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研究

2024-04-12 06:52李友谊
南北桥 2024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影响因素

李友谊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6.059

[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首先阐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其次提出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即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制度、突出“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树立新的劳动教育理念、丰富劳动教育模式,以期为高校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劳动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由于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劳动教育”课程往往被边缘化,导致部分学生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在承担劳动教育任务时,应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重塑他们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可以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并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他们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1 “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水平,也是塑造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通过直接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成果,从而深刻理解劳动的真正价值,牢固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外,“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点,能提供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技能的宝贵机会。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还能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锻炼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劳动教育”课程还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的重要平台。在共同的劳动目标下,学生能够相互协作、沟通交流,有助于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服务社会的劳动实践,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并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1]。

2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

2.1 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从当前部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状况来看,“劳动教育”课程被认为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环节,部分高校管理层普遍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学习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价值,并且高校在强化劳动学习的育人功能上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同时也对“劳动教育”课程在实现育人目标、提升学生精神境界方面的作用重视不足,导致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学生角度来看,高校學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动机往往带有功利性,很容易让他们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忽略劳动本身的自愿性和引导性。部分学生参与劳动学习的目的只是获得志愿活动时长等表面利益,非真正出于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从社会角度来看,虽然学生参与劳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但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劳动学习的深远影响并没有给予充分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基于此,高校应重新审视“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正确引导,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注重劳动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2]。

2.2 学生的自主劳动能力较差

在进入大学以前,学生往往身处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其日常生活主要围绕学校和家庭而展开。然而,一旦步入大学,他们便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时间自主权,不再受家长和教师的监管,也正是因为如此,除了学校规定的劳动教育,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选择参与劳动。这一现象反映出学生在劳动思想教育上的缺失和劳动理念的薄弱。另外,部分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却对现状不满,对劳动持消极态度,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导致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不足。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确保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2.3 “劳动教育”课程的师资和基础设施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在推行劳动教育时面临师资和基础设施不足的限制,主要包含教育人员、场地、资金等多个方面。经过初步调研发现,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上存在一定缺口,“以劳动教育实训”课程为例,该课程教育往往由专业课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在授课前往往需要边学边教,但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和不确定性。另外,劳动教育实践场地缺乏。例如,某学校的2020级学生,由于没有专业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学生只能在教师办公室、校园道路等非专业场地进行实践活动。这不仅影响劳动教育的质量,也限制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确保教师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同时,应积极投入资源,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劳动教育体验。

2.4 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制度

近年来,尽管我国高校纷纷尝试开设“劳动教育”教学,但由于长期以来系统性的劳动教育活动的缺失,“劳动教育”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主要表现在:高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普遍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通常由辅导员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同时,“劳动教育”课程往往缺乏实践性和连续性,没有设置专业的实践课程和实践作业,导致学生的劳动技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部分高校中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也只是阶段性的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的教育规划和持续性的教学安排,这也导致劳动教育无法顺利实

施[4],更无法完善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高校必须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和投入,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劳动教学的实践性,做好课程安排,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3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制度

在高校劳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活动以前,应明确传达“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原则、课程目标及其涵盖的能力、知识和素养要求等。另外,“劳动教育”课程还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巧妙融入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元素,并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系统性教育框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尊重,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2 突出“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在新时代高校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逐渐凸显,开始受到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然而,部分高校管理层尚未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导致此类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要想转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深刻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在育人价值,清楚地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培养他们的勤劳、感恩、责任等品质,实现全面育人。对此,高校在组织和策划“劳动教育”课程活动时,应明确育人目标,将育人要求贯穿始终,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高校还要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学习评价体系,时刻关注“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更要关注学生在劳动活动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通过表彰优秀劳动学习组织和志愿者,树立榜样,推广成功经验,形成积极的劳动氛围。为改变高校管理层的观念,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劳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要强调育人功能的落实,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育人功能的校内宣传,提高学生对劳动学习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使其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平台。

3.3 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

在实施劳动教育时,高校要注重构建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汇聚劳动教育的多方力量。教职工作人员为劳动教育的核心实施者,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发挥“身教”胜于“言传”的作用。不仅要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还应该明确自身在劳动教育中的定位和职责,并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劳动教育的需求,为全体教职工提供系统的劳动教育培训,以此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价值。同时,高校还应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的师资来源,通过校企合作、研讨会交流等多元化途径,引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兼职教师,或聘请劳动模范、技能大师等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学习体验,打造一支既具备现代职教理念又拥有较强劳动实践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为高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确保学生在劳动教育的熏陶下能全面发展,成长为具备良好劳动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3.4 树立新的劳动教育理念

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阶段,高校应深刻领会并重视“劳动教育”的教学理念,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摒弃过去对劳动教育的淡化和轻视,认识到加强劳动教育是党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在教学理念上,高校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密结合社会对创新型劳动人才的需求,注重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劳动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实践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新时代所需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将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等有机结合,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5 丰富劳动教育模式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劳动教育涵盖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及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必须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学生的实际需求,打造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劳动知识,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亲身体验生产劳动的全过程。劳动教育的实施不应该局限于“劳动教育”课程,应贯穿高校教育的始终。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要巧妙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公共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劳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在专业课程中,结合实践操作、项目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劳动教育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勤劳、创新、务实等优秀品质,从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奠定基础[5]。

4 结语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高校承载着培养具备劳动素养和技能的人才的重要使命。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高校必须在教学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紧跟科技和产业变革步伐,展现新时代的风貌。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应该积极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化劳动体验,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操作中,将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融为一体,构建多元化、协同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与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的深度合作,共同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職业素养,并塑造他们勤奋、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新时代高校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校的长期可持续

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友荣,周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3,27(5):55-63.

[2]陈琛,刘圣兰. 新时代研究生劳动教育影响因素及优化对策——基于512份高校研究生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22(1):97-104.

[3]苗艳艳.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优化[J]. 大学(思政教研),2023(9):161-164.

[4]任凤桃.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J]. 阴山学刊,2022(4):108-112.

[5]周烽,叶晓力.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特征与逻辑理路[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2(4):102-110.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影响因素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