各系统[9]。
1.外包外协合同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中的预算管理建立接口
在签订外包外协合同前,应评估和参考财务系统预算管理模块对该产品的预算指标,避免发生经济业务实质前就与对方订立超目标成本的合同。
2.物资采购系统与财务系统中的成本费用报销模块建立接口
通过成本费用报销系统控制物资采购付款,实时监控大额采购,及时对可能超出目标成本的物资采购行为进行预警,对物资采购业务实现事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