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激光对颌面部血管瘤中的治疗效果研究#

2024-04-12 07:34刘梦石段咏华梅健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硬化剂半导体畸形

刘梦石段咏华 梅健

(上饶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西 上饶 334000)

血管瘤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快速增殖导致的,多发于面部、口腔等部位,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皮肤黏膜颜色改变、出血疼痛等,超过一定面积会引起颌面畸形[1]。微静脉畸形属于血管瘤中的一种,也叫海绵状血管瘤,其发病率占血管瘤的60%,其中头部发病率高达83%,尤其是口腔部位。口腔黏膜微静脉畸形治疗方法有药物、激光、手术切除、注射硬化剂等。目前国内治疗微静脉畸形优先选择注射硬化剂治疗,通过注射硬化剂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达到闭塞畸形血管的作用。但其在临床上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静脉畸形血管外的滋养血管等迂曲血管需要多次硬化剂治疗,硬化剂随静脉回流,对患者造成其他不良影响[2,3]。半导体激光治疗是通过光纤照射,利用高能热效应作用于静脉畸形血管,达到闭合畸形血管的作用,且可以减少后续硬化剂的使用量[4]。目前临床上半导体激光治疗多用于关节疾病,疗效显著,半导体激光联合硬化剂治疗静脉畸形的相关研究较少。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血管瘤中的口腔黏膜微静脉畸形患者进行半导体激光治疗,探究其临床效果,旨在为口腔黏膜微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饶市人民医院自2021 年12 月至2023 年4 月收治的60 例口腔黏膜微静脉畸形患者分为试验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

纳入标准:符合口腔黏膜微静脉畸形临床诊断标准且为首次发病[5];经超声可测得微静脉畸形范围;首次接受治疗患者;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皮肤病;合并其他部位微静脉畸形;半导体激光治疗不耐受、本研究使用的硬化剂禁忌症;临床资料不完整。

对照组30 例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38.43±7.14 岁;病程0.8~7 y,平均病程2.76±1.12 y;微静脉畸形多处6 例,单处24 例;微静脉畸形平均面积1.69±0.41 cm2。试验组30 例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龄19~73 岁,平均年龄37.98±7.25 岁;病程0.7~6 y,平均病程3.18±1.08 y;微静脉畸形多处7 例,单处23 例;微静脉畸形平均面积1.65±0.34 cm2。

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上饶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批准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硬化剂治疗,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穿刺针对微静脉畸形处进行穿刺,选择3%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233935,规格2 mL:60 mg),采用头皮针注射硬化剂至微静脉畸形处被完全填充,拔出头皮针,对微静脉畸形处以及穿刺点周围进行压迫3 min,使聚多卡醇完全作用,在另一侧抽吸处硬化剂,直至整个畸形处全为硬化剂。随后对穿刺处进行包扎。

试验组半导体激光联合硬化剂治疗,术前行局部麻醉,局部涂抹利多卡因(湖北五洲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43021924,规格2 mL:4 mg),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穿刺针对微静脉畸形处进行穿刺,穿刺针抽回时静脉血回流。采用西尔欧口轻激光治疗仪(生产商:美国CAO Group)进行半导体激光治疗,将穿刺针拔出,将半导体激光沿穿刺针位置导入,半导体激光选择脉冲模式,输出功率为5 w,将半导体激光的光纤放置在静脉血回流处,进行由外向内螺旋式照射,直至微静脉畸形处泛白。在进行半导体激光治疗的同时采用生理盐水对周围皮肤进行冲洗,避免烫伤。硬化剂治疗与对照组一致。

两组患者于治疗1 次后1 m 复诊,若残留病灶≥25%可重复治疗;当残留病灶<25%,或连续治疗4次后症状无缓解则结束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评估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疗效标准[6]:总治疗次数完成后,静脉畸形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且无复发为治愈;治疗后,静脉畸形面积显著缩小,皮肤颜色基本恢复,且无复发为显效;治疗后,静脉畸形面积、皮肤颜色有一定程度上改善为有效;治疗后静脉畸形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1.3.2 疼痛程度、治疗次数记录

治疗前,总治疗完成后3 m,采用视觉模拟疼痛程度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总分10 分,得分与疼痛程度成正比,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次数(观察组1 次半导体激光和1次硬化剂治疗算1 次治疗,对照组为硬化剂治疗次数)。

1.3.3 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记录

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溃疡、色素沉着、肌肉挛缩),于总治疗次数完成后6 m 进行复查,治疗后临床疗效达到有效以上(包括有效)的患者再次出现口腔黏膜微静脉畸形。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6.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D 表示,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硬化剂治疗的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66%),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总例数=30)

2.2 疼痛程度、治疗次数

总治疗完成后3 m,试验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疼痛程度、治疗次数比较(±SD,n=30)

表2 疼痛程度、治疗次数比较(±SD,n=3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3 术后并发症、复发率

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硬化剂治疗的试验组并发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术后并发症、复发率比较(±SD,%,n=30)

表3 术后并发症、复发率比较(±SD,%,n=3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3 讨论

微静脉畸形属于常见的血管瘤,其中口腔为多发部位,口腔黏膜微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为颜色为蓝色或青色、局部隆起、反复疼痛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饮食、说话等正常生活[7,8]。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口腔黏膜微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从传统的外科手术到硬化剂治疗,但有学者提出半导体激光通过闭合血管达到治疗静脉畸形的作用,其联合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能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9]。因此,本研究将探究半导体激光联合硬化剂治疗微静脉畸形的疗效。本结果显示,半导体激光联合硬化剂治疗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并发症总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更低,总治疗次数完成后3 m,试验组疼痛程度、治疗次数明显更低。这说明半导体激光联合硬化剂治疗口腔黏膜微静脉畸形患者较单独硬化剂治疗临床效果更好,缓解疼痛,减少治疗次数,能有效减少复发。半导体激光作用于畸形血管后,使畸形血管闭合,降低了静脉回流速度,联合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使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对畸形血管的作用更久,从而提高疗效,也能减少硬化剂随静脉流入静脉深处[10]。另外,半导体激光可以通过热能作用于畸形血管,导致血管闭合,且血液可以吸收半导体激光的热能后产生蒸汽均匀地作用于血管内壁,提高临床效果。有研究指出[11],半导体激光作用于畸形血管时血管温度可达40~100℃,从而导致血管细胞不可逆的坏死,减少复发。而硬化剂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静脉回流血管丰富的患者,需要多次处理,复发率相较更高,疗效并不理想。张一飞等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相符,其比较了不同分型的静脉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指出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对静脉血管丰富患者疗效更显著[12]。在并发症方面,硬化剂可能会流到静脉深处,可能会引起肺动脉压力升高等并发症,半导体激光联合硬化剂治疗,减少硬化剂的使用量,从而减少硬化剂引发的并发症。综上所述,半导体激光联合硬化剂治疗口腔黏膜微静脉畸形患者疗效显著,有效缓解疼痛,减少治疗次数,减少复发,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猜你喜欢
硬化剂半导体畸形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GS土体硬化剂对软土地基土壤加固土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太阳能半导体制冷应用及现状
超声引导下穿刺介入治疗肝囊肿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18第十六届中国半导体封测年会
48例指蹼畸形的修复治疗体会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致纵隔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特征
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采用半导体光放大器抑制SFS相对强度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