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生,唐小涵
(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路线图和任务书,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了文化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民族精神的不断增强,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建设,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工作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不断探索与发展。概括来讲,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呈现出系统性、原创性和开放性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提“习近平文化思想”[2],并系统阐释其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对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重视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邃眼光、远见卓识和非凡勇气,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就文化建设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指明奋进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他先后主持召开多场重要会议,对宣传思想、文艺、新闻舆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思政,以及文化传承等重大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从顶层设计上对文化各领域进行系统谋划、分类指导。
强化文化建设目标导向。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与功能,对文化建设进行长远战略规划与布局。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是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强调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突出做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及要求。
突出文化建设方法步骤。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2],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聚焦新的文化使命、强调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原则、提出文化建设“七个着力”的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2],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文化理论观点上具有创新意义,彰显了这一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2]的鲜明特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内涵、重要功能,以及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武器和法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文化自信,始终以先进文化凝聚民心、以理论创新指导文化实践、以正确的方向引领事业发展,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形成了宝贵经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在探索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观念新理念,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
系统回答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党中央站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用“九个坚持”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创新,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次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大问题。
突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党中央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明形态,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始终以人民为主体创造文明,始终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文化需求为方向,创造性地提出要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的理念。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明确把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创造性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中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极端重要性,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并对文化自信的价值与意义进行阐释,由此,形成了“四个自信”这一具有原创性的表达,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最具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之一。
强调“第二个结合”重要方法。党中央站在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度,创造性提出了“两个结合”,并对其丰富内涵、重大意义,以及重要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二个结合”进一步深化了“结合”主体间规律性认识,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科学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历史基础和重要渊源。在融合互鉴发展中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蕴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3]。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要想“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4]是不可能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久弥坚,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成为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开放式的思想体系。
“两个结合”拓展了文化建设的新空间。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真正做到“两个结合”,始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5]。“两个结合”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结合”本身就是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加法,也不是简易拼盘,“两个结合”主体间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1]。
开放包容提供了文明发展的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1]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薪火相继,“从来不是由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重要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和坦荡的胸襟格局。
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中华文明的新境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深深地植根于中华大地,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气质与独特品格,蕴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追求。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令西方望尘莫及。”但近代以来,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现代化”进程。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完全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7]。在新的起点、新的历史征程上,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科学方法,敢挑时代重任,敢担新的文化使命,不断书写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开创中华文明建设新境界。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全面、立意深远,凝结党中央集体智慧结晶,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融通人类最新优秀成果,赋予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时代意涵,提供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行动指南,贡献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中国方案,具有广泛而又深远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中,对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尤其对文化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等进行了科学的论证,提示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揭示了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最终还是人的发展,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文化功能在于造就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并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把文化建设摆在新的历史高度和重要位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始终赓续百年大党的历史根脉。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显著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便开启了领导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确定了文艺创作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春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文化强国建设,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着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始终聚焦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于中国大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国际形势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挑战日益增多,迫切需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内形势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任务艰巨,迫切需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文化建设自身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还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落实好文化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精准把握基本遵循原则,实践“七个着力”的要求。
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围绕“文化强国”建设这一时代课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5]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的政治保证。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聚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2],围绕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享受者、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和整体性、文化建设的全球性视野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突显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事关文化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百年大党奋斗史深刻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文化繁荣兴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任务艰巨繁重。越是此时,越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中“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的重大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彰显人民情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来自于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此,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1]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他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
体现系统思维。系统观念是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重要指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七个着力”明确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和实践遵循,系统完整、内外关联、互为贯通,其中加强党的领导居于核心地位,加强国际传播、文明交流互鉴等两方面主要着眼于国际环境来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而着力加强意识形态、文化繁荣发展等五个方面主要着眼于国内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建设,对这七个方面整体谋划、系统阐释。
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更加自信,百姓更加安康,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文化支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5]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新的征程上,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更加突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加彰显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靓丽底色。
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中国智慧。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从未中断,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优势与旺盛生命力。世界上所有文明都是人类长期劳动而形成的智慧结晶,但由于历史、国情、民族、习俗的不同,形成了文明的多样性。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也是人类文明魅力所在,更是各国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宝贵资源。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互学互鉴的理念,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打破阻碍交往的种种隔阂,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与融合,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贡献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6]各国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6]。他强调,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借鉴吸收国内外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多元文化协同发展的高度,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共同体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球大局情怀。”[1]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1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了战略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实现了系统性重塑和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显著成就。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既迎来战略机遇,又面临风险挑战,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的征程上,努力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开放包容姿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新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11]。
“两个结合”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引领前进方向,“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2]。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讲话精辟论述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两个结合”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与思想结晶,也是新时代以来谱写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篇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基础和革命任务,实现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总结中找到了“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路径和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个结合”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6]。在“两个结合”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必须做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做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更加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现代化时代化。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站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把建成文化强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进一步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自信心。“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一是来自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祖先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灵魂和基因的传统;二是来自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优良传统;三是来自社会主义道路艰难曲折探索中形成、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没有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更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成为团结社会力量、凝聚社会人心、引导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坚强政治核心,成为凝聚中国人民社会向心力的组织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全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4]。
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华文化是一条澎湃向前的大河,不同的河段都有着丰富内涵和不同面向,既有五千年文明累积出的肥沃土壤,也有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变化。把这样一个博大精深而复杂多样的中国故事讲好,并不容易。”[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话语的对外传播,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对外重点讲述推进脱贫攻坚、环境治理、“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生动故事,讲述中华文明蕴含的仁爱、诚信、和合、大同的价值观,讲述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感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6]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从未中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独特的开放包容性。
坚定文化自信,走稳文化传承之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历经磨难和千辛万苦,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代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经过百年奋斗,不断探索而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一条中华民族“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始终坚持好“两个结合”,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化繁荣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6]我们肩负着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把握其内在的辩证关系。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守住文化建设的原则、立场和根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在历史正道上。面对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地适应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这就必须要进行创新,要在理念、思路、机制、形式等方面创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百姓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坚持包容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又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更创造性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华,闪耀着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理论光芒,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不拒绝外来文明,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态度,为我所用,以文明之国度彰显文明之态度,以文化之包容突显文化之平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倡导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的宽广心胸”[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充分尊重他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