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形势下进出口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2024-04-12 07:01杨琳
南北桥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风险管理

杨琳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6.044

[摘 要]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当前进出口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从强化客户信用风险评估、健全客户信用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客户信用风险应对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强化新经济形势下进出口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希望能够帮助进出口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客户信用;风险管理;进出口企业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志码:A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防范经营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新经济形势下,进出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既要积极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规模,又要对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为有效地规避和防范客户信用风险,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

1 當前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对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视,没有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致使客户信用风险不断增加。

1.1 风险评估体系不严谨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些企业在进行客户信用风险评估时不够严谨,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致使客户信用风险增加。同时,部分企业在进行客户信用评估时过于随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客户进行严格筛选、审查、评价以及分级管理。

1.2 风险预警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风险预警体系,大多依赖自身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同时,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客户信用风险预警体系,企业很难及时地发现可能存在的客户违约行为或信用风险问题[1]。

1.3 缺乏风险对应机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影响企业的发展。例如,在开展赊销业务时,如果不能及时评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逾期应收账款,就会增加企业资金成本;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各种市场变化和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就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因此,在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时,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客户信用风险应对机制。

1.4 缺乏内部控制体系

当前,部分企业在进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时仍然依赖传统的经验进行判断,没有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未能将内部控制融入日常经营管理中。同时,在开展应收账款管理时,未能有效规范、科学合理地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及内部控制,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发现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2 加强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2.1 强化客户信用风险评估

信用风险评估是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估制度。首先,企业应明确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的标准和程序。企业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政策、企业自身经营特点等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估标准和程序,同时应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客户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将评估结果与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对应。其次,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客户信用风险评估制度。客户信用风险评估制度是指企业制定的对客户进行授信、催收以及对授信额度进行调整的制度。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风险评估制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客户授信和催收工作,同时还应定期对授信和催收制度进行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最后,企业应加强对客户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工作。

2.1.1 收集客户信息

企业在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时,应收集客户的相关信息。首先,企业应从多个方面对客户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利用。例如,在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时,企业可从客户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建立客户评级指标(表1),结合多项指标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企业应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或其他途径收集客户信息。比如,通过搜索引擎、社交网站、相关专业网站搜集客户信息等。信息管理系统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具有管理功能的信息化系统。企业在收集和整理客户信息时,应将收集的各类客户信息存入数据库中。另外,企业在收集和整理客户信息时应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

2.1.2 对客户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客户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工作是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的基础,企业应建立客户信息采集和整理部门,并设置专职人员对客户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企业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企业应准确识别客户身份。企业应准确识别出与客户发生交易的人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该人员是否为该企业的合法员工或是否有权代表该公司签订合同,继而对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第二,企业应详细记录与客户发生交易的时间、地点、交易标的、数量及单价等相关信息。第三,企业应充分了解并准确掌握客户的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其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比如,该客户与该单位的关系、该客户所从事的行业以及该客户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等。

2.1.3 将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结果应用于企业的各项业务管理

企业应定期将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结果与相关业务的审批流程进行衔接,将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结果应用于企业各项业务的审批流程中,从而有效提升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效果。企业可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导下,将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结果与相关业务部门审批流程相结合。例如,对于销售、采购、资金、研发等业务,企业应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审批权限,同时明确审批流程。另外,企业可将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结果应用于财务部门相关费用的审核上,在相关费用审核前,先对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审核,以确保费用审核的有效性[3]。

2.2 健全客户信用风险预警体系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客户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预警客户信用风险,进而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建立客户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应充分考虑以下四点。

第一,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企业应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以此作为确定客户信用等级的依据。企业可以建立客户信用风险与坏账提示表(表2),以此确立客户信用等级。

第二,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预警标准。企业应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预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级管理。

第三,建立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企业应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沟通制度,与银行、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第四,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应对客户信息进行登记整理和动态更新,并将其纳入企业统一的数据平台,以便为下一步风险预警提供可靠的依据。

2.3 建立健全客户信用风险应对机制

企业应建立健全客户信用风险应对机制,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应对,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通过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监控,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风险转移机制,将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转嫁到外部,从而降低企业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对客户进行调查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将客户的信用风险转移到相应机构或是企业外部。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应明确双方责任、义务、违约责任及处罚措施等内容,确保双方都能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在交易过程中,如果发生信用风险事件,企业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应对和处理,同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相关政策或措施。如果发现客户资信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3.1 日常监控应收账款

对于应收账款的日常监控,企业应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首先,企业应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前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综合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其次,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对客户的销售、发货等行为进行监控,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生产规模、财务状况等;最后,企业应在发生信用风险事件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式:第一,对逾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及时采取诉讼等措施;第二,针对逾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建立专门的催收管理机制;第三,加强对销售部门销售人员的培训,提高销售人员的专业水平;第四,利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监督。

2.3.2 建立应收账款的动态跟踪与监控机制

企业应建立应收账款的动态跟踪与监控机制,加强对客户的动态跟踪与监控,以对客户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等进行全面了解,定期检查客户的经营状况及信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资料,从客户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已发生信用风险的客户,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补救;对仍有付款能力但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客户,应及时调整应收账款政策或者降低信用条件;对长期拖欠货款的客户应采取必要措施,如变更合同条款、收回欠款、终止合作等。此外,企业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或制度,使企业的信用政策与现实情况相适应。

2.4 建立健全企業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制度流程、控制措施等,切实提高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水平[4]。

2.4.1 加强组织架构建设

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构建覆盖企业全部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明确部门职责权限、明晰岗位设置等,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2.4.2 完善制度流程建设

企业应进一步优化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将其作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按照制度流程办事。同时,通过加大对制度流程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2.4.3 加强控制措施建设

企业应强化对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措施建设,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和岗位,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

2.4.4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

企业应加大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力度,通过信息系统及时传递客户信用风险信息,并对客户信用风险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运用。同时,企业应加强对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中应用情况的监督和考核,确保信息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2.4.5 加强内部审计建设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5]。

3 结语

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企业在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缺乏健全的客户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有效的客户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的客户信用风险应对机制、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等。在当前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企业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郑悦. 财务公司同业客户授信管理研究[J]. 中国市场,2023(13):146-149.

[2]刘鋆. 客户信用管理与应收账款探讨[J]. 纳税,2023,17(9):64-66.

[3]宋婷. 制造业企业客户信用管理的思考[J]. 财富生活,2022(20):178-180.

[4]王春霞. 民营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 对外经贸,2022(8):67-70.

[5]董炜. 贸易型企业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探讨[J]. 国际商务财会,2021(12):43-48,51.

猜你喜欢
新经济形势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如何做好新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
新经济形势下东煤电基地人才培养需求模式探究
新经济形势下的政策回应
新形势下血站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探讨
探索新经济形势下创新煤矿职工培训工作的途径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本地化科技翻译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