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青
【摘要】仓央嘉措是西藏著名的六世达赖,虽在位时间较短,但一生中留下诸多诗歌,这些诗歌被后来的学者称为“仓央嘉措情歌”“仓央嘉措诗歌”“仓央嘉措圣歌”。称谓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考辨仓央嘉措作品定位的重要方式,由于情歌、圣歌都无法进行更全面的概括,因此,笔者更愿称其为“诗歌”,既为诗歌,自有其文学性、艺术性之互相成就。仓央嘉措诗歌多以歌曲的形式存在于囊玛等民间音乐之中,原因大概归结于朗朗上口、易于传播,通过传播也能使群众进一步感知其中的思想内涵。纵观国内外研究,多将文学性视为首,音乐性则往往为人所忽略,作为“歌”的这一部分仅寥寥数篇,因此本文意在将有关仓央嘉措音乐方向的研究进行梳理,同时针对仓央嘉措相关舞蹈创作中所体现的音乐视角研究进行概括阐释,并对后期音乐视角之下的研究作进一步分析,以期能够在梳理文献的同时对于未来有关音乐的研究方向获得一定参考思路与研究灵感。
【关键词】仓央嘉措;诗歌;音乐综述;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J6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1-004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1.014
一、音乐视角下的仓央嘉措
及诗歌研究文献梳理
(一)《仓央嘉措》舞剧
有关《仓央嘉措》舞剧的研究共15篇,内容集中于四个角度:对舞剧本身的论述、对舞剧的欣赏与评析、对舞剧中音乐的研究、对该舞剧作曲家的专访。
针对舞剧本身的概述有2篇文献:高艳鸽2015年于中国艺术报所写《<仓央嘉措>:从心底搅起一池水》以及2016年发表于此报的专访《创排舞剧<仓央嘉措>是一场修行——专访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丁伟》。
对舞剧的赏析文献数量较多,有10篇文献,详见表1。
针对舞剧中音乐的表述有2篇文献:乙福海作词、刘峤作曲的《仓央嘉措》男女二重唱曲谱,该曲谱记于2018年12月24日,知网可查;陆佳敏于2017年4月发表在当代舞蹈艺术研究的文章《让音乐散播亲情、乡情、爱情——浅析舞剧<仓央嘉措>的音乐特色》。
对于舞剧编曲作家的采访有1篇文献:陈志音于2018年1月发表于人民音乐的文章《红河生明月,彩云舞妙音——白族女作曲家李沧桑印象》。
(二)音乐视角下的《仓央嘉措诗歌》研究文献梳理
关于《仓央嘉措诗歌》音乐方向的研究文献共6篇,详见表2。
二、针对文献的分析
(一)与舞剧《仓央嘉措》相关的文献分析
发表于中国艺术报的两篇关于《仓央嘉措》舞剧本身的论述,均侧重创作者的思维模式进行,即“仓央嘉措内心的三种爱:对家乡的爱、对母亲的爱和对恋人的爱,表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内心以及他背后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该舞剧毋庸置疑是很成功的,仅较为矛盾的点是作者想展示仓央嘉措的内心以及仓央嘉措身后灿烂的民族文化,但却在舞剧中更多表现的是仓央嘉措的伟大爱情,而非其背后的宗教因素,导演直言“我们不把它当做小众艺术去做,要照顾观众的接受度,考虑它的可看性。所以,要考虑怎么取舍,拿掉哪些,保留什么”,很显然导演选取的是爱情。这也引起了探讨,故而在赵丽芳所发表的文章《阐释、解码与理解:关于舞剧<仓央嘉措>的一次跨文化实践》中针对观影者(文化持有者、文化观赏者)进行编码,得出结论“藏文化持有者针对此舞剧认为是对仓央嘉措的误读,而文化观赏者则多认为舞台效果华丽、震撼”,给了大家诸多探讨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思,跨文化改编应当如何?尊重文化持有者或迎合广袤大众的审美?仓央嘉措作为爱人的形象,究竟是爱人?抑或对自由的向往?仓央嘉措的一生从其15岁行坐床礼之后便身不由己,他不仅仅是失去自由,更成为当时政权斗争的牺牲品,正值壮年的仓央嘉措对爱情的憧憬毋庸置疑,但自由、爱情究竟谁更甚,值得细细考量。
就舞剧中的音乐而言,仅两篇文献,其一为曲谱,其二为音乐特色分析。针对音乐特色的分析,文章《让音乐散播亲情、乡情、爱情——浅析舞剧《仓央嘉措》的音乐特色》较为全面,文中针对“亲情之爱”“乡情之爱”“爱情之爱”进行曲谱、音乐内容的详细分析,为身为音乐学者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音乐分析范例。同时针对此也不难看出作曲家充分尊重、理解导演的表达,其结合自身高超的音乐创作技巧,进一步成就了这部经典舞剧。此后,陈志音针对作曲家李沧桑进行深入了解,言明长期丰富的创作经历以及不凡的音乐天赋成就了这位作曲家,“一部《仓央嘉措》让作曲家李沧桑和她的合作者走向艺术生涯一座新的高峰”,就此而言,该舞剧的作曲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与《仓央嘉措诗歌》相关的文献分析
关于《仓央嘉措诗歌》音乐方向的文献研究仅寥寥6篇,集中于格律研究、意境研究、音乐本体研究、影响研究。
针对民歌的格律研究中,杨恩洪针对《仓央嘉措情歌与西藏民歌》进行研究,可参考价值极大,文章将情歌与西藏民歌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仓央嘉措情歌无论结构形式、艺术风格、语言特色等都保持了民歌的特点”,针对西藏民歌的格律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仓央嘉措诗歌提供了研究范式;次旦玉珍则在《试论<仓央嘉措情歌>之美》一文中,针对音乐的美进行分析,主要集中于“谐体”民歌手法的分析,篇幅不大,但進行了逐字逐句并附有藏文,更为直观,但很可惜并不是针对音乐的文章,故而篇幅少,仅仅两首歌似乎只能证实其中一部分格律规律。
针对意境的研究仅有一篇,朱秋敏则在文章《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仓央嘉措情歌漫议》中针对歌词进行意境分析,但可惜略为简单,后续仍能进行深入研究。
冷靖的文章《张康林<洁白的仙鹤>:艺术性与民族性的结合》、彭黄的文章《浅析歌曲<最好不相见>的艺术特色与哲理启迪》以及王旋的文章《简述仓央嘉措诗歌在藏族风格歌曲创作中的运用——以五位作曲家为同一首诗歌谱曲的歌曲作品为例》直观展示的是音乐本身,对音乐学者而言无异于锦上添花。第一篇文献针对歌曲《洁白的仙鹤》进行诗词的艺术性、民族性、演唱要点进行分析,较为详细,并附带曲谱,流露出藏民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在音乐中的展现;第二篇文献则针对歌曲《最好不相见》的艺术特色与哲理启迪进行阐述,由于篇幅有限,阐述较为简略;第三篇以罗念一、赖声泽、张千一、洛金宝、普布次仁这五位作曲家针对一首《在那东山顶上》的谱曲进行研究,通过较详细地比较得出“不同作曲家对这首诗歌的不同理解,特别是各自的艺术审美和文化认知的不同,使每一首歌曲都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提出,进一步比较研究需要寻找完整的音像资料以及乐谱,表明该课题仍需逐步完善。
颜早霞则针对仓央嘉措的诗歌发表文章《一滴净水,留人间几度春——论仓央嘉措情歌的民间效应》,文中表明《仓央嘉措诗歌》在民间流传甚广,再加上民间歌谣对仓央嘉措情歌的嫁接与拼合,使得其影响力巨大,且此类歌谣都将归属于仓央嘉措情歌的民间效应范畴之内;并分析了才情歌能够流传甚广的原因,归结于仓央嘉措特殊人生及传奇经历、情歌和民间歌谣的天然联系、情歌所代表的内在含义(人性的自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宣言、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完美艺术的典范。此处的原因分析或许能够更为全面,能够更进一步研究拓展,且情歌影响不仅集中于藏区,更在内地影响巨大,此原因是译版的影响,故而影响不仅仅是当时、现阶段也应当归结于其中。
三、针对进一步研究方向的分析
(一)译本及数量研究
若要进行进一步研究,首先针对的便是校刊問题。从上述文章的引用当中能够直观感受到所引用译版的多样性,然而仓央嘉措诗歌的数量、译本均是学界讨论的问题。如于道泉译于1930年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刘家驹译于1932年的《西藏情歌》,刘希武译于1939年的《仓央嘉措情歌》,曾缄译于1939年的《六世达赖情歌六十六首》,苏郎甲措、周良沛译于1956年的《仓央嘉措情歌》,庄晶译于1981年的《仓央嘉措情歌及密传》等。目前最早的译本为于道泉先生所译,故“情歌”称谓始于此,此本主张逐字逐句翻译,且附有汉译、藏文原文、音译三版,并增序言、附录用以记录仓央嘉措的人与事以及藏文诗歌特征,此译本语言朴实自然,崇尚原文直翻;曾缄译本为七言,刘希武译本为五言,语境相较于道泉而言更文学、诗意,故语意有一定差别,且译版在参考于道泉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刘家驹译本则多以民歌示人,如“东山上,现出皎洁的月光,这时慈母容颜,不禁地萦绕着侬的心肠”。故而,多个译本之中引用哪一版便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且由译本的总结可得,多数译本参照于道泉译本进行再译,如此一来,究竟是第一版译本更符合原意且引用性更强?还是后译版的诗情画意更具引用价值?当学术性与文学性相碰撞,二者择其一便值得商榷,又或是一篇文章之中用多个译本是否合理?也需要深思。
(二)音乐本体研究
针对音乐本体研究的前提便是原版与译版的数量、内容的确切问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大地发挥其研究价值。
针对音乐本体的研究,笔者拙见,可集中在音乐曲谱的进一步研究、音乐格律的进一步扩大性研究。音乐曲谱而言,由上述文献整理可得,当前研究远无法达到音乐学的研究质量,其一,仅仅针对一两首诗歌的格律研究,或只能证明部分诗歌格律而非全部,似有以偏概全之嫌疑;其二,诗歌与民歌之间的格律对比研究如若能够进一步深入质与量的扩大化,或许能够有新的发现;其三,现阶段音乐曲谱研究也能进一步深入探讨,诗歌内容在当前的谱曲量不在少数,如若能深入分析,便能针对现阶段的谱曲进行情感、内容的深入探讨,不失为较好的研究方向;其四,囊玛等音乐之中也有仓央嘉措诗歌的身影,故而也能针对此进行诗歌与音乐的结合研究,可从歌词格律与音乐旋律两个方向进行探讨。
(三)针对诗歌内容的影响研究
此处针对诗歌的内容仍旧建立在上述原版、译版之基础。虽有文献进行研究,但却较为简略,仓央嘉措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如若现阶段能够作为歌谣进行传唱,那在当时必然也是经过了大量的传唱,其影响力显而易见。针对当时民众对于自由的向往,善于作诗的仓央嘉措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将人民内心深处的渴望悉数言明,言明的同时,这种歌谣式传唱,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之下的音乐教育,它激发了群众内心的同时也将这种崇尚自由的因子不断扩大化,充斥藏区诸多角落,且不仅仅是当时,或许能成为现阶段人们的精神食粮,引导人们追求自由,反抗束缚。因此这一研究如若深入,能够进一步和文化接轨,将音乐的影响以音乐学者的视角进行直观展示。
四、总结
作为西藏极具名气的达赖,仓央嘉措及其诗歌以广泛的形式流传于藏区及内地甚至更广大的地区,其音乐格律形式的变化及内容的丰富性是我们了解当时音乐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了解仓央嘉措的关键所在。笔者所作有关音乐方向的综述意在将此音乐性进一步言明,同时希望能够启发更多音乐学子以及对音乐感兴趣的人,在与此有关的音乐研究方向以更加崭新的姿态不断深入,用以促进音乐研究的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高艳鸽.《仓央嘉措》:从心底搅起一池水[N].中国艺术报,2015-12-02(004).
[2]高艳鸽.创排舞剧《仓央嘉措》是一场修行——专访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丁伟[N].中国艺术报,2016-05-20(008).
[3]赵丽芳.阐释、解码与理解:关于舞剧《仓央嘉措》的一次跨文化实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06):140-144.
[4]蒋成钰.论演员的舞剧形象塑造——以舞剧《仓央嘉措》为例[J].北方音乐,2016(23):182.
[5]陈志音. 红河生明月,彩云舞妙音——白族女作曲家李沧桑印象[J].人民音乐,2018(01):9-13.
[6]杨恩洪.仓央嘉措情歌与西藏民歌[J].民间文学论坛,1982(03):46-53.
[7]王璇. 简述仓央嘉措诗歌在藏族风格歌曲创作中的运用——以五位作曲家为同一首诗歌谱曲的歌曲作品为例[J].西藏艺术研究,2021(02):52-56.
[8]颜早霞.一滴净水,留人间几度春——论仓央嘉措情歌的民间效应[J].现代妇女(下旬),2013(06):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