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NT-MDA整合模型的技艺类非遗VR科普游戏设计研究

2024-04-15 00:46戴晋龙刘遹菡胡桉澍
设计 2024年7期

戴晋龙 刘遹菡 胡桉澍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科普游戏系统性设计不足的现状。对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和MDA游戏设计框架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构建BPNT-MDA的整合模型,总结了技艺类非遗科普游戏的特征,并从科普原真性和科普趣味性两个维度提出了面向技艺类非遗的VR科普游戏设计方法。通过分析技艺类非遗青稞酿酒技艺的传承现状与需求,并以其为例展开设计实践,进而验证整合模型与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其他技艺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框架参考。

关键词:科普游戏;技艺类非遗;基本心理需要;MDA框架;青稞酿酒技艺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7-0024-04

Abstract: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shortcomings in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science games within China,this research conducts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concerning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 and the MDA game design framework. An integrated BPNT-MDA model is developed,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cience games focused on craftsmanship. The study introduces a VR science game design methodology for skill-bas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ddressing two dimensions:authenticity and entertainment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e and needs of the skill-bas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Qingke brewing and using it as a case study for design practice,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ed model and design methodology is verified. This aims to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an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ference for the digital preser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other skill-bas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Keywords:Science game;Skill-bas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MDA framework;Tibetan barley brewing technique

引言

當前,技艺类非遗的科普方式多是以文字、图片、音频为主的单向输出[1],难以与大众形成良性交互与情感共鸣。而VR科普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性质的电子游戏则满足了当代人们的享乐需求和生活习惯,通过虚拟环境和交互性元素向用户传达科学文化知识,其所具有的沉浸叙事、自然交互、原真场景等特点契合了非遗技艺科普的情境性[2]。虽然目前许多研究致力于科普游戏对非遗技艺传播的影响,但很少有研究关注科普游戏本身的系统性设计[3],因此,本文结合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与MDA游戏设计框架,形成BPNT-MDA整合模型的技艺类非遗VR科普游戏设计方法来解决当前科普游戏娱乐性和教育性不平衡的现状[4],并以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为例进行设计实践,通过对非遗技艺文化基因的提取构建科普游戏的原真性,从构想层、体验层、唤醒层3个维度来探究科普游戏的趣味性,以期为我国其他技艺类非遗的数字化提供创新思路。

一、技艺类非遗科普游戏的内在机理

传统技艺类非遗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活文化”,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活传统”。技艺类非遗存在于各民族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其中生产性是与其他类型非遗区别的重要特征[5]。在技艺传承上主要依赖于师徒之间通过口头教授和身体示范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涉及手、眼等多种身体器官的协同参与以及在不同物理环境下的操作方法。因此,VR科普游戏中的感官信息与交互行为契合了非遗技艺科普的具身性[6]。

技艺类非遗向大众科普传播的不仅是其产出的物质载体,还包括物质文化的生产过程和特定背景的文化情境,这也是科普内容的重点所在。VR科普游戏将用户从“为学而学”的参观者转变为“为玩而学”学习者,可以使用户在游戏中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并感受文化情境,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投入感,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科普效果[7],让传统非遗技艺既“传得下去”又“活得起来”。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PNT):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BPNT)是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子理论,也是人机交互研究中运用较多的理论之一。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为,自主、能力和归属3种基本心理需要推动人类行为动机的形成与发展,而外部环境则通过满足或挫败这些基本需要来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8]。自主需要指个体对其行为的选择和控制的感受,意味着人们感到自身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和决策;能力需要类似于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其能力和技能的信心,当环境支持和鼓励个体的努力和能力时,能力需要得到增强[9];归属需要指个体感受到其与他人建立联系并被他人理解和关心。当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可以促进用户的学习效果[10]。针对目前我国科普游戏在传播非遗文化和知识时缺乏理论支撑的研究现状[11],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可以为技艺类非遗VR科普游戏的设计提供学理支撑。

(二)MDA游戏设计框架:MDA框架(Mechanics,Dynamics,Aesthetics,MDA)是由美国电子游戏设计师Hunicke提出的一种用于游戏设计和游戏研究的形式化方法。MDA框架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可以被看作是观察游戏的透镜[12]。机制指游戏的基础组件,该部分由设计师直接操控或修改,是游戏互动的基础,也是游戏设计的核心,决定了游戏的基础结构和运作方式。动态指机制和玩家互动的结果,如决策过程、玩家行为模式等,是随游戏时间发展和变化的部分。美学指玩家从游戏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游戏引发的整体感受,包括挑战、幻想、故事、紧张、愉悦等。从设计师的角度看,机制触发了一系列的动态行为,进一步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而从玩家的视角出发,美学为游戏定下基调,这基于他们所观察到的动态交互以及背后可操作的机制。

本文以Hunicke的MDA框架为基础,整合相关研究所涉及的游戏元素[13][14],结合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筛选适合技艺类非遗VR科普游戏的元素,形成适用于非遗VR科普游戏的MDA框架(见表1)。

(三)BPNT-MDA的整合游戏设计模型:MDA框架专注于游戏设计元素如何影响用户体验,而BPNT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们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将两者整合可以提供一个更完整和全面的视角,了解游戏元素如何通过满足基本心理需要来增强用户的动机和参与度,提升用户游戏体验,进而实现非遗科普游戏传播的可持续性。玩家对于游戏组件、动态和美学的心理反应与他们的基本需要满足有着紧密的联系[15]。通过搭配不同的游戏组件进而刺激玩家的内在驱动力,并满足其基本心理需要,提升玩家的参与度、体验感以及沉浸感。综上可以构建出BPNT-MDA的整合模型(见图1)。

三、基于BPNT-MDA的技藝类非遗VR科普游戏构建路径

针对目前科普游戏所存在的教育性与娱乐性不平衡的研究现状,本文从科普原真性和科普趣味性两方面来构建技艺类非遗VR科普游戏。通过对技艺类非遗文化基因的深入挖掘与数字再现,进而提升非遗科普内容的原真性。基于BPNT-MDA的整合游戏设计模型,结合VR的想象性、沉浸性、交互性,进而从构想层、体验层、唤醒层3个维度进行技艺类非遗VR科普游戏的趣味性构建,在兼顾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同时满足用户的基本心理需要,进而刺激用户的内在动机,提升用户的参与体验,并加强用户对科普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一)科普原真性:技艺类非遗文化基因的挖掘与再释

非遗技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能,更融合了历史、文化和情感,因此在技艺类非遗科普游戏的设计中,原真性的情境构筑是至关重要的,原真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用户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认知的准确度。

技艺类非遗文化基因是指在特定的地域或族群中,通过代际传承并持续存在的与技艺知识相关的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知识体系,是科普游戏原真性呈现的关键。可以从文化空间基因、文化习俗基因和生产技术基因3个方向提取非遗技艺的文化基因[16](见表2)。3种技艺类非遗文化基因可以融合应用在科普游戏的虚拟场景、游戏玩法以及视听呈现上,再通过VR技术将这些基因转化为可视化和可交互的内容,使技艺类非遗的精髓更为生动地呈现在用户面前。

1.文化空间基因构建场景原真性:文化空间基因涉及非遗技艺在特定地理和生态环境中的发展。在技艺类非遗科普游戏的设计中,这意味着创造与非遗技艺相关的拟真虚拟环境,包括地形、建筑风格、自然景观等。如,游戏场景可以高保真地模拟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工作坊,包括其特定地理位置的自然和文化特征。

2.文化习俗基因构建情境原真性:文化习俗基因涉及与族群的精神信仰和传统习俗相关的元素。这体现在节日庆典、宗教仪式、民间故事等元素的集成。这些元素不仅为游戏提供了背景和语境,还可以帮助玩家更深入地理解非遗技艺与其文化背景的紧密联系。

3.生产技术基因构建技艺原真性:生产技术基因与非遗技艺的实际制作过程密切相关,包括使用的原料、工具、技术方法等。在科普游戏的设计中,表现为再现技艺的生产过程,让玩家能够通过虚拟体验了解和学习具体的非遗技艺。例如,玩家可能需要选择正确的材料、使用传统工具,并遵循传统工艺流程来完成任务。

(二)科普趣味性:非遗技艺科普游戏趣味性的搭建方法

在技艺类非遗VR科普游戏设计中,构想层、体验层和唤醒层可以视作3个主要的设计维度,三者共同定义了游戏的体验,并指导如何有效地传达科普内容。每层都为满足玩家不同的基本心理需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进而增强了玩家对科普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1.构想层:构建情境与目标以满足能力需要

在构想层,设计师需要确立科普游戏的总体情境和目标以满足玩家的能力需要。技艺类非遗的知识往往扎根于民间传统之中,与具体的文化情境紧密相连。为了有效地传递非遗技艺知识、内容、价值和意义,科普游戏的设计者需要构建一个近乎真实的游戏环境和故事情境,让用户可以在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和发展实践能力。

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反馈可以满足玩家的能力需要,提高其学习动机。如完成某种非遗技艺制作或者探索某个非遗文化场景,使玩家对游戏的任务有清晰的认知。积极的反馈直接传达了玩家的行为是成功且有效的,如奖励、解锁新关卡或获得认可,都可以满足玩家的能力需要,并增强玩家的参与度和学习动机。

2.体验层:多元身份沉浸體验以支持自主需要

体验层强调为用户提供一个沉浸式的、具有一定享乐感的、能够自由探索的虚拟环境。这让玩家能够依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探索游戏,不仅满足了玩家的自主需要,同时也避免了因个体知识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引发过度的认知负担。

自主需要在技艺类非遗VR科普游戏中表现为决策自由和意义自由[14]。决策自由是指用户在游戏中选择与决定的自由程度,意义自由是指用户对其在游戏中的行动感到有意义。所以开放的游戏场景、化身和有意义的故事将是构建体验层的关键。

3.唤醒层:自然交互与社交连接满足归属需要

唤醒层为用户提供一个自然交互的互动模式,通过对技艺类非遗身体动作的自然映射,唤醒用户过往的行为经验,进而帮助用户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关非遗技艺。在技艺类非遗VR科普游戏中,当用户学习非遗技能的动作与真实世界中的动作相似时,玩家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与他人的互动也是一种认知过程,能够帮助玩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当玩家在游戏中与其他玩家或虚拟角色互动时,不仅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还能够满足用户的归属感和社交需要。

四、基于BPNT-MDA的技艺类非遗科普游戏设计实践

(一)VR科普游戏《青悠记忆》项目概况

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悠久,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然而,随着现代酿造技术的发展,许多企业渐渐放弃了传统的酿造方法,转向更现代、更快速的生产方式;同时,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年轻人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这门手艺,导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现象。因此,本文基于BPNT-MDA技艺类非遗科普游戏设计框架,设计开发了一款以传播青稞酒的文化底蕴、普及青稞酒制作技艺和流程的VR科普游戏——《青悠记忆》(见图2)。

(二)科普原真性:青稞酿酒技艺的元语境再现

将实地调研、整理到的青稞酿酒技艺文化基因从文化空间基因、文化习俗基因、生产技术基因3个方面进行元素的提取(见表3),并将其运用在游戏的环境与机制设计中,进而实现了青稞酿酒技艺的元语境再现(见图3)。

1.游戏环境设计:在游戏《青悠记忆》中,游戏环境的设计致力于高度还原青稞酿酒的真实文化场景,创造出一个高保真的虚拟世界,深刻地展现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和自然元素。如高原动物、雪山融水和矿物土壤等元素,这些都是与青稞酿酒技艺密切相关的自然特征。玩家会在游戏中看到雪山融水流经的河流,感受到高原特有的生态环境。这些细节的加入不仅增强了游戏的视觉美感,也为玩家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文化体验。

2.游戏机制设计:在《青悠技艺》中,根据生产技术基因将青稞酿酒技艺的全过程转化为一系列任务和挑战,为玩家提供了一种深入的学习和体验方式。具体来说,游戏中的任务涵盖了青稞酿酒的整个生产流程,包括原料选择、制作技法、生产流程、使用的工具设备,甚至是酿酒应用的不同场景。玩家在游戏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如何选择合适的青稞和高原雪水,还能体验到传统的蒸馏和发酵过程,以及如何使用木桶、石磨等传统工具。

(三)科普趣味性:《青悠记忆》的系统性设计

在项目《青悠记忆》中通过选取交易(M5)、化身(M7)、任务(M8)、反馈(M9)游戏组件来达到奖赏(D1)、经营(D4)、模仿(D5)、事件触发(D6)、情境决策(D8)游戏动态的系统行为,进而让玩家产生感知(A1)、叙事(A3)、交际(A4)、探索(A5)、学习(A8)的美学与情感体验。结合以上的游戏元素与机制,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循序渐进地了解青稞酒的文化环境与酿造技艺,通过任务(M8)、反馈(M9)、情境决策(D8)确保游戏既有挑战又有正向的反馈,进而满足用户的能力需要。

1.构想层:酿酒情境与目标的创设

(1)酿酒目标的设定:《青悠记忆》在目标设定上为玩家开始时是一个酿酒新手,需要不断通过与村民的互动、阅读古籍、参与实践等方式,逐渐掌握酿酒的技艺。并根据所学,实际操作,从采集原料到酿造,再到成品的存储和销售,全流程玩家都需要参与(M4、D3、A8)。

(2)酿酒情境的设定:在《青悠记忆》中,玩家被置于一个古老的藏族村落,这里的居民主要以酿酒为生(M7、A1、A2)。村落中有原材料的采集地、酿酒的工坊,还有用于交流和销售成品的市集。模仿真实的季节变换,让玩家根据不同的季节变化做出不同的情境决定(M9、D8、A8)。例如,夏季可能需要玩家考虑如何避免酒液过热,而冬季则需要防止酒液冻结。置入真实的文化活动,村落中会定期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如舞蹈、歌唱、祭祀等,玩家可以参与其中,更深入地了解藏族文化(A3、A5、A6)。

2.体验层:藏式生活及多重身份的沉浸体验

(1)藏式开放场景的设计:开放的游戏场景允许用户以数字化身的形式自由探索学习,设计师可以在场景中设计隐藏的彩蛋或者是可交互的元素,鼓励玩家自由探索学习,满足自主需要的同时激发用户的好奇心。

《青悠记忆》将游戏设定为开放世界场景,玩家不仅能够亲身体验酿酒技艺,而且能够真正沉浸于藏式的生活和文化之中。在藏式生活体验场景中(见图4),用户可以亲身体验藏族雪顿节的庆祝方式,饮青稞酒、吃糌粑等。将具有藏地风格特色的装饰物融入室内场景,如唐卡、羚羊角、藏式器皿等,用户可以自由触碰并与其交互(M9),获取相关知识(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