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
一个刚入学的女大学生,打算用平常从生活费里攒下来的七百元钱去泰山旅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特种兵旅游”。当她跟爸爸说完这件事后,立即招来反对,爸爸认为花七百元旅行不是不好,而是不值,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对社交也没什么用,对女儿进行了一番劝说。
很多同学看了这段父亲和女儿的对话后,纷纷诉说自己遇到的类似经历。旅行必然有一些开支,父母知道后大多不赞成,他们觉得旅行并不值得,孩子听了以后往往备受打击。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如果拓宽背景来理解,就会发现我们的代际在历史上很是巧合,老一辈和新一代刚好是社会转型的两代。1978年,我国人均GDP才两百多美元,老一辈人只能维持基本生存,所以对生活的思维框架都停留在柴米油盐。毕竟,在物资匮乏、经济生活水平低下的时期,每个人都要精打细算。用另一种方式理解,那就是:越是不发达的时期,时间越不值钱。
现代社会就是时间特别值钱的社会。今天我们有约两千万名货车司机,送货要求都不能延迟半个小时。比如,把一些科技产品从上海或苏州的产业园区送到浦东机场,然后再运输到全球各地的产业链、供应链里,配送时间都是按分钟来计算的。
因此,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越是靠人力,经济发展越缓慢,流速也非常慢。那时,最大的资源就是人力,人们用时间作为资源消耗自己。
有人把它概括成一种“穷人思维”。父亲劝说女儿不要去旅行,恐怕就是思维受到这样的陈旧习惯的限制,觉得过日子就要精打细算,人类生活的拓展跟他并没什么关系。
然而,当今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正大踏步地迈向城市化、中产化,从小康走向现代,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新需求、新创造,因此,需要人见多识广,需要人有丰富的内心积累,需要人眼光开阔,这些都需要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去培养。花七百元爬一次泰山,这个人也许就会知道泰山的历史,知道泰山上有哪些诗歌,这些都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鸟瞰群山,“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更是精神体验、文化体验。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成个小家,生儿育女”,我们不过是在给他制造局限,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对内心的认知、对成长的认知,在无形中被弱化了。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现代人,在青春中完成最重要的成长,认识多元化、差异化的真实世界,尊重别人的价值,从而释放热度和创造力,都需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同时,花一些钱在同代人之间建立连接,或许这笔钱对当时的她而言是一笔大钱,但这是人生关键阶段,因为她刚刚从被封闭、被保护的高中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处于人生的黄金年华,需要学会如何跟大学同学同行,如何互为人师、互为学生,在远离校园的空间彼此重新认识,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如此,父亲的言语还总是体现出卑微感,他一直强调,“你看看别人的社会地位,再看看自己的”,好像别人都高高在上,自己只能仰视别人,这些言语都残留着那个时代的痕迹。
所以,客观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年轻人往往都是迎着旧有的思维往前走,做等级社会这样陈旧思维的逆行者。我们要保持内心的自由,不要把财富差距、文化资源差距变成自己裹足不前、在精神上低人一头的理由。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看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起点,而是过程,是他最后为社会做了些什么。社会不会因为你出身高贵就对你永远尊敬,只会因你在发展中创造了什么价值而对你青睐有加。获得真正的自尊不是靠退缩,而是靠不断打破社会的禁锢,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独立的勇气。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分析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有奴隶意识的人,一种是有主人意识的人。有奴隶意识的人,总是在攀比。人之所以攀比,正是因为自卑,哪怕身居高位也自卑,因为还有地位比他更高的人。有奴隶意识的人永远不屬于自己,永远向往机会主义,永远不自由,永远卑微。但是,有主人意识的人会把自己当作自由的人,对生命充满独立的自信,相信自己的学习性、发展性,整个人从内到外都是一致的。所以,一个人千万不要把旧社会的等级身份意识放到现代青年的生命过程中,那样会造成永远抬头仰望、不见天日只见尘埃的压抑心境。
贫穷思维带来的问题是,会使一个人失去自由生活的热情与激情。去一次远方,会打开很多可能性,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平平安安、稳稳当当、细水长流的逻辑不一样。在旅途中,人离开了固定的位置,从而释放出新鲜的东西,听到内心另一个声音,或者说新的渴望、新的梦想。一个人身上潜伏着大量的东西,在不断涌现新事物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革新换代。我们不能习惯于小格局和微小逻辑,每天只想过小日子。
当然,我不是说每个人花钱都要大手大脚、漫无目的,但至少要在认知上对新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在关键处走出贫穷思维,勇于投放资源,要有这样的智慧。
欧文·斯通的《凡·高传》中提到,凡·高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在矿区画画,那时他很穷,于是弟弟提奥每个月给他寄一百五十法郎。按照常规思维,这些钱可以买很多面包和牛奶,日子可以过得很充裕,但他依旧吃了上顿没下顿,因为他把钱拿去买颜料了,并且是质量最好的颜料,只有这样才能画出他想要的画面,进行艺术创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是“众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不应抓小放大,失去身为年轻人无限蓬勃的生机,要打破常规,给生活增添灵感和创意。中国古话说:“当奢则奢,当俭则俭。”走出贫穷思维,就是在“当奢则奢”上有新的认知。
(摘自四川文艺出版社《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