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辉煌 ,李再山 ,李私丞 ,翟朋波 ,赵云翔 ,余 腾
(1.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 贵港 537100;2.河南秀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 许昌 461000; 3.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4.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20 世纪40 年代东德首次提出了猪场批次生产理念,随后法国、荷兰、丹麦等欧洲养猪强国陆续开始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且逐渐发展出了多种批次化管理模式,并渐渐成为欧美猪场主流生产管理方式。根据实际生产中批次间隔时间的不同,又可以将批次生产划分成1 周批,2 周批,3 周批,4周批,5 周批等。批次化生产因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猪群健康度,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及“全进全出”模式在疾病防控等方面的优势逐渐被国内规模化猪场接触并采用。非洲猪瘟自2018 年进入中国后,给中国的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大量猪场因此清场。批次化生产因其在疫病防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能做到“全进全出”,便于后续的清洗消毒等,在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已逐渐成为规模化猪场首选的运营模式。
批次化生产最早诞生于工业生产管理领域,后被畜牧养殖业引用,其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化地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率并减少生物安全风险。母猪场的批次化管理指的是将母猪按照相同的数量进行分组,将每组分批次按照相同的生产模式进行同期发情配种、同期分娩和同期断奶,批次化处理可以确保批次之间“全进全出”的节律性生产,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
相关研究表明,车辆作为运输载体在转运过程中存在极大的风险,非洲猪瘟的发生与运输车辆接触猪场频次密切相关。在大环境相对恶劣的当下,减少转猪频次有利于防控非洲猪瘟。规模猪场如果执行单周批次生产,转猪频次高达52次,而如果运用3 周批或4 周批生产,则转猪频次降至17 批或13 批。批次转群需要动用车辆,多周批生产使得转猪频次明显降低,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传统连续生产的猪场猪病为什么会越来越多?主要由于日龄大小不同的猪只同群混养,猪群抗体水平不一致,容易造成疾病的水平传播。同时栏舍得不到有效清洗消毒,给各种病原微生物残留及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如果进行批次化生产,则可以做到“全进全出”,结合严格的洗消杀,能有效减少疾病的循环传播。在当前非洲猪瘟背景下,批次化生产在疫病防控及净化方面已被越来越多的养殖场推广利用,效果显著。
如图1 所示,相较于连续生产,批次化生产将之前每天或每周都需要进行的查情、配种、分娩等重要工作集中于几天内统一完成。由于工作内容明确,条理清晰,工作人员进行批量化操作时只需重复相同的动作即可,大大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便于管理者进行跟踪管理。批次化生产使得同样的工作相对集中,因此可以有效控制人效成本,在某些工作量大的时间段,只需通过公司内部调动员工进行支援即可。
图1 连续生产和批次生产每日/周工作安排比较
将每批次妊娠母猪控制在3 ~5 d 内全部分娩完毕,大批量母猪的同期分娩,可以减少母猪群体非生产天数。由于分娩仔猪日龄接近,交叉寄养也比较容易,仔猪死亡率也随之降低,断奶仔猪数增加进一步分摊生产成本。同批次分娩的仔猪抗体水平、营养需求、管理方式均一致,药物投入成本也将大幅降低。大批次配种可以使用深部输精技术以应付大量猪精液需求,也可以通过向外部专业化供精站购买优良的新鲜精液,由于需求量巨大因此也具有较大的议价空间。
由于每批次的猪群日龄接近,营养需求一致,便于饲料配方及饲喂程序的调整,减少饲料营养的浪费。通过监控猪群的饮水及饲料消耗情况,可以预知猪群健康状况并及早进行干预。每批次猪群体重接近,出栏时间基本一致,基本可以在几天内完成出栏。空栏后可以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猪舍的硬件维修及猪栏的清洗、消毒及空置等,为下个批次的饲养提供干净的猪舍环境。
随着规模化和生物安全等级的提高,很多大型猪场已经由传统连续养殖模式转变为批次生产模式。进行批次模式选择时,由于不同批次化模式各有特点,需要根据猪场实际规模和想要的效果进行自主选择。例如,如果猪场从符合母猪正常发情周期,减少激素使用的角度考虑,可以考虑3 周批模式。如果想最大化提高产房利用率,则选择4 周批模式比较合适。如果想减少商品猪外销次数,降低和外界接触的风险,则可以考虑5 周批模式,如表1 所示。
表1 批次模式设计及适用对象
每个批次上产床的分娩母猪数量取决于场内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数量,而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数量又关系到整场的存栏母猪数量,因此保证分娩舍满床是实行批次化选择的重中之重。
人工授精技术是猪场进行批次化生产的必备技术,因此需要确保猪场具备该技术时再进行批次化生产。批次化生产由于使用深部输精技术会使得单次精液需求减少,因此公猪需求也相应减少,因此当猪场规模较小时可考虑与周边猪场合作引进优良公猪,共享优良基因。
对于后备母猪的入群需要事先计划后备母猪来源及数量,可以考虑通过外购种猪或自繁自养进行后备母猪的补充。后备母猪入群前需要做好基础免疫工作,入群后做好后备母猪发情记录跟踪,从而减少同期发情药物的使用费用。
集中断奶法是指将分娩日期在一定范围内的母猪同时进行断奶,这批母猪会在断奶后约5 ~7 d 内同时发情。在当前猪价低迷时,集中断奶法由于可以较好地控制成本,猪场可以优先考虑采用此种方法。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使用氯前列烯醇(PGF2α)来诱导母猪的同期分娩,但如果同批次之间预产期范围过大时则此方法并不适用。只有当预产期范围接近时,例如同批次中已经有一些母猪已经分娩,剩余待产母猪分娩日期接近则可以注射氯前列烯醇使整批怀孕母猪群集中分娩。通常母猪会在注射氯前列烯醇后2 d 内完成分娩,如图2 所示。氯前列烯醇的使用使得同批次分娩仔猪日龄差异控制在3 日龄以内,仔猪由于日龄接近,便于进行同步免疫及换料等操作,出栏均匀度高。
图2 母猪同期分娩技术
通过对后备母猪饲喂烯丙孕素,也可以使母猪同期发情。烯丙孕素作为人工合成的类固醇,类似于黄体激素(助孕素)的作用,主要用来延缓卵泡的发育,延长母猪的黄体期。在母猪黄体期间,通过每天饲喂1 次烯丙孕素,减缓卵泡的生长发育,直至停药后整个发情周期才会重新启动。停药后促卵泡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激增,会刺激卵泡生长发育。当卵泡成熟时,在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的作用下使得卵泡破裂排卵,一般停药后约5 ~7 d 内同时发情排卵。生产实践中烯丙孕素简易加药流程:在不确定发情日期时,通过连续投药18 d抑制卵泡发育,停喂后该批次母猪约在5 ~7 d 内同期发情,如图3 所示。
图3 简易批次化后备母猪加药流程
猪场批次化生产持续高效的运行需要建立以完整、准确的数据记录做为支撑。例如存栏记录,可以实时反映猪场当前处于不同状态的猪只存栏数量,更便于管理者了解生产情况并根据时间情况进行调节。建议统计数据以日报、周报、月报、年报等进行呈现,便于进行横向对比及数据跟踪。当然,除了存栏记录外,批次分娩记录、配种记录、后备母猪培育记录、采购记录等对日常生产管理都非常重要,只有重视猪场记录体系的构建,才能让管理者及时了解批次化生产后对猪场的生产成绩及猪场整体的生产经营状况带来的提升。
(1)执行批次生产后,为了产生最大化的生产效益,一切应以满足保育育肥栏舍为主。
(2)跟踪猪场执行批次化后各个月份的配种分娩率,然后根据全场的母猪年更新率,由该批次配种分娩率决定每批的配种母猪及后备母猪更新头数。
(3)如果猪场采用自养公猪供精,由于执行批次生产后采用深部输精技术使得对公猪的需求量减少,需要合理调整公猪的保有量。另外,因为批次化生产原因,配种间隔可能与公猪采精频率不一致。为维持公猪的生产性能及猪精液质量的稳定,即使是非配种周期也需要按照公猪的正常采精频率进行采精操作。
(4)做好后续后备种猪的选留计划,通过加强产房、保育和育肥各个阶段进行挑选,将性能优良的母猪进行留种以备更新使用。
(5)执行批次化生产后,当生产任务繁重时需要协调技术人员集中执行配种、分娩助产及保育等任务,提升初生仔猪成活率及断奶仔猪成活率。
(6)执行批次生产后,批次之间猪群均匀度高,抗体水平稳定,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定期的血清学监控进行相关疫病的净化工作,提升猪场的猪群健康度及综合竞争力。通过选拔均匀度高,生产性能优良,抗体整齐度高的后备母猪再配合无病原的公猪精液,实现猪群的疫病净化。高健康度的后代,不仅可以减少育肥后期的兽药疫苗使用,而且出栏天数也可以减少,从而实现养殖利润的提升。
自非洲猪瘟进入中国后,当前的养猪业所面临非洲猪瘟防控形势日益严峻,随着我国养猪业趋向集约化、规模化和智能化,新旧疫病的不断发生仍然是养猪业面临的现实难题。批次化生产因其“全进全出”管理模式利于疾病控制,猪群健康度高,且在工作效率、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因而势必为广大养殖同仁所推广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