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学解读

2024-04-14 21:42束永睿
中国远程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冯 刚 孙 贝 束永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习近平,2022,p.44)。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国家重大的教育战略部署,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更高要求和系统化安排。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理论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为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策略支持。从教育学视角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进行解读,可以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关键的理论参照,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化和发展。

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概念的教育学分析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是与时俱进、整体规划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必然结果。对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这一概念进行教育学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其内涵、外延和教育目标。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及其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涵

理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就要抓住其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即阐释其根本特性,以此将其与其他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进行区分。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作用于社会(《教育学原理》编写组, 2019, pp.48-49)。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借助传授已有文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让受教育者的认知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从智力沉睡向智力激活发展,直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进而影响人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团体为实现其根本政治目的,对人们有计划地施加本阶级集团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影响的社会活动(张耀灿,2006,p.5)。从质的规定性上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指在国家总体统筹规划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指导,为实现开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协调和融合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资源、关键要素,使其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连接的有机育人共同体,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外延

把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概念的外延,需要厘清与概念相关的其他历史概念。其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从学科归属来看,德育归属于教育学科,指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通过将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从而激发人的创新行为的教育活动(赵志毅,2013,p.39)。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德育更侧重道德教育、品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指的是将立德树人的德育要求落实到大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构建纵向衔接,各专业学科横向配合,教育内容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立体化教学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起,“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便被作为重要的教育策略提出。2010 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的有关教育的重要文件中涉及德育的部分,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均多次强调要加强大中小学德育教学一体化建设。自2010 年《纲要》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至今,已历经十余年。其间,2017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充分表明党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战略方面的延续性。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标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指针对不同学段的课程宗旨、教材系统、内容规划、师资队伍、教授策略、评估体系等进行一体化构建,同时加强同一学段不同年级间思政课内容的贯通,实现学段与学段、年级与年级之间思政课的高效衔接。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召开的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正式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到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首次提出“大思政课”理念,再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出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充分反映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涉及的内容不断丰富。同时,从思政课一体化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深化发展是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需要,体现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上,开始由点及面,从更加宏观的视野和更高层次的设计推进相关工作的拓展和深化,系统性、整体性更强,需要完善和建构的协调机制也更复杂,这也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目标

明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把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内涵的关键,更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教育目标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达成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教育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培育规范、发力倾向、社会偏好等方面的诉求。教育目标同时受制于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教育目标确立主要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总目标可以为一体化建设工作提供基本导向,同时协调和激励相关各方,并为评价工作贯彻落实的效果提供重要参考。

教育目标主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讨论的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而“培养什么样的人”讨论的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总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培养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的现代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一总目标决定着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也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归宿。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价值意蕴的教育学理解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基于教育学原理,解读“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价值意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一)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自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打破了空间上的绝对隔阂,信息传输速度不断加快,在诸多领域遵循共同的标准,共识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各国间在经济、科技、国防等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在教育领域,全球化同样带来影响深远的教育变革,各国从教育的视角关注和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如和平、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形成了内容广泛的国际性教育议题。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统治阶级通过教育把符合需要的社会主流政治思想灌输、渗透给受教育者,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围绕意识形态、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形成了激烈的国际竞争场域。各国均根据本国的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本国需要的合格人才,宣传本国的主流政治思想,形成主流政治舆论,以维护本国的政治稳定。我国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能有效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教育还具有重要的人口功能,可以直接影响人口结构和数量,提高全民素质,是改善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教育学原理》编写组,2019,p.7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习近平,2022,p.33)。立德树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能够助力学生群体形成共识思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远大理想,具备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的道德品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顺利达成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及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宝贵的人才支撑。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2022,p.21)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匹配的教育事业和体系明确了根本方向与原则。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准对于促进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人是社会变革的主体,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核心。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纵观历史,党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中心环节。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映射并体现事物的本质需求和本质特性的发展途径或方式。与关注事物的“量”的增长的外延式发展不同,内涵式发展更侧重于事物的“质”,直接指向事物本质特性的实现。推动我国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实现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贯通,探求和摸索出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路。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独特政治优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和关键。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方面协同,加强联系、深化沟通,可以有效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范围,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思政课堂和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跨越式发展。

(四)遵循教育规律,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之举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2022,p.34)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胡锦涛,2012,p.35)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原则、方法路径、评价标准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从根本上为我国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束永睿&胡秋梅,2023)。归根结底,我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总的目标指引。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的重要抓手,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好时代新人。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等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学校教育作为一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专门负责教育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可以指引人的发展方向,对人产生全面、系统、深刻的影响。同时,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等特点,这会对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系统布局、分层设计,使其有机衔接、层层递进,可以顺应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成长的差异性和关键期,结合学科特点,真正实现各学段的分段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同时,还可以有力争取学生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配合,协同一致,发挥多方优势,实现横向和纵向的融合贯通,真正形成大中小学立德树人的育人合力。

三、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牢牢把握教育效果这一核心要素,从教育目标、制度机制、课程教材、教师教学四个方面,整体布局、分段设计,科学有效地构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坚持系统思维,细化教育目标

教育构成复杂、形式多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其中,教育者和学习者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二者的关系是教和学的关系,是四要素相互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教育者需要将特定教育内容通过合适的教育手段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需要掌握教育内容,将内容吸收和内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坚持系统思维,坚持党中央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领导,牢牢抓住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优化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推动系统化的结构建设,针对不同学段整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教育学原理》编写组,2019,pp.50-52)。

教育目标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总要求,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由于各级各类学校情况不同,一般的教育目标无法满足各种学校的需求,因而,一般目标需要细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的培养目标。其中,教育目标按抽象到具体可以划分为: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它们共同构成紧密联系的教育目标统一体,上一层次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目标,下一层次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国家教育总方针的指导下,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基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总目标,精准有效地制定适合各级各类教育主体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培养目标,构建“大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同时,具体到教学目标,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段教学需求的特殊性,并兼顾社会、家庭的教学需求。还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教育目的的导向、协调、激励作用,激活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生动力。

(二)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协同机制

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制定教育制度可以确保教育活动的合法性,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利,有效规范教育行为,使教育过程更加有序和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入手。

首先,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制定者根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为社会各方提供明确的、权威的方向引导。其次,通过优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间的合作协同机制,促进各主体在统一目标下的高效沟通,结合不同学段的特殊性,统筹构建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实践体系等,从而促进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形成相互协作的有机统一体。最后,建立督导机制。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教育督导工作十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三次主持召开中央深化改革会议,专题研究教育督导工作,审议并通过了多份有关教育督导的重要文件,为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可以考虑设置独立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督导小组,赋予其独立行使职能的权限,监督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让督导小组敢于动真碰硬,推动政府和学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落实责任。

(三)构建课程体系,规范教材设计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是社会主流教育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是指服务于教育目标的所有学科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教育过程,其系统涵盖了与各学科教育相关的多种实践活动,包括课堂活动、课外活动、家庭作业、社会实践活动等。影响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学生发展等。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一体化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课程计划方面,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领导、指导、咨询、示范、培训、研判等功能,制定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从宏观层面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等提出相关要求,设置立体化的课程体系,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编制课程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在课程标准方面,应制定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提供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对课程提出统一要求和具体规定,尤其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为编写各级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教师开展教学以及实施教学评估提供关键参考。最后,应以科学的方式编写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教材。教材是传播知识的核心载体,其反映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在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教材体系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确保教材内容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和中国及中华民族的特色。可以考虑在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一体化建设委员会,吸纳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流的专家学者、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团队,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组成审核团队,全面落实教材建设的国家事权,确保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统编统审统用。

(四)培养师资队伍,创新教学评价

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劳动具有脑力劳动占比大、创造性强、示范性明显等特点。教师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依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习近平, 2019, pp.12-16)的思政课教师标准,选拔和引进高素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时,要注重思政课教师培养工作,从思想政治、师德师风、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可以采用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班、教学研讨会、网络集中学习等理论学习形式,结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基层挂职锻炼等实践学习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线下实践资源,采取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发挥着指挥棒作用,可以有效诊断教育目标的适切性,检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际成效,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机,有助于预期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优化创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应按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规定,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具体落实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即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五个维度设立评价指标,形成层次分明、衔接顺畅的立体化、贯通式的评价格局。二是应兼顾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既要考虑到对教师和其他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家长的评价和社会公众的评价;既要注重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监督;既要有对学校等教育教学机构教学效果的巡视,也要有对有关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工作效果的评估与反馈。三是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业务要求和文化特色,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通过过程化记录师生教学动态,数据化留存教师教学轨迹和学生成长轨迹,帮助学校快速落地评价工作,实现对不同场景下师生发展进行个性化评价。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