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个人的脸好认,名字却不好记。你一定很好奇,记住人脸和名字不是一回事吗,怎么二者还有难易之分?
神经科学家指出,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识别和回忆。
我们通过情景设定来具体区分一下。假设你去参加同学会,来的有些是以前的老同学,有些可能素未谋面。其中有个同学的右眼下方长了一颗泪痣,于是,你的大脑可能会根据这个面部特征进行识别,最终得出“认识”或“不认识”两个答案的其中之一。在你确定那个同学是自己的老朋友后,你们开始闲聊。此时,一个你认识但你的同学不认识的人对你们聊的话题饶有兴趣,想加入你们并交个朋友。出于礼貌,你需要将这两个人分别介绍给对方:“这是我的朋友张三”“这是我的老同学李四”。那么,在你搜索张三和李四的名字时,大脑的活动过程被称为回忆。
在确定是否认识一个人时,我们的大脑会做出三个反应。首先,我们会确认那个人的面部特征,例如他是否戴眼镜,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厚嘴唇还是薄嘴唇;之后,大脑根据这些特征进行人脸识别,判定我们是否认得这张脸;最后再回忆他的名字。
简单地说,我们在看到一张脸后,大脑只需简单地识别是否见过;而人的名字藏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我们需要通过检索、回忆等过程,才能最终确定答案,这比面部识别更加复杂。所以,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比记住他的长相要难得多。
想要更好地记住人名,多加使用或许会有帮助。比如,在做自我介绍时,对方说:“你好,我叫张三。”这时候你可以说:“张三你好,你是哪里人呢?”在你第一次接触“张三”这个名字时就及时使用,可以帮助你加深印象。或者你发现张三是个重庆小伙,重庆人多数爱吃辣,那你可以想象他坐在火锅店里吃辣锅的画面。如此,“张三”这个名字也就变得生动了起来。
我们人类特别擅长识别人脸,即使面对自然万物,比如看到天上的星云、地上的流水、周围岩石形成的随机图案,也能让我们联想到某个人的脸。既然如此,那“脸盲”又是怎么回事呢?
专门用于处理面部识别的梭状回面孔区,位于大脑的颞叶区域(大致在耳朵后方)。梭状回面孔区受损的人无法通过识别人脸来判定自己与某人是否相识,这一症状被称为“脸盲症”。
科学家曾做过实验,让脸盲症患者从一堆照片中识别哪些是他们的朋友,哪些是家人,或者哪张照片是自己。结果显示,尽管脸盲症患者的视觉、听觉还是正常的,他们却很难完成指定的要求。在生活中,他们仍然可以通过识别朋友的声音、衣服颜色、发型等来判定,但若是朋友换了衣服和发型,一言不发地从旁边经过,此时朋友于他们而言或许与陌生人没多大区别。
名字记忆不像人脸一样有个专门的“管辖区”,它和我们对词语、句子的记忆是连在一起的,而与之相关联的大脑区域一旦受损,我们不仅叫不上人的名字,包括“手机”“水杯”“铅笔”等所有事物的名称也会随之从我们的脑海中消失。
(秋水长天摘自微信公众号“大科技”,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