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了边走路边埋头看手机。青春期时,母亲对我这样的行为会加以制止,上大学远离父母后,我则毫无心理负担地沦陷于缥缈自由的网络世界。所以,当我步履匆匆地从教学楼走回宿舍,在应用首页推送的帖子中浏览到“抬头接力企划”这个话题时,仿佛看见我在16岁那年满怀希望投向天际的箭矢,瞄准了19岁的我,正中靶心。
16岁的时候,我的梦想是拥有一辆房车,开着它和家人或好友一起环游世界。那时的我,向往极北之地的璀璨极光,向往群鸟争相飞越的远山青黛,向往桥下的水波荡漾,向往走过海水浸湿的沙滩,向往登上仿佛能直达云巅的石梯……
可是18岁以后,我经常低着头往外走,有时会紧紧握住手机,有时会挎着背包。曾经的向往悄无声息地成为我16岁的纪念品,许多向往也成了埋在贫瘠的土地里开不出花的种子。
抱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我点开“抬头接力企划”这个话题,慢慢地翻看着别人抬头看到并分享出来的风景。最热门的一组图片的主角是几棵枝繁叶茂的树,它们身上的生机与春意确实让人着迷。但我想,迷人的不只是照片里定格的风景,还有拍摄者补充的一行文字:“奶奶说,树要抬头看。”
我的手指习惯性地下滑翻到评论区,发现其中的一条评论获得了极高的点赞量:“树要抬头看,人要向上长。”这句话真是动人,我感觉到点点滴滴的触动,复又细细观察这组图片,发现野蛮生长的枝丫与“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这句诗真的很契合。接着,我的视线偏移到图片旁边“邀请看到这条笔记的你,抬头看看,记录下来,参与接力”的提示语,我不禁停住了活跃在手机屏幕上方的手指,也停下了挤进人潮的脚步。
“抬起头。”我在心底暗暗对自己说着这三个字。我下意识地环顾四周赶路的人们,他们三五成群,有的在热火朝天地交谈,有的和前一秒钟的我一样与手机难舍难分。
我微微仰起头,顺势站在路旁的一棵树下,从树叶那细细密密的缝隙里窥见太阳的一点余光。这点余光于我而言,点亮了我的眼睛和心灵,让我走到视野辽阔的广场上,去眺望将要落山的太阳。
夕阳用余光照亮了周围的云朵,仿佛在贴心地给身旁怕冷的云朵们披上金色的外套。同时,它还贯彻自己慷慨的本色,无私地分享给高楼和远山许多闪闪发光的碎片作为点缀,让它们在明暗之间潇洒而立。
我情不自禁地打开手机摄像头,对着这片风景按下了快门。可我仍然觉得不满意,想要怪罪手机的像素太低,加上自己的拍照技术太差。直到走过身边的路人和同伴说出“你看这个天空蛮漂亮的嘛”这句话,摆弄着手机的我顿觉拨云见日:风景不应只存在于手机相册里,有些美丽,要用眼睛看,用心记。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还是处在走路看手机的戒断期,每每熟练地用指纹解锁屏幕后,才如梦初醒般发出一声叹息。但我在一步步地坚持抬头,也许是一瞬间,也许是一刻钟。树要抬头看,人要向上长,路要向前走。有些道理,不必多言,抬起头,你就会懂。
(本刊原创稿件,橙子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