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国
摘 要:一直以来,水稻都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水稻栽培技术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逐渐取得社会公众的关注,收获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只有将最新的种植技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够推进水稻产业现代化发展。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尤其是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帮助我国度过了粮食不足的艰难时期。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种植效益;问题;措施
如今,水稻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地满足人民群众口粮的农作物,更表现出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乃至环境价值。同时,水稻栽培技术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向可持续、机械化的方向发展。
1 当前水稻栽培技术面临的问题
1.1 种植者技术意识不强
我国目前的机械化水平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多地区采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一些农业生产者对于水稻栽培工作还停留在“听天由命”的层面上,不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部分农业生产者仅进行了播种和施肥,不习惯也不擅长利用科学的种植知识来分析水稻种植工作。这一意识很容易导致水稻的产量变低,品质上也无法达到优质的程度。相应地,会带来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的浪费,不能为农业生产者带来相应的回报。
1.2 栽培技术使用不广泛
我国地域辽阔,而水稻又是一种对土地条件、地理情况等要求不苛刻的农作物,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十分辽阔。然而,除了一些广为人知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以外,在基层劳动人民种植水稻的过程中,科学、先进的栽培技术并未获得广泛的使用。大多数农业生产者都更加依赖个人的辛勤劳动以及长久以来的种植经验,对现代化的栽培技术了解不多。水稻栽培技术推广的不全面、使用的不广泛,都影响了水稻种植的产量和品质,也影响了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
1.3 水稻施肥管理不科学
一般来说,土壤、种子、施肥等都是影响水稻栽培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农业生产者对水稻施肥管理的认识有所不足,不能主动了解并学习水稻施肥管理技术,容易出现施肥量过多过少、施肥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倘若施肥过量,水稻容易出现叶片披垂、嫩绿、抗性差等问题,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差,病虫危害加重,水稻抽穗推迟且不够整齐,容易倒伏,成熟期也会随之推后,出现减产。倘若施肥不足,水稻植株则会较为矮小,叶片也会容易出现褐色斑点,秧苗生长出现停滞。而上述现象的发生,则会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品质,导致效益低下。
1.4 田间管理工作有欠缺
田间管理一直都是水稻种植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及时清除杂草才能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满足其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及养分。然而,部分农业生产者对田间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同时,灌溉管理也是确保水稻健康成长的关键。部分农业生产者在水稻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开展良好的灌溉工作,耽误了水稻种植,影响了水稻最终的产量与质量。而就病虫害防治工作来说,还有一些农业生产者习惯性地使用化学防治,甚至过量使用农药,既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增加了农药残留,给农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
2 水稻栽培技术对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作用
2.1 有助于优化种植条件
水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十分悠久,借助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充分满足水稻生长需要的土壤条件以及水肥条件等,并在整体上为水稻提供一个较为有利的生长环境。而在此基础上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更有助于促进水稻产量与品质的有效提升。
2.2 有助于提升栽插质量,搭建丰产苗架
水稻种植工作琐碎而繁杂,往往会涉及多方面的细节,要求农业生产者谨慎细心。在不同地种植环节,需要采用不同的栽培技术。而种植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也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科学地选择并合理地利用水稻栽培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水稻的栽插质量,缩短返苗期,保证水稻在各个发展阶段都维持良好的健壮苗架,为水稻的高产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有助于保护环境,提升稻米品质
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保证水稻的产量,还能够有效提升水稻的质量。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对粮食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助科学的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种植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全面监测,能够为各项田间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参考。另外,还能够有效地减少病虫害问题的发生。这既可以减少化肥用量,也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在节约成本支出的基础上,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的出现,提高稻米的品质[1]。
3 水稻栽培技術要点分析
3.1 育苗插秧技术
首先,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确定适合的育秧时间。过早育苗插秧,会造成秧苗不旺,长势差,易发生苗期病害,积温不足,秧苗栽插后出现僵苗、坐蔸。最后,难以搭建丰产苗架。育苗及栽插过迟,又容易导致抽穗扬花期灌浆期推迟,容易遭遇寒露风危害,造成减产。其二,农业生产者应该选择合理的栽插密度,若插秧时水稻植株的间距过小,则会增加水稻基本苗,造成秧苗不足,田间稻株过密,不利于施肥管理,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水稻穗粒数少,产量和品质下降。只有根据田间的实际情况,遵循科学合理的插秧规范,合理密植,才能够确保水稻获得正常的生长状态,最终取得优质高产。
3.2 田间除草技术
田间的杂草在生长时必然会与水稻争水争肥,与水稻形成竞争关系。若不采取合适的手段予以干涉,则必然会造成水稻的减产。而科学的除草技术有助于为水稻的生长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满足水稻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条件与养分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农业生产者应当选择合理的除草技术展开除草工作,避免水稻的生长受到杂草的影响。具体来说,农业生产者需要定期检查水稻的种植情况,在发现杂草时就及时予以清除。一般来说,农业生产者可以选用除草剂来清除杂草。期间,农业生产者需要严格遵循除草剂的使用要求等进行使用,避免除草剂的使用给水稻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降低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3.3 施肥管理技术
在稻田管理工作中,施肥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施肥的时机、手段还是肥料的种类、用量都会给水稻的种植效益产生影响。故而,农业生产者应当学习并了解现代化施肥技术的要点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的施肥技术,从而高质量地开展施肥管理工作,保证水稻的需求。由于水稻系属禾本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往往需要不同的肥料。一般来说,水稻在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大量的氮磷钾元素。其中,氮肥对水稻的生长影响最大,其次是钾肥。施用氮肥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与发育,是较高产量和优良品质的基本保障。然而,农业生产者要注意不能过量、单一地施用某一种肥料,否则会导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给水稻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只有科学判断水稻的需肥情况并根据水稻的生育期,合理、适量地施用所需肥料,配方施肥,才能够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确保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3.4 病虫害防治技术。
对于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来说,病虫害防治技术都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术,水稻也同样如此。一旦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会降低,甚至会给水稻的周边环境也带来影响,致使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正是由于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直接影响着水稻种植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益,才要求农业生产者更加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容易感染的病虫害类型包括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以及稻飞虱、螟虫等。倘若不能及时有效控制,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措施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2]。其中,化学防治是农业生产者最习惯使用的一种防治方法,防治效果也较好。然而,农药残留会给稻田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致使水稻减产,还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因此,要提倡采用农业措施和生物的方法进行防控病虫草害。
4 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
4.1 加强技术推广,提升宣传效果
为了有效提升水稻栽培的技术水平,需要有关农业部门做好宣传工作,让农业生产者全面了解水稻栽培技术的重要价值,将理论化的栽培技术应用于日常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因此,有关农业部门需要强化栽培技术推广,结合本地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推广传播途径。
一方面,有关农业部门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予农业生产者政策上的扶持和思想上的指导,为他们开展水稻种植工作提供高质量的资金支持以及技术支持,有效提升水稻种植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所属区域的水稻种植情况展开督导检查工作,及时记录发现的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有关农业部门还要吸纳专业化的技术人才,与当地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完善人才输送机制,彻底解决水稻栽培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栽培意识和科技应用水平。
4.2 应用现代技术,提升种植成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为农业种植活动的进行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此,农业生产者可以将物联网监测等现代技术应用于水稻种植工作,实时监测水稻的生长情况,进一步提升水稻生产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种植效益。同时,气象传感监测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能够发现水稻种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与潜在的隐患,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传输到后台管理系统,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保障水稻的健康成长。应当注意的是,即使运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基层政府及有关农业部门仍然不可以掉以轻心。例如,要关注当地的气象变化以及恶劣天气,制定科学合理的预案,为后续的减灾防灾工作做好应对准备。另外,对于一些不适宜采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小型农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小型的设备,保证现代化技术充分应用于水稻种植工作中。有关部门还可以尽量减少农民在机械设备方面的费用负担,可以采取集中使用或者政策优惠的形式。
4.3 培育优质水稻,保障生产效率
培育优质水稻是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根本性策略,既能够提升当地水稻的种植效益,也能够保证水稻的质量。在具体培育工作中,应当从以下几点内容开展:第一,培育优质水稻需要良好的土壤条件,无论是湿度还是耕作层的厚度和肥力水平都应适宜。农业生产者应当仔细筛选水稻品种,选择适合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品种进行种植。在种植之前,需要选择有利于水稻生长的环境,确保一定距离内有合适的水源可以用于稻田灌溉。第二,育苗是培育优质水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选种时,农业生产者不应当局限在短期利益中,而应当目光长远,综合考虑水稻的品质、产量、收益等,选择合适品种并展开壮苗培育工作。第三,在壮苗培育的最后时期,需要加强培养管理工作,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壮苗特性,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4.4 关注病害虫害,做好防治工作
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想要提升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农业生产者应当以本地区水稻的生长规律以及基本特性为主要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防病防虫措施,无论是在种植之前还是在整个种植过程中,都需要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到位。水稻在幼苗期很容易感染病害和虫害,如苗叶瘟病、蓟马等。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应以预防为主,绿色综合防控。在还未发生病虫害时就采取农业措施进行预防。另外,农业生产者还要学习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知识,促进水稻的增产增收。
4.5 强化灾害预警,减少相关损失
尽管现代化技术为水稻种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農业生产活动仍然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对水稻种植效益的影响更加严重[3]。因此,有关部门应当从当地的现实情况出发,构建科学、规范的灾害预警机制。具体来说,基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广泛地搜集资料,掌握更多的数据信息以便于为灾害预警机制的运行提供支持。借助警示功能,能够提示农业生产者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给水稻种植带来的损失。另外,农业生产者也应当基本了解本地区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以及处理对策,在此基础上掌握不同品种水稻的种植特点,找到合理的灾害预防技术,从而将水稻种植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程度降到最低,避免影响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
5 结束语
总之,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并提升水稻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现代化的栽培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因此,农业部门应当加强技术推广,研发部门应当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水稻品种,农业生产者应当广泛应用现代栽培管理技术,关注田间的病虫害问题,做好防治工作,切实提升水稻种植的整体效益。只有这样,我国的水稻产业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创新与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美好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何艳江.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浅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3,(6):64-65.
[2]陈统娜.水稻栽培技术存在问题及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河北农机,2023,(1):157-159.
[3]李佳颖.水稻栽培技术与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探讨[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