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媒介作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信息交流和行为活动的物质能量载体,为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多维的表达方式。而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艺术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全新的新媒体设计理念,也不断打破着艺术疆界,将其带入一种全新的艺术次元。舞台设计作为多元集成的综合性设计门类,在新媒体艺术的介入和推动下,呈现出不断革新的状态。传统的舞台设计,因其受制于舞台空间的大小、观演形式的固定以及创作的局限性等因素,始终无法打破艺术疆界寻求更好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达方式,而新媒体艺术以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设计理念赋予舞台设计新的生命力,将舞台魅力发挥至最大化。
[关 键 词] 媒介;新媒体艺术;舞台设计
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用新媒体技术所进行的艺术创作,是一门不断拓展和演变的新兴艺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革新形势,新媒体艺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新时代、新技术、新媒体和新思维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参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美学等相关领域的艺术实践,是以交互为主要特征而实现信息的互通和情感的交流。新媒体艺术在继承传统艺术价值的同时,融合其自身社会性与艺术性的属性,超越了传统的艺术概念,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特殊艺术载体和媒介,顺应了时代更迭的步伐,将科技与艺术有机融合,在社会中发挥着传递艺术思想和主张的积极作用。
现如今,新媒体艺术涵盖了虚拟艺术、互动艺术、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分支,并渗透至绘画、雕塑、建筑、动画、音乐等不同艺术领域。舞台设计作为一种多元集成的综合性设计门类,在新媒体艺术的介入和推动下,实现时空的二次拓展与创作,打破了二维疆界,焕发出新的面貌。
二、新媒體语境下舞台设计新风向
(一)传统舞台设计的历史进程
舞台设计,又称布景设计或场景设计,是以某种特定方式为演员提供演出空间的艺术。其目的之一为建立空间内的观演关系,二为演出者及提供表演场景与环境,从艺术视觉感受以及技术支持的双向思考角度出发,营造戏剧氛围,揭示或塑造戏剧主题。
西方对于舞台的认识比较统一的观点是从古希腊时期肇始。古希腊时期,喜剧和悲剧都是宗教节日在露天为城邦的全体男性自由公民演出。这一时期的剧场形态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从初始阶段简单的舞台和服装间,过渡到石基木质剧场形态拱门状态的第二阶段,再到成型阶段的石质剧场形态。剧场主要由圆场(表演场所)、圆看台(观众席)、景屋组成。现存古希腊剧本中的情节大多发生在街道、庙宇或宫殿前,剧作家有意识地使用类似于建筑外形的景屋作为中性背景,有屋顶、门洞结合,以及舞台面和舞台底舱,为表演提供了内外、上下的多演区结构,在演出中起着大型舞台装置的作用,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舞台设计。除此以外,为适应不同地点的需要,运用舞台小型机械“三棱柱景”,通过转动以改变装饰面貌;使用车台、机器、霹雳器、闪光器等设备来渲染戏剧气氛、丰富戏剧舞台的表现手法等。古罗马剧场的基本样式延续了古希腊的制式,但对建筑外墙以及景屋墙面的装饰更为精致,并开始使用巨大的帆布天幔来进行降温或喷洒香水。同时剧场空间具备简易的舞台机械功能,已有圆拱、房间、楔形观众看台、布景、圆场、舞台、布景区、通道和两翼的分区。
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形成了镜框式舞台,使观众通过镜框,从欣赏画作的视角去观看演出。将舞台上对画面有破坏作用的烦琐物品,以舞台框、置景、灯光技术和各类设施的巧为隐蔽,达到净化画面的效果。16世纪舞台设计引进透视法布景,透视法舞台的发展起因于艺术家与观赏者在知觉态度上的转移,为了创造景深的幻觉,将绘画中的透视学运用到戏剧舞台置景中,使得舞台呈现达到更深远壮阔的视觉效果。
19世纪的舞台设计受到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科学真实的指引下,掀起了现实主义探索的高潮。真实的舞台布景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布景不再是背景,而是作为人物的环境存在。布景与道具的精益求精,无所不至地复制生活、堆砌细节,让舞台设计达到前所未有的真实程度。
由此可见,自古希腊时期,戏剧舞台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探索与创造就从未停止过。同时,设计表现方式的不断创新也促进了舞台建筑自身和戏剧舞台风格的多元化发展与变革。近几十年来,电影和电视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带走了大量的剧院观众。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传统的舞台设计在叙事表演和场景跳跃中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难以同时、长时间地切换时空,人为切换场景也不能保证舞台视觉效果的流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方式和媒体越来越多样化,观众对视觉需求和情感体验不断拓展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如何通过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戏剧自身的优势并顺应时代潮流,已成为舞美设计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舞台设计的新媒体艺术样态转化
舞台设计的目的一是建立空间内的观演关系,二是为演出者提供表演场景与环境,从艺术视觉感受及技术支持双向思考的角度出发营造舞台氛围、体现表演主题。
舞台设计的沿革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艺术观念和设计思潮的时代发展,随着新材料、新媒介、新科技的不断衍生,呈现出不同的设计风貌。数字媒介的出现,将虚拟的数字时空融合于传统舞台的设计当中,为创作者和表演者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觉形式,同时为观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传统舞台物质媒介形式对于表现人类梦幻、荒诞般假想空间可能力有不逮,数字媒介则可将其实现为某种可感知的真实的视觉存在,使这种感官的可能性成为外在的现实性。在现如今的舞台设计领域,数字媒介的介入常态也带来“运筹于技术之间,决胜于虚拟之内”的全新、超凡的视觉享受。
三、新媒体艺术在舞台设计中的技术应用
新媒体艺术较之传统的艺术样式,与技术有更加密切的联系。当代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寻求到更广阔的延伸空间。现如今,舞台设计的新媒体语境表达已经成为常态,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着舞台设计的发展,甚至成为舞台设计的视觉核心。
(一)全息影像技术
早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捷克著名舞台美术家斯沃博达、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伯格等就已将投影艺术作为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实现艺术理想的媒介。国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进行各种影像实验,进入新世纪后,得益于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投入,舞台上出现大量新兴技术代替传统布景或新媒体与传统布景融合的作品。譬如歌剧《茶花女》《冰山上的来客》等,新科技被舞台设计者逐渐接纳,并激发了全新的感官认知,舞台的知觉空间依托新媒体艺术的进步而越来越真实。而后,作为一种新探索和突破,舞台影像技术从单独影像的呈现过渡到全息时代,从而实现演员与新媒体的即时互动,使舞台效果在幻象与演出者的交融中撞击出虚实真假难以区分的视觉震撼。2016年,G20峰会文艺晚会中的第五曲《天鹅湖》,便展现了当代全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全息技术的运用与理解,设计者将全息影像技术完全融入自然环境中,使得西湖上真实的芭蕾舞者与虚拟的演员影像交织呈现,优美灵动。
(二)虚拟现实技术(VR)
VR技术即利用特殊的全景设置系统对现场进行360度无死角的视频捕捉后,通过后期制作对视频素材进行“缝合”。作为一门新兴技术,VR技术融合了计算机硬件技术、传感技术、三维图形和定位跟踪技术等诸多学科,以及运用灵活的技术手段提升人机的交互体验,给体验者营造出一种接近真实的虚拟世界。VR技术作为全新的技术手段,对舞台设计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京剧《春日宴》将最新的VR技术与传统国粹京剧艺术相结合,首次在中国戏曲领域使用VR技术,使观众的观看视角不再是距离较远、镜框式的演出图像,而是可以实现特定角度内目光范围的自由切换,进而提升观者的参与感,实现与表演者“零距离”接触的沉浸式体验效果。
(三)动态捕捉技术
动态捕捉是记录物体动态信息以供分析、回放及传递的技术,其动态捕捉的信息取样通常源自人类活动。通过记录人类躯体部件的空间位置以及脸部和肌肉群的细致运动的位置、角度、速度和冲量等数据进行精确计算,并将数据结果应用于技术软件中,从而转变为数字演员的动作表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加速发展,动态捕捉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影视特效、动画制作、游戏设计等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实践效果。在舞台设计领域,动态捕捉的信息对象,不仅包括表演者的动作,还包括物体的运动、表演者的表情、相机及灯光的运动等,成为舞台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四、新媒体艺术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一)舞台表现空间的拓宽与延长
古希腊时期,戏剧以景屋作为舞台装置,表现宫殿庙宇,提供内外、上下等多重表现空间或结构。中世纪时期,通过一系列景观站和舞台机关的设置,实现演员位置的平台转换,以表现不同的戏剧场景变化。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布景,使舞台空间呈现深远的真实幻觉,但舞台设计始终无法打破二维空间的疆界。
直至20世纪初,新媒体艺术的介入将舞台空间的展示提升到全新的维度。新技术、新媒介的衍生将舞台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二次创造和拓展,同时实现虚拟和现实空间之间的并存和互换,打破制约,使舞台空间由二维向多维过渡。例如,在《复兴之路》演出中所使用的威亚技术、飞行器技术使演员和舞台布景产生了新的空间流动。新事物的发展是无穷尽的,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也正在更加彻底地改变设计者以及演出者的空间概念,从而不断产生全新的舞台表现形态。诚然,舞台设计也会在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推动下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作用。
(二)观演距离的转变
舞台空间是由舞台设计者根据表演内容进行设计的观念性很强的审美觉知空间,是与表演者和观众的感受相关的种种因素形成的整体环境的营造。传统的审美觉知空间,不外乎形象逼真的幻觉性空间和具有隐喻性的假定性空间两种。但因人体的生理机制以及感觉器官的反应都有一定条件,使得这两种舞台空间都受实际空间距离的制约。而在新媒体语境下,对于舞台多维空间的认识与理解,着重将被动的二维、三维空间注入新的美学意义,使空间共鸣穿梭于观众、表演者与环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在文本、观众、表演者与觉知空间之间的多重反馈。这种变化是深远的,使我们摆脱了单一的观演交流方向。例如,王晓鹰所导演的话剧《死亡与少女》,开辟了新的舞台与观众席的空间形式,观众步入剧场即进入戏剧舞台空间,并通过表演场地进入观众席,成为舞台延伸的元素之一。在新的空间下,剧场中的观众席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表演区、舞台,甚至整个开放的空间,形成观众与演员的“共享空间”。
当下的戏剧观念和剧场类别在不断地拓展与变化,“剧场”依托新的艺术形式、技术手段和戏剧理念的不断更新,改变了其自身的解读形式。每个观众都可以在“自定义”剧场的概念下进行空间漫游,读取自身的兴趣点,实现观演距离从单向观演转向双向沟通的新次元。
五、新媒体艺术对舞台设计发展的意义
在舞台设计领域,新媒体艺术为舞台审美赋予无限可能。首先,新媒体艺术通过创建跨文化创作形式,使舞臺设计得以融合文学、音乐、科技、建筑等不同领域的文化内涵,从内容形式上丰富观者的审美体验。其次,新媒体艺术利用新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创作手段,使虚拟现实、数字影像、动作捕捉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将舞台所传达的美学要义和精神共鸣更直接、沉浸而深刻地传递给观看者,为其营造多维的艺术感受氛围。最后,新媒体舞台的观演互动效应,使表演内容的传递更平易化,观者与表演者或设计者之间的交流也趋于平等,诉说与回馈成为观演之间的双向沟通方式,使观者获得更加主观和投入的审美情境。
新媒体艺术发展至今,无论是戏剧艺术本身,还是观者的审美体验诉求,都保持着不断革新的流变状态,而戏剧艺术的新媒体化发展,也将使舞台设计者不断从中领会不同时代革新的方向以及要义。
六、结束语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业化社会向数字化信息社会转型,已经不容置疑地迈入了“新媒体时代”。新技术的出现,使舞台设计语言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与多元化,并对传统的舞台观念提出质疑与挑战。然而,我们不能局限于新媒体艺术给予当代舞台设计表现形式上的借鉴,更应该深入挖掘新媒体艺术所承载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能量,期望未来能将新媒体艺术与舞台设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层层展开,以新媒体艺术助力舞台设计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威.自由的戏曲舞台:李威舞台设计[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
[2]徐丹.舞台空间的变奏与回响:宏观舞台美术研究与创作志[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3]刘杏林.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作品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
[4]李亦男.当代西方剧场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路日新.布景制作:欧洲和美国舞台设计与技术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
[6] 中国舞台美术协会.薛殿杰:舞台设计作品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7]董凡.新媒体艺术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9(10):93-94.
[8]柳林,杨秋璐.构成艺术在新媒体舞台设计应用研究[J].今传媒,2019(2):94-96.
[9] 郑莹.“数字化生存”与舞台艺术多元化[J].流行色,2020(3):112-113.
作者简介:
李明慧(1994—),女,教师,研究方向:艺术与科技。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