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琦 严冉 高敏 余自强
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重点关注的工作之一。艺术类专业贫困大学生因其经济条件、专业特点、学习方式、入校前管理模式等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突出。应把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各方力量,加强协作,深入学生内心,善于共情。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学生处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中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高校也将“心理育人”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拥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工作和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职责。本文从辅导员角度,探讨艺术类专业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艺术类贫困生心理现状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心理普测结果为主,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对学生工作的梳理以及与学生本人、班主任、任课教师交流的基础上,分析音乐类和舞蹈类共计37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
(一)专业性别年级分布分析
从专业分布来看,音乐类学生占到了75.68%,舞蹈类占24.32%,这与音乐类、舞蹈类专业特色差异有关系,其中,音乐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尤其是乐器学习中经常处于安静状态,而舞蹈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运动状态,这也与运动参与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症状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的研究结论相符。[1]从性别分布来看,男生占35.14%,女生占64.86%。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就年级分布来说,一、二、三、四年级分别占43.24%、27.03%、8.11%、21.62%。首先,一年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人数最多,这与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发生变化有关。其次是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相对人数较少。
(二)学生具体问题分析
通过谈心谈话及日常关注,我们发现艺术类贫困生的心理困扰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原生家庭、人际关系和学业困难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方面
大部分艺术类学生从小接受音乐、舞蹈的熏陶,性格外向,感情丰富,思想活跃,创造力较突出,具有较强的个人魅力。但由于教育观念与招生考试升学制度差异,专业课占比更大,导致艺术类学生过于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容易出现文化课学习短板,重专轻文的现象严重。艺术类贫困生成长环境艰苦,自立能力强,有主见,较为独立。但也会因家庭贫困而自卑,这类学生自尊心较强、内心敏感,希望得到他人尊重,攀比心理较重。在家长说教及成长环境作用下,他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对学业期望值高。大学生普遍在心理、思想各方面还不是特别成熟,缺乏情绪调节能力,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2、原生家庭方面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在良好的家庭中,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有心理困扰的音乐类、舞蹈類贫困生大多数原生家庭情况复杂。造成学生出现自卑、言语敏感等困扰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经济、家庭氛围、父母过度干预。
(1)由家庭经济困难引起的焦虑心理。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意不景气,家人患病,家中同时有多个子女上学,经济方面较紧张。艺术类学生学费、购买乐器、乐器维修费用相对较高,学生担心家庭经济压力较大,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
(2)家庭氛围不和谐引起的心理困扰。根据普测和谈心谈话的结果,有13.51%的学生父母离异,学生本人跟随其中一方生活,或者父母双方都有新的家庭,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这类学生没有一个幸福稳定又健康的成长环境,被父母忽视,安全感严重不足,外在情绪暴躁易怒,而内心往往又极度的脆弱敏感。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大学生更易产生恐惧、愤怒情绪、发生猜忌、推卸人格特征,恋爱心理更加趋向悲观。[2]8.1%的学生与父亲关系紧张且疏远,主要因父亲脾气暴躁,惩罚甚至体罚学生,学生不喜欢父亲的做事风格,和父亲沟通很少等。研究表明,父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父亲教养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更大。[3]这类学生都表现出内心缺爱,性格极端,容易叛逆。
(3)父母过度干涉,保护欲强。主要表现在学生志愿填报方面,学生本人不喜欢家长选择的学校和专业,但考虑到学校的综合实力、毕业后就业问题,家长强制学生报考甚至更改学生志愿,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不高,进校后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甚至会出现叛逆、对抗心理。
3、人际关系方面
(1)与同学、舍友关系紧张。这种情况主要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中比较突出,一年级部分学生在入校前有被他人孤立的经历,在新环境中会出现害怕、紧张,不敢与他人交流的现象,同时学生容易出现因为不适应新学习方式而造成自身无法参与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自身心理发生不必要、不健康的变化。[4]二年级学生出现更多的是与舍友之间的矛盾,女生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个人性格、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等情况的不同,很容易爆发矛盾,学生缺乏处理人际矛盾的经验,容易将生活中的小矛盾加深、放大。经过一年相处,大家已不再陌生,在平时的交流交往中比一年级时更随意,加之感情冲动、情绪体验丰富,更容易产生冲突和不快,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2)恋爱关系处理不妥当。大学生对于爱情的深刻含义理解不正确,恋爱动机不端正,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极易出现矛盾,加之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造成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使自身受到伤害,萎靡不振。
4、学业困难方面
(1)课程方面。一是在专业课方面,音乐类学生压力更大,占到了24.32%,大部分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选择了艺术专业。因家庭经济困难,除了艺考培训之外基本没有学习乐器、声乐以及音乐理论的经历,在钢琴、声乐方面相对其他学生基础薄弱,专业知识、技能熟悉掌握速度较慢,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同时,这部分学生自尊心强,敏感,对老师、同学的评价格外关注,易出现焦虑、紧张的心理反应,形成自我否定,消极的心理困扰,甚至陷入抑郁状态。二是在文化课方面,主要是英语的学习。音乐和舞蹈类绝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进入大学后对英语的学习丧失了信心,担心英语考试不及格,产生焦虑情绪。
(2)各类考试。这一问题在四年级学生中表现突出,贫困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把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招考视为大学生就业的最佳选择,都想拥有一份稳定、社会地位高、生活有保障的工作。但因其高中期间重专轻文,文化课成绩平平,学习自主性不高,在教师资格证、公务员、事业编备考中有困难,从而产生心理失调、心理慌乱的问题。
艺术类贫困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重视入学教育
从学生入学开始常态化规范化做好心理普测工作,科学判断、筛查心理不适学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备后期持续关注,引导学生认识环境变化,积极调整状态,投入大学生活,出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做好教育和帮扶。
2、重视心理知识宣传
抓住心理健康宣传周、“5·25”心理健康节这些重要节点,设计心理沙龙、心理团辅、心理情景剧、知识竞赛、微视频、漫画大赛、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办法,介绍心理调适方法。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项细致复杂的人格塑造工程。[5]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开阔视野、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6]在学生活动设计中,可以发挥体育疏解压力、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的作用,分年级、分班级开展趣味运动会、手工制作、宿舍文化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同时增进同学之间、舍友之间的情感沟通。
(二)开展谈心谈话,深入沟通关注学生动态
辅导员要把握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统一、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综合利用谈心教育的语气、谈心教育的神态、谈心教育的综合性技巧,针对性地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要抓住直接诱因,了解学生在情感、学业、求职、人际关系中的需求和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急难愁盼,做到积微致远,源头化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
(三)多方资源联动,全面掌握信息做好帮扶教育
1、朋辈助力,面对困境
朋辈教育永远是学生心理教育的最重要环节。同辈群体所具有的年龄和身份优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同感,找到归属感,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朋辈教育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够达到“互助”目的,同学间热情的关怀、谆谆的告诫,也使他们体会到了真诚的关心。[7]因此要抓住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心理委员这些“关键少数”,加强队伍建设,发挥信息员的作用,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做好全面摸排,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和信息。定期开展寝室卧谈会、班级心理团辅、联谊活动,引导学生倾诉困难,寻求帮助,走入学生心灵深处。
2、全员参与,润育无声
在学院树立“心理育人、人人有责”理念,借助班主任、任课教师、指导教师的力量,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动态。对于新生,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安全感,满足学生在新环境中被理解、受尊重、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渴望,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新生适应期。[8]其他年級学生需要老师们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协助做好学生心理安抚与思想引领、学业帮扶、备考指导、面试辅导工作,精准帮扶、精确指导、精心呵护。
3、家校携手,守护健康
通过家校联动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防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辅导员可以通过与家长深入交流,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更多信息,也可分享学生在校表现,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信息互通,共同参与。强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注重家庭建设,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促进育心育德有机结合,同频共振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高校辅导员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得与失,成和败,群和己。同时,以点带面,坚持普遍教育与个别关注相结合的原则,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发挥心理教育的助人自助功能,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协调发展,实现“以德育心、以心促德”。
结 语
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辅导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各方力量,加强协作,深入学生内心,善于共情。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学生处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争取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陈治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参与情况关联研究》,载《安康学院学报》,2023,35(04):64-68页。
[2]王勇、江金启、石小金:《离异家庭大学生不良心理对比研究》,载《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6):58-61页。
[3]纪林芹、张迎春、张良等:《气质、父亲教养与青少年早期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载《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06):595-602页。
[4]苗嘉宇:《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谈心教育的原则和技巧研究》,载《现代职业教育》,2020(36):134-135页。
[5]黄必超:《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及互动策略》,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4):71-74页。
[6]皮婧:《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166-167页。
[7]蔡秀娟、黄东、鲍金勇:《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6(4):65-66页。
[8]俞国良、何妍:《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3):4-9页。
作者简介
李英琦 宁夏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严 冉 宁夏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高 敏 宁夏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余自强 宁夏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